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的早期教育---最初的早教“课程表”
(2011-03-14 10:42:47)
本帖最后由 北海一逍遥 于 2010-7-27 15:23 编辑
早期教育在有了严格学制的今天听来,像是什么新鲜事物。实际上,原始初民早已懂得了它的重要意义。
由古及今,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理解和实践早期教育的吧——
最初的早教“课程表”
《礼记·内则》(编者注:《礼记》为反映周代历史的文献,儒家经典之一)中记载了一份婴幼儿教育年序表: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同食……
意即:婴儿刚会吃食就教他使用右手,能说话了就要教他恭敬听话。以后依次教习数数、辨认方向,教育他男女有别……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张“课程表”比较侧重于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与现代意义上的早期教育所强调的情绪、气质、智力等多方面的调教还有些距离。但后来,较成熟的观点很快缩短了这个距离。
较成熟的早教思想
宋朝时,朱子说,“必使其讲与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杆格不胜之患”。(《朱子文集·题小学》)
意即:通过行为训练的潜移默化,在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智力和品性的发展。
这种及时早育的思想,一方面注意到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主张采用强制或粗暴的手段;另一方面又力求较早较有效地使后天环境的力量渗入儿童的个性成长,为个体以后的智力发展、气质修养提供美质良材。
原来,智慧的古人早已认识到,当儿童内在成熟进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施行某种教育才是最有效的。过早进行教育,儿童心理发展还不能适应教育的要求;过迟教育,则最适宜的时机已过,事倍而功半,甚至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后世学者的实践经验
举一个后世学者的例子:明代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讲学半生,总结出一套少了些许思辨色彩,多了些许实践经验的心理学原则,很多思想更易为现代人接受,语言上也更通俗易懂:
大抵儿童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传习录》)
意思是说,贪玩乐而怕拘束是儿童的天性,教育者应针对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在学习上多加鼓励,使他们衷心向学,自发地求学,才能收到进步迅速的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只知道一味管束要求,用枯燥的学习内容充塞他们的生活,却不知在行为、道理上开导他们,本来是出于望子成龙的良好愿望,结果却不仅收不到促人好学的效果,反而使儿童为了一些本可以正常流露的贪玩娱乐的念头,而不得已以逃学、撒谎、作假、使坏等方式来达到目的。
王阳明在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思想的同时,注意对天资各异、性格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法,归纳出潜移默化、自家解化、鼓励乐学、日行考德等与原理相统一的教育规则,建立了集前人之成的思想体系。现在看来,依然有借鉴价值。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