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山四大观景台

(2015-05-12 14:36:59)
标签:

黄山旅游文化

转载收藏

戴耕玖

黄山观景台之一

文殊台

□ 黄山 戴耕玖

  开栏的话

  一提到“观景台”这个题目,便条件反射般地想起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来。 

  有人说,这是一首揭示人生真谛的禅诗,要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观点去看待人和事,而鄙人的理解却简单得很——苏东坡是在告诉我们,观赏风景要选择一个恰到好处的观景台,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美感,否则,近瞻远眺所得到的美的享受就会大打折扣。 

  或许是受苏东坡诗句的影响,或许是自身悟性的闪光,古代先贤们在黄山峰巅溪壑,披荆斩棘,寻觅营造出一处处美不胜收,且又适宜修身养性的观景台。 

  这些观景台,以其满目锦绣的视野,天人合一的境界,使得千万游人莫不以登临为幸,而且时时被激发出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那样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的强烈感慨。这些观景台也因此成为黄山自然与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虽然,古代儒、释、道的先贤对黄山美的认可是共同,但各自的世界观和审美情趣又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寻觅营造的观景台及其视觉效果,文化背景也多姿多彩起来。 

  如果迎客松有记忆的话,她就记得,从她萌芽时起,文殊台就用他强劲的花岗岩身躯,为她遮挡着南面峰壑间飚扑而来的厉风与暴雨。正是这一千多年的慈父般呵护,她才生长得格外的健美舒展,英姿飒爽,仪态万方。 

  文殊台北依玉屏,南临深渊;台如小船,有松如帆,风起云涌,舟动帆摇。台上一站,徽州的万山千岭尽在一览。清晨,云涛漫铺时,极目纵横,唯东南的天目,西南的齐云如墨痕数点;傍晚,夕阳万道,从地平线下射出,云天如金的那片天,便是佛教徒心中神圣的西天。 

  台正中有一椅垫大小的半圆石窝。这方古老冰川磨砺而成的冰臼,经千百个高僧的跏趺盘坐后,光亮如镜,润洁如玉。有缘人凝神而视,便会见到一圈神秘的光环在半圆的坐迹上飘荡。若在这坐迹上盘腿一坐,山小天空,云飞雾散,不需半刻,自会引人渐入虚无飘渺,四大皆空的境界。 

  文殊台全名“文殊梦象台”。传说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一个法号普门的禅师在山西代州梦见自己困在一座大山中,无路可走,四周都是铁青铁灰色。就在禅师身形难动,不得解脱之时。空中忽显彩云,云彩上文殊菩萨手指南方,大呼:“向南!向南!向南!”法师回首向南,立刻身心徐起,平步青云,盘腿趺坐于一座祥云环绕,风景如画的高峰之上的一方石台上……禅师醒觉后,每逢茶饭时,便会出现梦境。于是,禅师开始向南寻梦。 

  禅师寻梦用了二十个年头(1594——1613)。1613年8月27日,67岁普门禅师用木钩奋力引身攀上悬崖上的这方平台。困顿而坐处,石窝半圆,正是梦中文殊菩萨所指引那方跏趺坐迹。环目四顾,一切均与梦境相合。为感谢文殊菩萨的指引,禅师在台后的玉屏峰下建起一座文殊院。五年后,见多识广的徐霞客来到这里,他赞叹:“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当代新谚云:“不见迎客松,对不起老祖宗”;清初老话说:“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如今,迎客松、文殊院闻名发达了,但使她们得以出名的这方文殊台,这方跏趺坐迹,已渐不起眼,更有那个寻梦二十年的黄山的开山祖师——普门大师,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为此,笔者不得不旧话重提。 

  在这方文殊台上的跏趺坐迹上,有多少僧人得道悟法,有多少文人灵感暴发,怕是无人能够统计。不过,明末清初,“黄山三隐”之一的汤燕生的一段笔记,却道尽了文殊台的精妙绝伦。 

