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鬼谷子·反应篇》的解惑答疑

(2012-01-21 21:42:10)
标签:

《反应篇》

解惑答疑

杂谈

分类: 读《鬼谷子》有感

这是本人在“百度知道”就《反应篇》的解惑答疑,仅供有意者点评。

 

一、有关“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的疑问解答

 

 

问:并分别解释两个“其”的词义和词性,以及“审”的词义和词性。

 

 

另:秦氏嘉庆本注:言善反听者,乃坐忘遗鉴,不思元览,故能变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冥会。夫鬼神本密,今则不能,故曰变也。言既变而当理,然后牧之道审也。

房立中本译: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的人,可以改变鬼神,从而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到。

 

陈蒲清本译:古代善于从正反两面反复了解事物的人,往往采用鬼神不测的变化手段来了解真实情况。他的变化适当合理,他的观察非常详细。

 

王克平本译:所以善于从反面听取别人言论的人,往往使用各种鬼神莫测的变化手段,而了解到真实情况。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密。

 

 

上述四类注译,分别对“反听”、“乃变鬼神”、“其变当”、“牧之审”有着不同的解读,例如:“反听”,秦氏本注的解读为“乃坐忘遗鉴,不思元览”;房立中本、王克平本的解读为“从反面听”;陈蒲清的解读为“从正反两面听”,但谁也没有解释清楚,“反听”究竟是如何来听。是站在对方的反面来听?还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听?是站在事情的反面来听?还是站在事情的正反两面来听?所以求证,谁的解读正确?

 

 

答:原文是由前分句“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和后分句“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构成的表承接的联合复句。前分句所叙述的是事实,而后分句是对前分句所叙述的事实进行评价。

 

 

前分句是主谓句,其中“古善反听者”充当句子的主语,而“乃变鬼神以得实情”充当句子的谓语,这里的“其”是他称代词,可译为:别人(他)。

 

后分句也是主谓句,其中其字短语“其变当也”充当句子的主语,这里的“其”字是结构助词,相当于(代词+之),与之字短语的作用相当。而述补短语“牧之审也”充当句子的谓语,这里的“审”是形容词,“确定”的意思,作动词“牧”的补语。

 

 

另外“牧”,动词,有“治”和“察”的意思,引申为“把控”。因为“把控”的意思中,包含有“治”和“察”的意思。其实游说的过程,就是一个把控的过程。

 

句子中的“反”与上文的“反”不是一个意思,上文的“反”是指“反往”,而这里的“反”是指“反向”,与下文的“反”意思一致。这里的“听”,取“侦察”义项,引申为“分析”。其实在游说过程中,“听”的内涵就是分析。

 

原文在大意是:古代善于反向分析的人,就能像变鬼神那样来得到别人的实情;他不但能变化得当,而且能确定把控别人。

 

 

你所例举的四本注译,就“反听”而言,秦恩复本注释是站在道教的角度,将“古之善反听者”列为道教中,已是与道合一境界的高人。所以,具有“乃变鬼神”的能力。其他三家翻译,对“古善反听者”的解读,没达到秦恩复本注释的高度,仅仅是作了一般性解读,也就是只取了“反听”中的某一点来解读。

 

其实“反听”相当于当前的“换位思维”;而“乃变鬼神”的“善反听”,则与当前的“出位思维”相似。即不是站在彼己同一个层面,而是跳出这个层面去思考,因为只有鬼神才具有这种能力,一般人却根本做不到。同时“善反听”还包含当前流行的“逆向思维”,而这种“逆向思难”在下文中得到体现。

 

 

二、有关“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的疑问解答

 

 

问:“其”的词义和词性,解释“若比目之鱼”所比喻的什么?并翻译原文。

 

 

答:其:结构助词,构成其字短语“其相知”,“其”的作用相当于“代词+之”,与之字短语中的“之”的作用相当。通常在其字短语后,要加决断语气副词“也”,表停顿,也就是“其相知也”。

“相”是指代性副词,表他称,可译为:别人(他),类似于前置宾语。所以“其相知也”可理解为“其知相也”。

 

“若比目之鱼”是述宾短语,其中定中短语“比目之鱼”做动词“若”的宾语。“比目之鱼”是取相互依存之义。而游说者与游说对象,能相互依存的关键是:游说者能不断满足游说对象的谋略需求。如:姜尚与周文王、管仲与齐桓公、孔明与刘备等等,而以游说者能了解游说对象的需求为第一要务。所以“其相知也”可解读为:他了解别人的需求。

 

 

这段的大意是:他了解别人的需求,如同比目鱼般互为依存;他见到别人的情形,如同光与影般形影不离。他观察别人的言辞,丝毫不偏离,若像磁石吸针般分辨同类有的放矢;若像舌食燔骨般选择自如游刃有余。

 

 

追问:察言仅为眼观耳听,又何能“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呢?因为眼观耳听不可能像磁石那样具有引力,也更不可能将对方的言辞化为燔骨。

 

 

答:的确如此,眼观耳闻是不具备磁石的引力,也不能将对方的言辞化为燔骨,但是原文的“察言”是建立在“反应”过程的基础上,是用“捭”的方法,也就是用“钓语”去引导对方说出内情,而“捭”或“钓语”的作用得当,就能像磁石的作用那样,引导对方的说出像“针”样的言辞,就能像舌的作用那样,引导对方说出像“燔骨”样的言辞。当然也就能察言出对方言辞中的“针”和“燔骨”了。

 

 

另及:舌取燔骨并不是食骨,而是食取燔骨上之肉,因为燔骨是烤肉中的骨头。所以并不在乎燔骨是否被烤焦,而在乎肉是否能从燔骨上取下去。由此可见,如何保证燔骨上的肉能被舌取食,才是问题的根本。

 

 

三、有关“进退左右,以是司之”的疑问解答

 

 

问:翻译:“进退自如,以是司之并解释“是”“之”指代的是什么?

