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繁花》之我见

(2018-09-05 16:58:51)
标签:

繁花

文学

情感

娱乐

文化

                                《繁花》之我见              

2015年的某一天,高中好友,诸中才子涛哥微信上截了一段文字发我,正是《繁花》中陶陶卖大闸蟹与沪生八卦菜场卖蛋男人与卖鱼女人外插花事体的片段。陶陶说,街面房子36号,有一个矮老太,一米四十三,天气热,矮老太发觉,太阳越毒,越热,卖鱼女人的台板下面,越是暗,卖鱼女人,岔开两条脚膀,像白蝴蝶,白翅膀一开一合。矮老太仔细一看,要死了,女人裙子里,一光到底。此段截图下面,身居帝都的涛哥特地配了两个坏笑的表情,这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侬看看.......

仅读这一小段文字,我心里便暗自诧异道,一部奇书在江湖中横空出世了。正如作者本人所言:世上小说千千万,好看的难有一本。而这本《繁花》正是千万本小说中最好看最出挑的一本。

文字沪语写就,简洁、干净、扎实、聪明、也是真心刻薄,说得透......后来我才知道,这部《繁花》对于上海的意义远超出任何人的估计,它犹如一道闪电划亮上海的夜空,这些简短、点穴、画面感极强的文字,后来被江湖人称——繁花体,而《繁花》的作者金宇澄先生,因写出《繁花》,江湖人称其——小说界的潜伏者,被我目为自张爱玲以来上海滩最牛逼的小说家。

http://s2/mw690/001VCxKmzy7nxAqffqN21&690

一部《繁花》,35万字,从头到尾一字不拉读了三遍,现在回头想想,其实第一遍我是没读懂的,初读《繁花》,看花是花,看禅是禅,待到听了作者现场演讲解读之后重读的想法油然而生,读完第二遍,才恍然大悟,唉呀,原来作者真正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于是看花不是花,看禅不是禅。待到第三遍读,我刻意从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小说结构来读,受益良多。之后再读,情节,人物,对话,其中起承转合早已了然于胸,随意翻开一页,都能畅读无碍并熟稔其味。

35万字洋洋洒洒,巨著读罢,掩卷长思,唏嘘不已,正逢窗外骤雨初霁,风吹云动,霞光穿透云层,美轮美奂。从《繁花》的情境中,从上世纪60年代,重回到世间,片刻间有不知身在何年何处之感。满纸暖昧流动,却句句见佛,看起来迷惑,内心却无比通透。想来,现世能写出如此奇书,也再无第二人,感叹金先生真是神一般的存在。

书中金句层出不穷,浅吟低唱,莲步轻摇,却是袖底生风,轻描淡写,却是妙笔生出花来。

文中我喜欢的男主角小毛说——饭局有荤有素,其实是悲的。——这句话或者也可以这么解读,人生如饭局,荤素皆悲。人生犹如饭局,虽热闹,但终究是要散的,正如叶子虽美,终有一天要从树上落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皆难逃悲剧的命运。这种深沉的苍凉感,宿命感,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书中人物如过江之鲫,穿梭来往,你方唱罢我登场,但他们的背影无一例外,都是孤单而落寞的,这种孤单和落寞构成了生活的本质。

http://s7/mw690/001VCxKmzy7nxArw0x8f6&690

作者假借书中人物小琴的口说——以前一直认为,人是一棵树,以后晓得,其实,人只是一张树叶,到了秋天,就落下来,一般就寻不到了。因为眼睛一霎,大家总要散的,树叶,总要落下来。——读到此外,心里一恸,短短一段话,却把人生的短暂与虚无悉数呈现眼底。聊聊数语,却是落笔千斤。作者的才华已令我词穷。

书中女主人公姝华在给沪生的信中说——人已经相隔千里,燕衔不去,雁飞不到,愁满天涯......我们不必再联系了,年纪越长,越觉孤独,是正常的,独立出生,独立去死。人和人,无法相通,人间的佳恶情态,已经不值一笑,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孤独感一直是伴随每个人的始终的,从出生到死亡。每每读到此处,心里不免一惊,作者写生离,只言片语却落笔千斤,生离的意象是我心我眼皆可见,死别是静止的,我还想发出声音,可是却万籁俱寂。

http://s15/mw690/001VCxKmzy7noi6QQ1g1e&690

除了金句,书中随处有见写得妙极的情节。

《繁花》第一章开头,作者写道:阿宝十岁,邻居蓓蒂六岁。两个人从假三层爬上屋顶,瓦片温热,眼里是半年卢湾区......蓓蒂拉紧阿宝,小身体靠紧,头发飞舞。东南风一劲,听见黄浦江船鸣......阿宝摸了摸蓓蒂的头说,下去吧,去弹琴。蓓蒂说,晓得了。这一段对话,是阿宝永远的记忆。——这样一段极有老上海味道的开头,就象一扇门,把大家引领进了上世纪60年代的老上海。红色的屋顶,温热的瓦片,两个青梅竹马的小伙伴,背着家里的大人,爬到屋顶数星星,有清风徐来,抚慰少年人的胸怀。这一美好的场景犹如定格了的画面一般,在笔者成年后,在以后无数个寂静的日子里,在处于人生的低谷中,在被发送到离家千里之外的东北插队落户,在难以想象的艰苦到极致的环境中,这幅定格的画面,被笔者屡屡回望、怀念。年少时期的快乐,那么珍贵,那么短暂,它就象一颗糖,被作者用一层层纸包好,小心放到兜里,在苦得无边无际,苦得无法活下去的日子里,拿出来舔舔,苦日子便不再那么苦,难熬的时光便不再显得那么漫长,这段珍贵的小美好便成了继续熬下去的理由和盼望。