  “黄山文殊院,高出万峰之首,矮屋两间,孤峭与天接,宝月师居焉。渐(江)公游而乐之,作画为师供,且赠以诗,有‘闭门千丈雪,寄命一孤灯’之句。阅数年,余与宝师遇,师举此画为予赠,因为余语渐公登峰之夜,值秋月圆明,山山可数,渐公坐文殊台上吹笛,江允凝倚歌和之,发音嘹亮,上彻云表。俯视下界千万山,皆如侧耳跂足而听者。山中峭绝,惟莲花峰顶老猿亦作数声奇啸……”

 

 

黄山观景台之二

郑公钓台

□ 黄山  戴耕玖

  黄山温泉翼然亭上方,是整个桃花溪弯道最急、水面最窄的地方。古时,两岸竹木参天翳日,枝叶隔水衔接;溪中巨石阻道,形成一泓碧波;溪畔,临空半悬两幢高约十米的巨石;两石间横架二尺宽三米长的青石板桥;桥侧疏枝横斜,正好扶手,不然的话,桥下涧壑中飚起的凉风,会令人一阵胆寒。 

  钓台下的桃花溪中,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在一亿多年前的燕山造山运动中,两种岩体在这里进行了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南面倔强的桃花峰上的青色沉积岩在徽州众山脉的帮衬下,用狠狠的碰撞,将紫云峰的白色花岗岩逼向北方,硬是在钓台下方百米处造成一个近九十度的转折。这个转折,使两种岩石间1000米以下的裂缝中温热的泉水因受阻而溢出地面。 

  溪喧林静,台磐壑险,一组矛盾体,在这里又自然而然地达到和谐。这里飘忽着的水声风语,闪烁着的萤火星光,匿藏着一种阴郁不畅的气息,似在暗示钓台主人命运的不顺多舛。 

  钓台主人“郑公”名玉,字子美,元末徽州府歙县人。他博究六经,尤精《春秋》。后讲学于师山书院,人称师山先生。 

  既然名为“钓台”,那么,师山先生是来这里钓鱼的吗? 

  真是为了钓鱼?但“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先生是不会不知晓的!不是为了钓鱼,而是学习姜子牙,希望能引起当朝对自己的重视。但姜子牙所选的钓誉之处,是人来人往的闹市边,而当时黄山的温泉则是舟车不通,人迹罕至,只有对岸荒凉的祥符寺中时断时续的晨钟暮鼓,才使这深山峡谷中飘浮起几缕稀薄的人气。 

  不是钓鱼,不是钓誉,师山先生在溪石上垂钓什么?好在先生未卜先知,生怕后人犯难,早在温泉边的石壁上刻上垂钓因果:“邑人郑玉子美,旧尝读书山下寺中,后迁紫阳南埠,遂耕于师山之阴,钓于岑山之阳。”原来,师山先生是来此钓书、钓学问的。后来,先生果然经纶满腹,才高八斗:“久而天子知名,出内府酒帛,遣使者持以车,诏玉为翰林待制。”不过,先生生不逢时,虽未萌生“恢复汉室”的反心,但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只能托辞说:“玉以德凉辞辟不获,乃从使者至海上,以疾而返。”他自知命运多舛,读书不宜入仕,耕读不得安稳,元天子又封以高官,不能光宗耀祖,汉人又以为耻。他更加心灰意冷,于是,“复游山中,访寻旧馆。时丧乱之余,半已煨烬,独川流山峙,不改依旧。乃浴汤泉,题名石上而去”。他深知,人心比黄山的悬崖绝壁更险恶,果然,他在温泉石壁题刻上这段文字一年后,不愿受明军之辱而自尽。 

  志载:“玉正服自缢死。”此情景,让人联想起孔门子路“君子死而冠不免”。亦可看出在胡人统治之下,而又“博通六经,尤精《春秋》”的师山先生的矛盾与无奈。此时,先生想起这座钓台,他真想能像汉时垂钓于富春江畔的严子陵一样,来此隐居,但为时已晚,他只能以“幽谷高人抱真独,荒崖野草剩芳芬”的诗句,以表寸心。 

