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素描基础知识|明暗|光线感|明暗阶调|黑白灰|明暗五大调|

(2010-06-28 11:48:00)
标签:

杂谈

  |明暗|光线感|明暗阶调|黑白灰|明暗五大调|  

   在实际构图及轮廓的确定过程中,「关系线」的掌握相当重要。顾名思义,便是利用写生对象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快速掌握大体的概括外形,包括比例、动
态、透视、结构面及明暗位置的关系。

 掌握关系线时,垂直线与水平线的关系最为重要,斜角及孤线关系更能迅速有效的掌握画面。不过在实际作画过程申,关系线的掌握,稍显复杂,如果能再利用关系线所形成的「几何关系」,则可更有效且准确的掌握对象的造形,因为几何面包含了角度、比例及大小等关系,而且在视觉上,很容易判断两个不同形状的几何造形。常做速写练习,可以提高关系线的掌握能力。
▲掌握构图轮廓时,可利用「关系线」找出各转折点的 垂直与水平的
 比与关系位置。
▲利用直线、斜线与弧线等关线所形成的「几何关系」,不但能显示
 出各转折点之间的比例及例位置,更能有效掌握画面的构图及动态
 可说是涵盖了各种关系线的特质。
4.明暗
(1)光线感

 明暗关系可说是一切造形的基础,在素描的领域中,更占有关键性的地位。藉由光线所产生的明暗提示,我们可以察觉出视觉对象的轮廓、体积及空间等
造形特质。在画面上,则是以笔材的浓淡,将视觉对象的明暗关系,转换成画面的明暗关系,以期做出类似於光线的感觉。事实上,画面所表现的「光线感」,与视觉所知觉到的实际光线是大不相同的,画面上的光线,是以白纸或高明度的颜料代替,自然光则以直射方式进人眼球,而白纸及颜料则是光线的反射,二者在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画者没有此一认识,执意要将对象的真实明暗值表现在画面上,恐怕会大失所望。

 另一个理由是,眼睛判断对象的明暗,并非对象具有 「绝对」的明暗值,而是瞳孔以缩放的方式,调节进入的光线。以便判断对象的明暗关系变化,这是
一种「相对」的关系。亦即光线的感觉,是利用这种明暗的相对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因此,表现画面上的光感,必先掌握描写对象的明暗相对关系。

 素描的表现,明暗关系的理解是相当重要的,没有正确的明暗观念,便很难表现出画面的明暗及光线感。不过在实际的表现上。确实也遇到一些难题。如前
所述,白纸无法表现自然光的亮度。反而需要自然光的照射来显现其白,因此,投射在画面的光线不同,画面所呈现的明暗关系亦会受影响。除此之外,不同质地的白纸,反射回来的光线不尽相同,粗纹的纸面,因受光而产生少量的阴影,所呈现的白则不如光滑的白纸,况且许多素描用纸并非是纯白色。

 画面的明暗关系,受到了表现媒材及光线的变数的影响,虽然关系不大,不过也有许多克服的方法,比如画廊在展出画作时,以聚光投射的方式,产生更强的明暗对比,加强画面亮度的表现。更有画家为了表现画面强光闪烁的效果,以玛瑙磨光工具,将画面亮处磨光,使画面明暗反差增强,做出强光的效果。

 画面与自然界影像的明暗关系。如同幻灯片与相纸冲洗出的负片关系一样,利用灯光所投射出的幻灯片影像,总比相纸所呈现的影像,其光线感更加真实。
除了亮度表现外,在暗的方面,素描通常多以铅笔或炭条进行描绘,不同的笔材,所能呈现的最黑各不相同,以铅笔或木炭条的黑。去表现毫无光线反射的黑暗。这本身也足一种矛盾。

 事实上,素描的光线表现,便是利用这种素材上有限的明暗反差度,去表现自然界反差更强的光线。虽然是一种矛盾,不过,素描所要求的,并不是如何呈现真实的光线。因为不可能也无此必要。而是训练如何观察对象的明暗关系,并将之表现在画面上,利用明暗调子的对比关系,暗示出光线感,如能理解此一原理,甚至可以在画面上,任意的强调或减弱画面光线的强度。
(2)明暗阶调

