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实:与槐芽高级中学原副校长王常劳老师曾有一面之缘
(2018-07-31 21:31:46)
标签:
财经文化 |
分类: 人文经济每日谈 |
2011-5-24,刘军成老师在《给槐中的几点建议》一文中写道,槐芽是眉县中东部的一个乡镇。几百个教师和全镇三万多农民比较起来,在当地真的算“少数民族”。槐芽中学的教育和文化气息,更多的有泥土的味道。80年代它连市重点都不是,当时各级领导很少光顾普通的“槐树林”。1985年钟宽和任校长,槐中有了学术的魄,也有了洋气的蕴。1999年王常劳受命一把手,槐中在原有基础上开始腾飞。变化的标志是,教育士气起来了,校园内的土房子全部变成楼房了,16名农村学子送往北大、清大。人们在不解和赞叹中,使槐中走向名校的行列。2003成为陕西省重点高中,2006年成为省标准化高中。槐中成了眉县教育的名片,槐中人也成了眉县的骄傲。2009年张道俭接任槐中校长,内行的人都知道,由低谷走向辉煌不易,由辉煌走向辉煌那就更难了。我和道俭年龄相仿,都是学化学出身,好多“共同”使我更多的知道了他内心深处的不同。他是一个质朴、智慧和好胜的人。去年,在高考形势大变的情况下,他用他的责任心和能力证明了“槐中依然是槐中”,令社会佩服。今年他又提出了争创省示范高中的目标,又让同行惊讶。我苗实记得,自己1990,-1993年,1995-1996年,在槐中读书的时候,钟宽和老师是校长,王常劳老师和痳清老师一直是副校长,王常劳老师没有给我上过课。并且,知道,王常劳老师是从县教育局股长任上调过来的。不过也是缘分吧,有一次我去眉中玩或者是办事吧,记不清了,结束后,刚走出眉中校门口,有一个人推着自行车,迎面走过来,就直接问我是不是槐中学生,我说正是,他戴个变色眼镜,年龄至少有五十多岁了,说自己是包工头,在县城修路,接着三言两语,在交代完事情原委后,让我捎一件东西给王常劳副校长,他们是亲戚关系,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当时就这样,在槐中教学楼旁边的最北边的教师楼里,见到了王常劳副校长,他个子不低,留个偏分头,皮肤略黑,声音洪亮,在我向他一五一十说明来意后,他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短回复了我几句话,并嘱咐说,在学校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找他。但是,事后,我也没啥要紧事,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一晃,这都有二十多年了。极有可能,他现在已经把我忘了。毕竟,他是中学著名校长,阅人无数,随之记忆力当然也有极限。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把“王常劳”误写成了“王长劳”,正确的应该是“王常劳”,对于一时疏忽,表示歉意。//
王常劳,男,陕西眉县人,1976年2月毕业于师范院校,陕西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1998年-2008年9月,担任眉县槐芽中学校长;2008年9月-2009年3月,担任眉县中学校长;2009年3月--2015年任宝鸡中学校长。王常劳校长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成功的办学经验,在全国最早推出“高中后勤化试点”,省市现场会予以推广,并在天津全国会议上介绍经验,创出了高中发展的新思路。在担任槐芽中学校长期间,槐芽中学建楼14栋,筹资1800万,首创全省唯一地处农村的省级重点中学,曾有省内外600余所学校参观学习,得到陈至立等GUOJIALINGDAOREN的接见。担任宝鸡中学校长期间,助推宝鸡中学成功创建陕西省首批示范高中,促使学校在大规模条件下,高考连续5年增长,二本升学率达94%,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提升了品牌价值。他推崇精细化、人本化管理,为省内各地市、全市十二个县区及省教育学院、宝鸡文理学院为校长多次作培训报告。在教育科研上,他撰写论文论著2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科研课题5项,研究成果获得优秀并推广,并培养教育管理校级领导13人,最早引入外籍教授推广“双语”教学。曾荣获“陕西省优秀思想政治课教师”、“宝鸡市劳动模范”、“市拔尖人才”等荣誉,并被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