  如今的钓台,独处一隅,秋叶零落,行人偶过,清静优雅得令人挪不动步子。纯净的风水,古雅的气息,足可涤人心胸,滤人俗念。

 

 

黄山观景台之三

清凉台

□ 黄山 戴耕玖

  与郑公钓台相比,清凉台该是个热闹的去处。不过,这个热闹的“闹”不是喧闹,吵闹,而是古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的意思。—上清凉台,第—感觉便是走进了—个“万物争喧”的境界,所以,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说这里“藻绘满目”;清朝大才子袁枚说这里“万峰簇簇”;台侧石壁上星罗棋布、五颜六色的题刻亦是“热闹”得让人目不暇接。 

  清凉台,长方如舟,头东尾西,三面临空,很有点“断岸垂杨—叶舟”的诗意。台的南面舒旷但景色单调;北面陡峭但逼得太近;西面诡异但过于疏远;只有广宽的东面,才是他最有生命力的方位。 

  清凉台东,广袤深幽,素有“东海”之称。以海中央南北走向的石笋矸为界,东海又有内外之分。石笋矸东边的外海,山势平缓,曲线柔美,若波涛此起彼伏。唯其东北方—峰气宇轩昂,翘首天外,此乃黄山之主轩辕黄帝居住的“轩辕峰”。 

  石笋矸内,飞龙峰为龙尾,石笋矸为龙脊,始信峰为龙头,从千米以下的太平盆地,由北往南,昂扬向上,直逼云霄。想必是,亿万年的燕山造山运动时,在这里形成了—个漩涡:东南的始信峰向西回旋,西北的狮子峰向东扭转,于是,在清凉台前,盘绕出—弯如太极图状的深邃莫测,变化无穷的深渊。狮子峰上的清凉台、始信峰上的琴台,就是这太极图阴阳鱼上的两只鱼眼。 

  日月升落,四季更替,阴阳化合,清凉台前的这幅太极图,因而生发出万般的变化,无限的风光。 

  如果运气好的话,在这里,—日之内所见的“至奇至幻,至灵至活”的景致,就会胜却人间无数———清晨,在红艳绚烂的朝霞中,红黑相切的地平线上,金红色的旭日喷薄而出,从半弧到全圆是—个眨眼间的跳跃。这时,在黄山云海中的最美丽的霞海上,旭日如硕大的光环,会短暂停留在石笋矸上那根最高的形如“飘海观音”的石柱的头部。“观音”身后是虔诚的或坐或立的十八罗汉石。此时,金黄的圆日,飞扬的朝霞,漫铺的云海,肃穆的“菩萨”,参差的山林,绚丽的色彩,几何的搭配,构成了黄山最美妙壮阔的云海旭日东升图。 

  上午,黄山最壮美的云瀑奇观将在台前出现———石笋矸外的云海因气温上升而成沸腾状态并漫过石笋矸。而石笋矸内太极阴阳鱼状的深渊中阴冷的气流,将漫铺的云雾引人深渊。于是,蒸腾的云海变成了倾泻的云瀑。亦或谷底来—阵疾风,云瀑的浪头又会随风而起,化作袅袅如篆,轻歌曼舞的云烟。又随着云瀑的下泻,云烟渐渐增厚,并与深渊中的湿翠色相溶合,石笋矸内又成—泓雪蓝色的云的湖泊。 

  下午,台下深渊中的云海渐渐雾化成阵阵轻岚薄纱。—阵薄纱漫过,身后的日光会将人的身形投射上去,于是,眼前的薄雾上会闪现出半圈七色彩虹的佛光。要知道,曾几何时?这佛光是有着令人舍身的强大魅力的。 

