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滕王阁序》课堂实录

(2011-05-29 11:52:45)
标签:

杂谈

《滕王阁序》课堂实录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洪劬颉

 

师:不读十遍不上课。读完《滕王阁序》,还喜欢这篇文章啊?喜欢的请举手。

 

(寥寥六人举手。)

 

师: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全同。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

 

生1:不知道写什么。

 

师:你觉得他写了什么?

 

生1:写了游玩滕王阁的过程。

 

(生笑)

 

生1:(悔)不是一篇游记,而是

 

师:游记有什么区别呢?

 

生1:游记主要是记叙、描写为主,而主要以议论、抒情为主。《滕王阁序》还是有眼前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抒情、议论的成分很重。就跟《兰亭集序》一样的,这个滕王阁诗

 

师:其实你对文章还是读懂了,这篇文章的整体思路是——

 

生:(杂语)事————情。(教师板书:事————情)

 

师:我们暂且还是放一放,我还是想听一听大家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下一位。

 

生2:生字词太多。

 

师:确实有很多,大家读书时候查了么?

 

生:查了。

 

师:我想因为生字词多而不喜欢一篇文章,就跟因为我衣服上有个补丁而不喜欢我一样……(生大笑)下一位。

 

生3:典故太多,理解起来太费力。

 

师:确实是这样。我们后面来谈。下一位。

 

生4:句式太整齐,一口气读不下来。

 

师:你举一段文字试试看。

 

生4:(读嗟乎!时运不齐……岂效穷途之哭!,读得气势恢宏,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生鼓掌)

 

师:读得很好啊。

 

生4:我很喜欢这段文字。读了很多很多遍。

 

师:你可以尝试把它背下来。下一位。

 

生5:跟前面差不多。

 

师:嗯,还有没有跟前面同学不一样的原因啊?

 

生6:(举手)我觉得王勃写得太矫情了。到一个地方去玩,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而且这么,我们不会这样来思考的。

 

师:就是我不会这样想,也就不允许王勃这样想了?(生笑)果真是这样么?我们暂且先放一放。还有没有?

 

(生无答)

 

师:六位同学说了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归纳起来看,大概三点:一是难以读懂;二是难以理解;三是难以共鸣。因为难而不喜欢,那我们就从字入手,不如由,由,看看《滕王阁序》是怎么成为文学经典的。刚才有同学说————这样的一个整体思路,你能不能跟我说说,写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生7:写了:王勃,我们且不说他是十四岁还是二十六岁,总之他获了罪,连累到他的父亲也被贬官到偏僻的交趾,他前去探望他的父亲,途经洪洲,参加了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盛会,看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上的人的俊雅,景的美丽,感到内心非常的高兴,然而乐极生悲,又来感慨自己的身世。

 

师:很好,很好地关注了首注。我这里有一则材料:(投影)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这是一段评注,我们借助于评注能更深的切入文章。比照它来寻找一个角度来谈一谈你所理解的《滕王阁序》的————

 

生8:我抓住都督阎公读此文的态度的变化。

 

师:是什么样的变化?

 

生8:先是大怒;后来看到文章第一句,是不屑一顾的说是亦老生常谈;再后来到第二句是沉吟不言,陷入思考;等看到那句名句时,便矍然而起,已经深深地被文章折服了。从这个角度来把握文章的气脉

 

师:请大家把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三句话划出来。为什么都督阎公会说老生常谈呢?

 

生8:因为八个字就只讲了地点。

 

生8:阎公本来是想给自己女婿出风头的,却不想被王勃抢了风头。心中本来有气呢。

 

师:你倒是很注意抓住人的心理来推测。那为什么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却又沈吟不言呢?

 

生9:这是一种宏阔气象。在天上是连接两个星宿,在地上是连接两座山。写地上时,连用六个动词(分、接、襟、带、控、引),拟人化,把一种登临高阁的恢宏胸怀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师:这里面的”“是什么用法?

 

生:(杂)意动用法。以……为衣领,以……为衣带。

 

生10:如果说第一句没有什么新意的话,这两句一下子令老生常谈的陈词滥调一下子体现出那种大气的恢宏的个性。

 

师:举例子说呢?最能够体现这种宏大气象的是什么?

