读《战国策·秦策二·齐助楚攻秦》有感
(2014-11-01 13:45:57)
标签:
读《战国策》“齐助楚攻秦”有感 |
分类: 读《战国策》有感 |
在《捭阖篇》原文“以阳言者依崇高,以阴言者依卑下”的内容中,让人最难理解的就是“以阴言者依卑下”的道理,即:用“言恶”(阴)的行为来言说的游说者,就要依赖谦卑的言谈举止。为什么说,游说者在用“言恶”的行为来终止游说对象的图谋时,就要依赖谦卑的言谈举止呢?
《战国策·秦策二》所记载“齐助楚攻秦”的故事,就是一则有关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陈轸为了终止楚怀王的图谋,在用“言恶”(以阴)来游说楚怀王时,由于没有采用谦卑的言谈举止,所以才导致游说失败的精典案例。案例中的陈轸是战国中后期著名的游说策士,曾担任过齐国、秦国和楚国的外交官,并以机智和善辩而被后人称道和传颂。
【故事内容】
公元前313年①,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并攻下了秦国的曲沃。秦国想要报复齐国,但又担心齐楚联盟,所以秦惠文王感到非常忧虑。于是,他召集秦相张仪商议和密谋划对策,并派张仪出使楚国,借以破坏齐国和楚国联盟。
张仪来到楚国见到楚怀王后,用秦国六百里的商、于两地为条件,诱使楚怀王放弃与齐国联盟而与秦国结盟,并谦卑地告诉楚怀王,只要楚国与齐国终止结盟而改与秦国缔结盟约后,秦国将听从楚国的号令,两国联合起来共同削弱齐国的势力。
楚怀王听后,觉得有利可图,于是在朝庭非常高兴地宣布:“我已经从秦国得到商、于六百里肥沃的土地!”朝中的大臣们也纷纷向楚怀王道贺。期间,唯有客卿陈轸不但最后一个拜见楚怀王,而且还不向楚怀王道贺。楚怀王感到很诧异,就对陈轸说:“我不发一兵一卒,在没有任何伤亡的情况下,就得到了秦国商、于两地的六百里土地,这是一次外交上的重大胜利。现在,满朝的文武百官都已向我道贺了,为什么就偏偏贤卿一人不向我道贺呢?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反而会招来祸患,所以臣下不敢随便向大王道贺。”楚怀王问道:“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陈轸回答说:“秦国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强大盟国。如今秦国还没把地割给大王,大王就要与齐国断绝邦交,这就会使楚国陷入孤立状态,难道秦国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吗?假如先让秦国割让土地,楚国再来跟齐断绝邦交,秦国一定不肯这样做;假如楚国先与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国索要割让的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而得不到土地。当大王遭受张仪的欺骗后,必然会懊悔万分,其结果就是西面惹出了秦国的祸患,北面又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国和齐国就会联合进攻楚国。然而,楚怀王并没有听进陈轸的这番劝告,还命令陈轸说:“我认为这是好事,你应闭口不再多说,就等待好消息吧!”。
其后,楚怀王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断绝邦交。当第一个使者还没有回来时,楚王竟又急着派出第二个使者,再去与齐国绝交。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惠王就赶紧派使者前往齐国游说,并暗中和齐国缔结了盟约。果然不出陈轸所料,当楚国派一名将军前去秦国接收土地时,张仪为了躲避楚国的索土使臣,竟然装病不上朝。然而,楚怀王却认为,张仪的这种态度是错怪楚国与齐国断交的事还不够诚意。于是,楚怀王再派了一名勇士前去乱骂齐国。而张仪一直到证实了楚国和齐国确实断交后,才勉强出来接见楚国的使臣,并用秦国的六里土地来打发他。
楚国使臣回国报告楚怀王,楚怀王大怒,准备发兵攻打秦国。这时,陈轸问楚怀王说:“现在我可以说话了吗?”楚怀王说:“可以。”于是,陈轸激动地说到:“楚国发兵去攻打秦国,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不但不向秦国要求商、于两地六百里土地,反而再送给秦一个大都市,其目的就是与秦国联盟出兵伐齐。如此,或许能把在秦国手里损失的土地,再从齐国夺回来,这不就等于楚国没有损失吗?而现在,大王已经跟齐国绝交了,又去责备秦国的失信,难道不是等于在加强秦国和齐国的邦交吗?这样做的话,楚国必受大害!”
可惜楚怀王依然没有采纳陈轸的忠谏,而是照原定计划发兵北上攻打秦国。而当秦国和齐国组成联合阵线后,韩国也加入了这个同盟,结果楚军在杜陵被三国联军打得惨败。
【故事点评】
史学家在评论这个故事时,都认为是因楚怀王不听从陈轸的谋划,才导致楚国最终惨败的。但笔者却认为,这故事不仅是楚怀王的失败,更是陈轸游说的失败。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张仪为什么能成功终止楚齐联盟的图谋呢?这是因为,张仪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楚齐两国在历史上的矛盾,而另一方面张仪的言谈举止从一开始就表现得非常谦卑;二是陈轸为什么不能阻止楚怀王轻信张仪的图谋呢?这是因为,陈轸在游说楚王时,虽然用了“言恶”来游说楚怀王,但始终没有依赖谦卑的言谈举止,反而摆出一幅众人皆糊涂、唯独其聪明的姿态,处处表现比楚怀王更有远见之明。试想一下,任何一个身居高位的君王,当他踌躇满志时,臣下却想要表现出比他还有远见、还要聪明,这个君王他能接受臣下的意见吗?我们重新设想一下故事的内容,假若陈轸的表现是谦卑的言谈举止,于是他会一方面向楚怀王道贺,而另一方则提醒他,张仪所搞的秦楚联盟很有可能就是一场骗局,进而建议楚怀王一定要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这样做,难道楚怀王还会不听陈轸的进谏吗?
其实,在《战国策·燕策一》的故事中,就记载有一则发生在苏秦身上类似的精典案例。燕昭王时期,齐国攻打燕国并夺得十多座城池。当时,苏秦既是肩负辅助燕昭王复国重任的使臣,又是齐国君王十分信任的客卿。面对燕败齐胜的情况,苏秦一下子就被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但苏秦为了帮助燕国取回丢失的十多座城池,所采用的对策是:先是采用高大的言谈举止来道贺齐王所取得的胜利;紧接着又采用谦卑的言谈举止来吊唁齐王,并指出如果不归还燕国的城池,就会为齐国带来遭受秦国报复的天大祸患,进而说服齐国归还了燕国的城池。由此可见,在游说齐湣王的过程中,苏秦不但采用“言恶”的行为,而且还采用了与此相适应的谦卑的言谈举止,并且还将一件看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可能。
在现实生活中,本句原文“以阳言者依崇高,以阴言者依卑下”的内容,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应用“言善”的行为来谋划别人的事业时,提出建议的人必须遵循依赖高大的言谈举止的原则,因为高大的言谈举止,不但能让别人感觉到此项建议一定是建议人在真心地帮助自己;而且建议人有能力帮助办到这件事。这样一来,别人才会接受这个建议。
而应用“言恶”的行为来终止别人的图谋时,提出建议的人必须遵循依赖谦卑的言谈举止的原则;因为谦卑的言谈举止,不但能让别人感觉到此项建议一定是建议人在真心地关怀自己;而且建议人有能力帮助办好这件事。这样一来,别人才会接受这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