  夜晚,如水的月光会在峰壑间,轻轻抹上—层薄纱般的雪青色的氤氲。氤氲中,—切都变成了虚无飘渺的梦境。渐渐地,人心静目◇;悄悄地,风悠悠轻扬……

 

 

黄山观景台之四

钓月台

□ 黄山 戴耕玖

  在黄山诸多观景台中,钓月台是个最隐蔽的去处——隐蔽得连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黄山人都不知道它在何处!知道那去处的百分之二十的黄山人也是至少在黄山生活了五十年的人了。

  钓月台,在云谷寺西边一公里的公路下方的一个叫“梅屋”的石窦上。原来的温泉至云谷的步行磴道从台下穿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公路修通后,这里就罕见人迹了。连台东侧的明末清初朱明后裔隐居的龙凤庵的宽大方正的基石,被人搬回家去建房子这样的大事,都很少有人知晓。虽说那人后来因重罪被处极刑,遭了报应,但古迹文物被毁,古色古香锐减,如半老徐娘消褪了仅存的几分秀色,于是,来这里的人就更少了。

  远古造山运动时,两块“飞来石”一般大小的巨石从眉毛峰上轰然滚下,猛烈碰撞之后便相互支撑、依靠,形成一方二十多平方、高八九米的岩窦。这个岩窦因四周遍种梅花,而被称之为“梅屋”。“梅屋”下方的巨石西面呈四十五度倾斜,攀登四五米后一个转身,跨过一道天然小石梁,便到了“梅屋”上方的巨石上。那上面约四平方米的平台就是人迹罕至的“钓月台”。如今的台上,松风竹影,风景如旧,而台下的那旺碧潭却已不复存在,“钓月”之意境也就不复存在了。年深日久,青苔湿滑,这台也极难爬上去了。

  “钓月台”难上,钓月人已古,但“钓月”人的神魂,犹存在这松风竹影间,并时而冷不丁来一阵沁心的凉风,给人一个激灵。

  都说,古之“钓月”者,多为时运不顺,报国无门,萌生退意,而欲作“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江秋”的隐士,但是,在这里“钓月”的人,却是一个勇士、义士。他就是徽州历史上著名的抗清英雄江天一。不过,江天一真是来这里“钓月”的么?

  这里除“钓月台”三字之外,还有两方石刻。作者是清嘉庆年间的歙县江村人江绍莲(号采老人)。岩窦内壁的“梅屋”,除写环境外,还寓含着赞誉——曾在这里居住的人具有梅花般高洁品行。岩窦外壁的“月岩读书处”则是表明这里曾是一处静心苦读之所。他题刻的目的是为了纪念族祖江天一。这就说明江天一不是来这里“钓月”的,而是来这里读书的。

  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的汪琬(另二位为侯方域、魏禧)所撰的《江天一传》中,曾专门记载了江天一刻苦读书的故事:他家贫屋破,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得像蛇盘着,或用破伞遮盖。家人又怨又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

  虽说当时的“梅屋”荒僻冷清,罕见人迹,但对江天一这样一个嗜书如命的人来说,这一所石窟,一方平台,一潭星月,无疑是一座圣洁的殿堂。他寒山独坐,经韬纬略,谋划大计。清顺治二年(1645),他协助老师金声起兵抗清,先后收复旌德、宁国、泾县、宣城等县城。后败退绩溪丛山关。失守后,金声虑及他有老母在堂,劝其逃走,而他回家拜辞老母和祖庙后,追上金声,同被清军捕至南京。当年10月8日,与金声被杀于南京通济门外。汪琬赞誉他“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也”。

  如今,还是有那么几个好探幽寻古的老家伙,经常来这“钓月台”转转看看——或在初春来此探梅,或是盛夏石窦中小酌,或者秋夜登台赏月。不是老家伙附庸风雅,而是这里清幽静雅,又别有几分悲凉悲壮。这里,似乎总有一个儒雅健壮、气宇轩昂的影子,在这松风竹韵中徘徊徜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