 

生10: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物都是最大最美的,人都是最有才能也最多的。

 

师:这里面”“是什么用法?

 

生:(杂)名词做状语,像雾,像星星(一样多)。

 

师:写人时,写这些俊采星驰分别写了哪些人?有什么特点?

 

生11:都督阎公、刺史宇文、孟学士、王将军,还有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既有单个的人,也有群体的人。都是非常宏大,所以当都督阎公一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便矍然而起,大呼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师:那从沉吟不语矍然而起这种态度的变化,究竟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变的?

 

生12:从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生读误,应读:jiàn)开始变化,前面都是写别人好,从这儿开始写自己不好。

 

生13:这不是,这是自谦,是一种说话的技巧。应该是从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开始变化的,因为前面是写人,这儿开始写景。

 

生14:也不是,应该是从披秀闼,俯雕甍开始变化的,推开小门,由室内到室外,景物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感受。

 

师:大家看,这三种答案,哪一个最好?

 

生:(杂)三

 

师:请大家把披秀闼,俯雕甍划上着重号,自己读一读,用自己的腔调读一读,看前后景物、表达等方面究竟有哪些变化?

 

生15:主要有三点变化:一是由静而动,二是由暗到明,三是由远到近。(具体解释略)

 

生16:由散到满,前面的景色都是粗线条的,后面的景色都是满眼的旷其盈视纡其骇瞩扑地迷津都是满眼的景色。

 

生17:胸襟由局促到开阔。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眼中看到的景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人的心态的变化。正如前面同学说的,由静到动,由暗到明,胸襟也由局促变得开阔。

 

生18:心理上的变化,如果说坐在那里看窗外的风景,是欣赏的话,那么打开窗门之后,则是被一种崇高美所震惊。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8:从三个字可以看出,一个是,使自己的眼睛受惊(教师补充是使动用法);一个是,渔歌既然优美,就不能响穷的是自己的内心感受(教师补充:);一个是,把雁群在寒风里发出的呼唤写得富于人格。从这三个细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是被一种崇高的美折服。

 

师:谈得非常到位,还有没有变化了?

 

生19:文章的节奏发生了变化。前面先是四句长句,非常舒缓,再用四句短句,非常急促,再四六字,顿挫抑扬,而推开窗之后,以非常短促的三个字披秀闼,俯雕甍,再以错落有致的四六字,抑扬顿挫,节奏富于变化,却有很稳定,感情变得开阔而飘逸。

 

师:文以气为主。任何优秀的文字都能够琅琅上口,便于诵读。文章的节奏、速度、语气的变化都是情感变化的表现。请大家自由的、用自己的腔调来诵读这段文字,来体会这种感情的变化。(学生诵读)我们来请一位诵读着看看。

 

生20:(读书)(节奏的快慢、语气的高低、停顿的长短等基本上能够读出文气来)

 

师:(指导生20朗读中处理得不好的句子。以轻快的语速读落霞……一色,以重音读”“”“”“四字,以拖音读之滨”“之浦。)

 

师:胸襟开阔之后,感情是什么?又有什么变化?从第三段中找出哪两个字来表明自己感情变化?

 

生:(杂)”“(板书)

 

               

 

 

 

————情   

 

 

 

                

 

 

 

师:逸兴遄飞,飘逸的兴致很快的飞扬,他联想到什么?

 

生21:睢园绿竹”“彭泽之樽”“邺水朱华”“临川之笔

 

师: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典故?这些典故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21:这些典故都是文人墨客、宾客之间饮酒赋诗、极尽欢娱的人与事,跟眼前滕王阁盛会异曲同工,想到这些典故,其实也就是最大程度的说眼前盛会是盛况空前,与历史上著名的盛会不相伯仲。

 

生22:他可能更关注的是宾客之间的那种和谐信任,期望像陶渊明、谢灵运那种有才华的人能够得到主客的任用。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22:因为要抓住气凌”“光照这两个词,是超过”“胜过陶渊明、谢灵运的隐逸之乐。可以推断,这个时候的王勃还是少年气盛,有拯世之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壮志难酬,不仅仅如此,还为此掉了官,牵连了家人。这样,才有了底下的乐极生悲

