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middle/695d3a38n76886b9cb1a8&690 老渔夫)谈谈苏州园林 ——网师园" TITLE="(转 老渔夫)谈谈苏州园林 ——网师园" />
网师园是苏州现时存留较完整的一座第宅园林,东宅西园,结构精致。住宅区为一纵线,由南到北,分门厅、轿厅、大厅和内厅。中心园建筑分南北两横线:南线为宴乐区(复线),北线为书画区。该园为近水园,池名彩霞。池北有竹外一枝轩(春)和看松读画轩(冬);池南有小山丛桂轩(秋)和濯纓水阁(夏);池东有歇山半亭(晨),池西为典型景点月到风来亭(夜)。环池四建筑为四季景观,两亭为早晚景观。池西的庭园就是名满天下的殿春簃了。在下曾写游网师园七律一首:“园林诗酒自娱情,日涉网师心气平。竹外一枝春光好,濯纓水阁夏时清,小山丛桂秋香暗,读画看松冬雪莹。更喜殿春红芍药,不图富贵不争名。”点出了四时景观和殿春簃。北横线的书画区为殿春簃(大风堂)、看松读画轩、集虚斋(竹外一枝轩)和五峰书屋。是园主人藏书、读书,画画、读画的地方。南横线的宴乐区为小山丛桂轩、蹈和馆、濯纓水阁、月到风来亭。前两处为宴请宾客的地方;后两处为看戏、演戏的地方。(第一复线)向南有一墙分隔,为全封闭空间,庭有一亭(琴室),屋有三间(铁琴),是园主人弹琴、下棋的场所。(第二复线)园中四时、早晚的景点,同时还是文人雅赏琴棋书画及宴会、看戏之处。这儿讲的戏,必是昆曲无疑。拍曲、赏曲,亦是文人雅士的爱好。在园林里听“游园”,岂不是锦上添花?
彩霞池
园林中水的光与影,变化无穷,美妙无比。“天光云影共徘徊”,“楼台倒影入池塘”,“天高青山远,水低白云近。”还有计成,《园冶》:“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这些都是写水的美。苏州网师园是个水园,以彩霞池为中心,四周环以建筑。池西为“月到风来亭”,池東是“半山亭”,两亭隔池相望。半山亭为歇山半亭,倚撷秀楼而建,此亭乃是看晨景的地方。一般情况,看晨景应从西向东,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泰山、黄山均是如此。而此亭却却相反,为何?网师园东为住宅,建筑高大;西为花园。如从西向东观望,看不到旭日东升,朝霞四射 ,只有当太阳升至屋顶、阳光照射彩霞池时,才能看到光与影的千变万化。第一层光是普照在池面和西岸山廊及月到风来亭的阳光,由东向西望去,池上波光潋滟,岸边绿叶黄花,映衬着小亭、山廊和粉墙,就是一幅清波山亭图。第二层光是池面的反射光,照着西岸,闪烁不停,变化不定,增添了光和影的妙趣。第三层光是折射光,池的四周景色和蓝天白云尽收池中,出现了上面诗句所写的美景。由东向西看美丽的晨景,因园、因时、因地制宜,我们不由得从内心赞叹园林设计家造园的高妙了。
网师园是一座近水园,以彩霞池为中心。周岸环以建筑,池面开阔虚旷,理水的手法以小见大:其水系从东南到西北,是一条对角线,为最长线,故水系为“长”。源头到引静桥是曲涧,桥下有石碑,刻“槃涧”二字,系宋时物,为水体的第一段;小桥外,是彩霞池主体,开阔空敞,六座建筑环水,为水体的第二段;其西北有一曲桥,桥外为一水湾,为第三段,即水尾。首尾呼应,气势贯通。曲桥划分水面,池大湾小,形成大小对比,故水体为“大”。站在曲桥上向东南望去,引静桥很小,这是运用透视学“近大远小”的原理,让我们感到水面“深远”。彩霞池仅半亩,游园者感受到池的开阔深远,有“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境界。以小见大是造园的基本手法。
网师园的彩霞池以两座桥划分水体,源头山涧,结尾水湾,中间是广阔的水池。除了运用主要的三个手法使其长、阔、深远,他如近水建筑,东西两亭及濯缨水阁,形体较小且纤巧 ,不感到对水池的压缩 ;还在建筑底部开凿水穴,建筑则高架水上,水波浩淼;在云冈崖道处,亦高架石梁,扩宽水面,山水相连,体现水园的境界。殿春簃内的山水亦有以小见大的高妙手笔。其西南有深谷,谷底为寒碧泉 ,疑已无路。拾阶而下,至谷底泉边,才能发现崖泉之间,有一小道,通向峰峦之后。順路而行,至东南之峡谷外出 ,豁然开朗。完全是陆放翁“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情画意。能在咫尺之地,重现大自然的山水境界,以小见大,妙趣无穷。
殿春簃
今天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谷雨的花信是牡丹,因气候变暖,提前一个节气开放。过了谷雨,便进入夏季了。立夏的花信是芍药,她也跟着提前开花了。网师园的殿春簃就是看芍药的景点。宋人有诗:“一声啼鴃画楼东,魏紫姚黄扫地空。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芍药花在春天的最后开放。“簃”是“高楼旁矮小的房屋”。按正常季节,芍药要到立夏才开,为何要讲在最后的春风里开放?在江南的苏州,春秋两季逗留的时间较长。“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立夏季节其他地方已是夏天,而江南的春天仍未走开。故云:“尚留芍药殿春风。”现在芍药花真的在春风里开了。原来殿春簃室内诗画都是写芍药的,现在竟改为牡丹的画和诗了。让外行管园,常出这种错事,令人啼笑皆非。以前其中有一首芍药诗:“醉红如坠珥,奈此恼人香。政尔无言笑,未应吴国亡。”诗人用三个比喻讲芍药花的美,花象喝醉酒的女子脸上的红光;又象美女用珠玉做成的耳环,十分夺目;更把芍药比成四大美人的西施,“政”是禁止的意思,“尔”指西施。如果禁止西施“无言笑”,说不定吴国还不会灭亡。芍药在诗人的笔下,变得更加美了。