 

 

另:秦氏嘉庆本注:此言用臣之道,或升进、或黜退、或贬左、或崇右,一准上圆方之理,故曰以是司之。

 

房立中本译: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

 

陈蒲清本译:前进,后退,向左,向右,都要坚守上述方法。

 

在上述注译中:一是将“进退左右”解读为用臣之道;一是将“进退左右”解读为方位选择。谁正确解读了原文,为什么?

 

 

答:这句原文与上文“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有关。

 

从语法上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与上文构成三分句联合复句。其中:“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构成并列复句。与此又与“进退左右,以是司之”构成承接复句。

 

从语义上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是对上文内容的进一步说明和强调,是上文所述事理的沿续。

 

从逻辑上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与上文所述的是同一件事,即:“圆”和“方”方法的应用。因为,“进退左右”所表示的是:应用这种方法要达到的某一境界;而“以是司之”所表示的是:应用这种方法能达到某一境界时,是应用这种方法控制的结果。

 

 

所以原文的大意是:要想达到进退裕如和左右逢原的境界,就要用圆和方的方法控制这些。

 

“是”指代的是上文中“圆和方”的方法;“之”是近指,指代的是“进退左右”,可译为:这些,或这些事。

 

你所引用的秦氏嘉庆十年本注文,那是注者站在官场的角度,单独就“进退左右,以是司之”这句原文所引发的感叹。因为,整篇文章都没讲用臣之道。

 

 

你所引用房立中和陈蒲清本的译文,那是译者站在泛指的角度,对原文作了抽象的解读。其实这种抽象的解读,解与不解的结果都一样。

 

 

追问:既然“进退左右”是指使用“圆”和“方”这类方法的沿继,而“以是司之”是指使用“圆”和“方”这样的方法控制这些事,那么,你能不能举例说明类似的情况,也就是如何应用“圆”和“方”的方法来达到“进退自如和左右逢源”的境界,又如何应用“圆”和“方”控制这种境界?

 

 

答:其实,《左传》、《国语》、《战国策》等都有不少实例。这里例举一、二:

 

一《战国策·昭献在阳翟》

战国时期,楚国的相国昭翟到了韩国的阳翟。东周的周君为了显示周朝天子的恩德,派相国到阳翟去迎接昭献,因涉及礼仪问题,相国不想去,并托苏厉帮忙游说东周君取消这条命令。因为涉及礼制,于是苏厉就应用“方”的方法游说东周君。

 

见到东周君后,苏厉对东周君说:“过去楚王与魏王相会时,您曾派陈封到楚国去迎接楚王,同时又派向公到魏国去迎接魏王。而当楚王与韩王相会时,您也曾派许公到楚国去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韩国去迎接韩王,而这些人的官位都在相国之下。现在昭献并非君主,而您却派相国前往迎接,如果楚国的君主来到阳翟,那么您派谁去迎接呢?”东周君一想“对呀”,于是收回自己的命令,并终止了这次行动。”

 

从上述成功案例可以看出:苏厉应用“方”的方法,应对自如,同时又在相国与东周君间左右逢原。

 

 

二是《战国策·犀武败》

周赧王二十三年,秦军在魏国的伊阙打败了魏将犀武的军队,西周也暴露在秦军面前。为安全所迫,西周君打算派相国周足出使秦国。周足的策士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担心朝中某些大臣破坏出使任务,便为周足谋划了一个“圆”的策略。

 

他对周足说:“为什么不对周君说:‘让我出使秦国,秦、周的邦交必定会恶化。大臣中,有一个为秦国所重视而又想当相国的人,他将在秦王面前伤害我,所以我是不宜出使秦国的。我请求免去相位后再出使。主君便可任命那个人当相国,他在得到相国的职位后,就不会中伤西周了。”周足听后,担心周君会真的会免去他的相国。于是策士告诉他说:“周君很重视与秦国的邦交,所以才派您出使泰国,如果临行前免去您的相位,这是对秦国的轻视,您的相位一定不会被免的”。最后,策士还告诉周足说:“如果您这样说了再走,就会与秦国友好相交,而且您要办的事也会办成;否则,与秦国的关系就将恶化,您不但没有好处,还可能遭到诛杀。”

 

由上可见,周足的策士用“圆”的方法,给周足出了一个能让其进退裕如且左右逢原的谋略。其灵活在于:利用了出使秦国前,周君不可能免去周足相国的关键环节。这样为之,一方面能规避朝中某些人的破坏,从而确保出使任务能得顺利完成。而另一方面,又点醒了周君,朝中有大臣可能为私利而通过秦王来破坏周与秦的邦交,这样一来,即使这次未能完成任务,周足也能逃脱干系。遗憾的是:《战国策》未能告诉最后的答案如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