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岁硬皮顽童的第一次挨打

(2013-09-04 10:44:14)
标签:

顽皮

3岁孩子

幼儿园

礼貌

哭闹

分类: 成长记录

http://s15/bmiddle/695e64eegx6CnN3dzwWee&690

(图为1岁时撒娇哭)

 

   昨天下班回家,在路上一直在思考怎么能和孩子好好沟通,让他自觉懂礼貌。
  下了公交,专门转弯到可宋坊里买了块精致的香草蛋糕,上上在幼儿园唯一一次吃得最多的情况是蛋糕。


   回到家,外公无奈的说:让上上跟老师说再见,他居然说:我也没办法!


   我一直告诉自己要有耐心。上上在看光头强的动画片,上上一些“恐吓”的话全学自那里。我拿出蛋糕引诱:“如果关掉电视,你就可以吃这个蛋糕”
   上上撇了一眼蛋糕,眼睛盯着电视说:看完电视吃蛋糕。
  “你不关我就自己吃喽?!”
   “不行,你不能吃!”
   我先塞了一片巧克力放到他嘴里,可是他的注意力还在电视上。
   我一边说吃蛋糕吧,不要看电视了,一边走过去强制关掉电视。
   上上很快急哭了,但是我一喂蛋糕,他就停止哭声,自己拿着蛋糕在吃。
  “能给妈妈尝一点吗?”
   上上一边吃得津津有味,一边应付我:等一下哈
   终于他往嘴里塞了2勺后,转向我嘴里喂了一勺。
   “谢谢!”我特意加大了声音,希望孩子能学会礼貌。
    等他快吃完的时候,我又凑过去,能给妈妈再吃点吗?
   “不行!”
   “都是妈妈给你买的呢,就给妈妈再吃一口好不好?”我声音轻柔了很多。
    于是上上把最后剩下的一点蛋糕掰成2份,一大一小。
   “给妈妈吃大的吧?”我微笑加温柔的说。
    上上果然把较大的那部分给了我吃。

 

   “上上,妈妈带你去玩电脑。把笔记本台子搭好”
   孩子屁颠颠把小桌子拿出并搭好脚架,并把笔记本打开。

   玩电脑了,他要玩游戏:“妈妈,我坐这里”
  “你说妈妈请让开,我就让开给你做”
   上上偏不说,就硬跳到我腿上。我把他抱开,又说“你只要说“妈妈请让我坐”我马上让开”
   小家伙急了,硬是撞到我前面玩电脑。

 

   老娘的脾气也有限,于是火速关掉电脑,放开。上上的第一次挨打上演了。

 

   看到电脑拿开了,上上鼻子眼睛开始挤在一起大哭,还用手拍打我“臭妈妈@#¥¥%%”
   在他嘴角附近的脸颊上我火气的用半个手掌拍打过去,还是有点小力气的。他摸着被打的那小块脸使劲的哭。脚不停的踢我。

   这小子果然不知道什么是老娘的底线,不知道什么是不能触犯的原则,我立马变脸成母夜叉,打他踢人的小脚和无规矩的小手。

   终于,哭声温和了,手脚老实了。

 

  “你知不知道哪里错了?”
   “我要去睡觉”

   恨铁不成钢,我又开始打他小屁股

   撕心裂肺的哭

“你还要不要跟老师再见?”
“婆婆回来了就会看见你这样对我的!”

“看来我是没打痛你是不是?”继续打他的屁股
  继续撕心裂肺的哭。

 

  “你只要说以后要懂礼貌,妈妈就不打你了”
   这个小子骨头硬很,情愿挨打也不说。

   这时候外公硬要把小孩抱去洗澡。十分恼怒父亲这种在教育的时候他闯进来干涉。不过看着打红的小屁股和哭有半个钟的脸,我放了手。

 

     第二天,早上起床,孩子看我的眼神温驯不少,还有点不好意思知错的样子。
   “早上去幼儿园要说老师好,放学要说老师再见哦”
    “恩,好”

     虽然早上起床依旧怠慢,但至少嘴巴没再出现“光头强语”了

 

    事后和老公沟通了一下孩子挨打的情况,他说:孩子这么小,什么也不懂,只能用痛来记忆什么是不能做的。但是要切记不能在很多人的地方打孩子,不能凭心情不好打孩子,打手心就好。

 

   孩子就像不断在试探家长的底线一样,越来越放肆,3岁前虽然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最终还是会听家长的话,服从家长的意思。3岁后孩子的思想加上探索,总喜欢不断做些家长不认可的事情,似乎在观察家长的反应。苦口婆心没用,孩子根本不懂也不明白。孩子的生气和胡闹只能证明他自己认为他没做错事情,小世界里的想法,要如何去用心沟通才能达到和解呢?

     我想,尊重孩子,非到不可救药时,让他用痛记住一些忌讳,不以家长自居,好好和孩子沟通,孩子总有一天会明白的。坚持,耐心,和孩子做朋友,期待孩子的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