 

师:我补充一些:(投影)

 

王勃自幼聪颖,但他的家庭没有能够给他多少走向仕途的政治凭借,所以他从小便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关心国家政事,寻找机会上书献颂以自荐。乾封元年(666年),他十七岁那年,高宗下诏开幽素科。王勃应举及第,拜为朝散郎。朝散郎也只是一个从七品散官,但十七岁的王勃,年未弱冠,便及第受禄,在沛王府,又颇得沛王的欢心,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候。

 

然而正当他做着以文章经纬天地的美梦时,出其不意的打击却降临到他的头上。当时的皇宫风行斗鸡的游戏,诸王间也以斗鸡取乐。一次, 适逢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 王勃毕竟年轻, 他开玩笑地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鸡,以此为沛王鸡助兴。可这篇游戏之作被高宗看到后,大为不满,以为这是交构之渐,并立即下诏废除王勃官职,当天斥出沛王府。神童王勃,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的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了。

 

咸亨四年,王勃听友人陆季友说虢州多药草,他很想去,便设法做了虢州参军。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但谁能想到,等待他的却是第二次沉重的打击。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因先藏匿后又杀害官奴曹达事件被判死刑而入狱。后虽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亲却因此事而从雍州司户参军的位置上被贬为交趾令。

 

我是很赞同你说的。然而,兴尽悲来,又悲什么?还是分层次、分要点来说。

 

生23:我觉得有四悲:一悲命运,顺逆自有定数,也就是成败在天;二悲皇帝不召,空有满腹才华,却无法实现志向;三悲孤独无知己,眼前的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尽管在一起很热闹,但都是漂泊在异乡、走投无路之人,又怎么能像梁孝王、曹操等人能够直接的帮助自己呢?四悲韶华易去,时运不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师:还有没有呢?

 

生24:还悲自己的选择,或者说是自己的心理状态。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24: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其乏明时(教师提示:屈、窜是使动用法),那是什么原因呢?是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罢了。君子安于贫困,豁达之人知道自己的命运,与其这么说,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安于现状罢了。这不是有才华之人最大的悲么?

 

生25:王勃的悲还悲在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无报国之路。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慤之长风。”“杨意不逢,扶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是被激活了,我们顺着乐极生悲的思路继续看,乐到极点,也悲到极点。这种悲是不是就是《滕王阁序》情感的终极?有没有发展?请大家放开声音来读第三、四、五段。(学生读书,声音洪亮,充满悲慨之气。)

 

生26:我觉得不是。从老当益壮开始的几句,都是在表现自己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能轻易改变自己,尤其是不能因为短暂的困境而改变。

 

生27:就是因为意识到自己不能轻易的在白发时改变自己的初衷,才更增添了悲的意识。举孟尝君、阮籍的例子正是表明自己的志向不能改变。

 

师:哈哈,你为了反对而反对……

 

生28:我觉得王勃从四个方面来坚定自己的志向,超脱了前面的兴尽悲来

 

师:我很喜欢同学们一开口就是我对这个问题有三点看法”“从四方面来说,这是我们思维的层次性。说说看,哪四方面?

 

生28:第一从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来直抒自己的志向;第二从酌贪泉”“处涸辙这生存环境上来说,要觉爽”“相欢,表明自己在厄境中也要坚持自己清洁的思想;第三是从时空迁移上表明自己要坚持自己远大的志向,不能因为受遏而改变;第四,以孟尝君、阮籍为反例,提醒自己不能学习他们隐居、颓废、自暴自弃。

 

师:我也是倾向于乐极生悲悲极之后却不是更悲,而是一种豁达,一种坚持。就好像苏东坡《赤壁赋》中一样,极之后是释然豁达。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处困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而不变化的固有的固执。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世道人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我想:中国知识分子都有登山临水的习惯,都有兴尽悲来的感慨,兴尽悲来的感情变化在中国古典诗文中屡见不鲜,譬如我们学过的《登高》《兰亭集序》《赤壁赋》等等,收集这方面的例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作文。也可以做下面一题:

 

如果你是都督阎公看完全文后,会有什么感觉?《唐摭言》中说: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请你想象这一个场景,写一篇记叙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