《繁花》第七章第3节,作者写帮佣的绍兴阿婆带着蓓蒂和阿宝回绍兴平舍乡下探亲,该小节的人物对话中出现了大量的绍兴方言描写,精准传神,令人击节赞叹,堪称绝妙,为书中出彩之处。东家遭遇巨变,东家父母落难,老佣人带着东家的孩子回到阔别多年的绍兴老家探亲,可天不遂人愿,阿婆老家祖坟被刨,兄弟姐妹淹死的淹死,饿死的饿死,天人永隔。探亲之旅却变成落魄之行。大量的语言描写神态和动作描写,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跃然纸上,作者的叙事能力与人物性格塑造功力让人只有膜拜的份了。我作为同属绍兴片区的诸暨人,文中的做嬉客、牛眠佳壤、湍煞哉这些地道纯正的绍兴方言可谓耳熟能详,读来无限亲昵,金先生对各地方言的掌控能力和将方言文字化的水平和技巧令人叹服,无人能敌。

《繁花》第二十五章第3节,作者写阿宝代父亲探望黎老师。黎老师,曾经花容月貌,曾经家庭美满,有一个深爱自已的丈夫,但时代变迁更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美好的一切在大变革大动荡中如镜花水月,当时代的洪流褪去后,留下来的,呈现在年少的阿宝面前的,是一个风烛残年的白发瞎眼无依无靠的可怜孤寡老太。前尘往事,在黎老师的叙述中,恍若隔世,那些美好的年轻的自由的岁月,如同烟尘,仿佛触手可及,但一旦伸出手去,却如红尘湮灭。读到这节,不禁潸然,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岁月流逝,只剩凄凉。作者在大喜中写大悲,因此,悲从中来。作者在热闹欢娱中写痛苦与凄凉,因此,痛苦与凄凉也就加倍了。写作的技巧高超,文章读来却混然天成,不露丝毫痕迹——此为写作的最高境界。

想当初,第一次由帝都的涛哥引领进入《繁花》世界的时候,打死我也不曾想到,不止是在其作品中感受其跌宕起伏的人生,日后的某一天,我居然有幸亲见了作者金宇澄先生,不但见到了金先生本人,而且在2016年1月还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于静安文化活动中心听了一场他题为——《繁花》之繁花的演讲,这次演讲彻底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观。更令我做梦都不敢梦的是,三年后,2018年的9月7日,居然有幸请到了英俊克勒的金先生,来我们光大最大的会议室(可容纳将近200人)为我的小伙伴们作演讲。

如果我记忆没出岔子的话,金先生曾在2016年1月的演讲中讲到了本书的非虚构主人公也是他的朋友小毛,金先生讲道,到了我现在这年龄,同伙当中也有不少人已经离开了。我只知道:人临死时的样子完全变了。我跟好几个朋友都有过这方面的谈话,比如原本他挣了很多钱,有很多房子,很有成就,一旦知道即将失去生命,也立刻觉得非常虚无,因为这一切的东西都不能带走了。比如会问我说,人有什么东西可以最后带走啊?我说这我不知道。我心里这么想,因为我没有死。我说,你自己的第一个感觉,是什么东西可以带走?比如他说,觉得只有自己对某个人的所谓感情,可以带走。想想在生命中,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起来了,现在越想,越觉得有意思,这是非常实实在在的记忆,栩栩如生的记忆,是可以带走的——这就是人与人最重要的关系。除此之外的钱财等等,就一个数字而已,这些是根本不行的。有的人躺在医院里问我说,是带走我曾经的感情吗?可惜啊,这一块什么也没有啊。也有人很是慰藉,很花心地喃喃自语,想一想也就算了,觉得本人的这辈子很值了……这就是人千变万化、即将离开时的一种态度。

    人生短短,如白驹过隙,岁月如梭,如马踏飞燕。名也好利好罢,最后都是带不走的,人到了最后一刻,唯一能带走的只有爱人朋友亲人曾经给予你的温暖和情义,所以,金先生在《繁花》中引用了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来作结尾——花花世界,鸳鸯蝴蝶,在人间已是颠,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温柔同眠......,也许,这,就是金先生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

http://s2/mw690/001VCxKmzy7nxAuca2J91&690

《繁花》的跋中写道:我的初衷是做一个位置极低的说书人,宁繁勿简,宁下毋高,取悦我的读者......——感动于真正敬畏读者的作者。

最后,我用《繁花》跋中引用的穆旦的诗,为本文作个结尾,并向偶像金老师致以我最高的敬意: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

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着我们的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

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

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