1979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阿斯特夫人访华,来网师园,看了殿春簃,赞不绝口。她问陪同人员能不能为她在美国仿造一个?陪同官员按级汇报,批准为其仿照。她又要求先造个样品,满意了,再去美建造,这个样品还留存在苏州東园。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第一次出口,为国外造园,造成后叫“明轩”。
殿春簃是一座庭园,相当典型。在矩形空间,于五分之二处建造三大两小的主体建筑,划分出一大一小的两个室外空间:屋前向南为开敞的大空间,屋后向北为封闭的小空间。屋前大的庭院,倚墙筑山,西墙建攒尖半亭冷泉亭,与殿春簃呼应。西南隅山谷有一泉名涵碧。正对殿春簃,南面一石峰,峰后有路右通涵碧,左通峡谷。庭院入口的左手,是山岭一座,下有山洞。屋前的大空间西、南、东三面墙壁山峦环绕,有峰有谷,有峡有岭,脉络分明,气势贯通。屋后的狭小空间,仅叠石栽树、种竹,形成殿春簃北窗的框景,故谓衬景,亦是藏景。
在殿春簃内,向北面三个大窗看,露出藏在屋后封闭空间的三幅框景:蕉、竹、梅,是藏中有露的造园手法。走到室外的开敞空间,涵碧泉藏于谷底,;山路藏于峰后;而山洞则藏在岭中,这是露中有藏的造园手法。藏中有露的是蕉、竹、梅的诗情画意;而露中有藏的是藏泉于谷,藏路于峰,藏洞于岭。三露三藏,手法令人叫绝。藏中有露,露中有藏,叫藏露得宜律。
网师园的殿春簃庭园倚墙筑山,环绕西、南、东三面,东面到门的入口处,一岭高耸,形成断层。殿春簃从室内到庭院之间有一个平台,再向前才是庭。“庭”解释为“堂阶前”,即“堂前阶下之地。”这个平台是室内空间到室外空间的过渡,也是衔接室内外的空间。这是大过渡。在室与台之间有廊(灰空间),台与庭之间有阶。是两个小过渡(衔接)。在台与庭之间的阶,不是一块方整的阶石,而是一块自然的太湖石。有一次游园,遇见一位南师大地理系的老师,谈到园林中山的布局要“山有脉”。我指出入口处山岭断层,与平台前的阶石相呼应,形断意连,是点睛之笔。这块当成阶石的太湖石,它的实用性功能是阶石;而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艺术性功能:是整个山体的余脉。他完全赞同我的看法,还认为有时候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我进一步讲解:阶石说成山的余脉,是实指;同时,它还是诗的余韵;曲的余音,这是虚指。他讲:把一块阶石讲成三个东西,太好了。只有进入园林的精髓,融入园林的魂魄,才能窥见其高妙之处。我又乘兴发挥:欣赏这块“余脉”后,还有三个“余”。他问:还有哪三个?我回答:余情未了,余意未尽,余味无穷!数十年来,我与园林,情深意浓,趣味隽永,成为知己,难舍难分了。
月到风来亭
网师园以移植殿春簃去美而名满天下,故国外游客最多。在月到风来亭,导游介绍此亭,必讲能看到几个月亮。一个在天上,一个映水中。就是《岳阳楼记》所写的“静影沉璧”。接下来,导游便信口雌黄,说第三个月亮在镜子里,镜子里连天也看不到,哪来的月亮?第四个月亮在杯子里,杯口很小,如何映进月亮?主人陪客人看戏,戏台在濯缨水阁。夫人则在集虚斋的楼上看戏,先生蓦然回首,看见夫人的面孔,脸如满月,是第五个月亮。如果夫人是瘦子,那岂不是变成月牙了?有一次,我与一个熟悉的英语导游开玩笑,我说:“还有第六个月亮。”她赶紧问“是什么?”我回答:“这是秘密。”国人最喜探秘,以后多次追问,只好悄悄相告:“在先生的心坎里,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小月亮。”她竟然向老外加讲了六个月亮,是先生的“love”,引起老外们的哄堂大笑。这完全是在忽悠洋人,哪里还看到一点儿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过,话得说回来,真的按康节先生《清夜吟》的意境来谈,老外们不可能懂,导游也没有这点儿水平。他们不是传播中国文化,而是在赚洋人的洋钱。
濯缨水阁
网师园除东西两亭外,四个建筑有三个向南,唯有濯缨水阁坐南朝北,且高架水上,体现了造园家巧妙的构思。夏季最怕炎热,向北背阴,避开阳光;阁高架水上,,面对开阔的池面 ,水既能溶热,池上又清风徐来,是夏日最佳的栖息处。水阁临池,有一排朱栏,凭栏赏荷观鱼,突出了夏日的景观。不仅如此,水阁又是戏台。它与月到风来亭犄角相对,坐在亭中,听一曲《游园》,声色俱醉。因阁架水上,唱曲时,产生共鸣,更增添了音乐的和声美。此阁的功能,一举两得,不得不令人赞叹不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