 在素描上,便是利用笔材的明暗反差,去表现自然对象对比更强的明暗关系。 如果对象最亮处是金属的高光,最暗处是光线反射极弱的黑洞,则我们必须以白纸的白去表现高光的亮,且用铅笔的黑去表现最黑的暗。因此,以铅笔所能表现的明暗调子,依相对关系平均分配给写生对象的明暗关系值。设若所描绘的对象是石膏像,则须以白纸的白,表现石膏像的白,而以铅笔的黑表现画面上的阴影。不过,若画面上除了石膏像外,还要表现另一个明度极低的静物,如黑球,则铅笔的黑则多会出现於黑球上,而石膏像的阴影大约只能分配到铅笔的灰。因此,同一物体在不同的画面摆设中。其明暗的表现会有所不同。

 明暗的分配,事实上是根据对象的明度分布而做的决定。而这种明暗的分布关系,便是所谓的明暗关系,我们将掌握对象的明暗关系,再以笔材表现出其间的关系。同一材质的对象,在不同的画面中,其明度表现也不尽相同。

 素描写生著重於两种能力的训练,一是敏锐的「观察力」,一是具体的「表现力」。在培养观察力之前,必先深入、了解表现媒材的特性。才有助於画面的表现。白纸的白,受限於纸本身的材质及外在的光线,较容易掌握,但铅笔或木炭等笔材,所表现出不同明度的黑。却是决定画面明暗关系的关键。

 如果将铅笔及木炭所能表现的明暗值,均分为十等份,这就是初学者熟习的明度阶调练习。事实上,将表现对象繁复的明暗变化。概分为十大阶调,已经是相当粗略简化了。不过在实际上,利用铅笔在画纸上画出十种不同明暗的调子,又要平均变化,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即使好不容易画出来了。若将各个调子单独提出,相信没有几人能明确的说出到底是属於第几阶调,顶多可以说出白、浅灰、深灰、黑等不甚确定的名称罢了。

 写生对象的明暗调子何止十种,我们却无法明确地分辨出十种阶调,而写生素描所要表现的,却又是变化丰富的明暗调子,这是何其困难的事。 如同以直线概括复杂的弧线变化一样,表现复杂明暗关系的最有效途径。便是以概括的概念去理解明暗。最简单的方式是将整体明暗变化概括为白、灰二大阶调。以白表示画面的亮处。以灰来表示画面的暗,然后再概分为白、灰白、灰、深灰四阶调,再概分为八阶调,这种概括方式,较适合单一结构体的描写。其明暗关系较单纯,如石膏像等。若针对复杂的明暗对象,则慨括表现力稍显不足。

 一般而言,写生对象的明暗变化较为复杂。若将明暗概分为二。即白、灰、黑三者,以白概括画面的亮,以黑概括画面的暗,既不亮又不暗,则以灰表示。这种以黑白灰三阶调来概括明暗的表现能力,显然比二阶调概括更为细腻。而且再一次概括为白、灰白、灰、深灰、黑、暗黑六阶调,在视觉上亦蛟能明确分辨,在表现能力上比四阶调来得细腻些。一个画面若以黑白灰概分两次,明暗表现可以说相当丰富了。

 黑白灰概括是观念上的问题,试想,以六阶调去表现无限变化的调子,岂不过於简单。事实上,我们不但无法精确的「观察」出细微变化的明暗值,在画面的「表现」上,概分十阶调都有困难,遑论表现更多的调子了。而我们以三阶调去逐步概分,是因为视觉上的明暗判断,乃是依据其「相对」的关系,而非其「绝对」的明暗值,利用黑白灰的概分方式,则有利於我们对复杂明暗相对关系的分辨与判断,化繁为简,再以简驭繁,最终的目的仍是表现出丰富且细腻的明暗变化。如同画弧线,仍须以直线概括的方式,才能有效的表现细腻的弧角变化。
在「观察」或「表现」上,虽很难判断准确的明暗值,但借助亮灰暗(黑白灰)的简易判断,我们很容易可以利用明暗关系的比较,逐步细分,且不易出错。正如同要将一箱橘子依大小顺序排列,若以逐步概分的方式,很快使可完成,如果想个别判断其大小,不但费时且将徒劳无功。

▲木炭画的最亮为白纸的白,最暗为木炭的黑。铅笔画的最亮为米黄
 的纸,最暗则为2B铅笔的黑。由於木炭能表现比铅笔更黑的炭色,
 因此在画面明暗关系的表现能力上,较铅笔为强。
▲画面亮处以「白」概括,暗处以「黑」概括,余为「灰」.使画面
 的「白」因「灰」而亮,「黑」亦因 「灰」而暗,如此便能大体掌
 握画面的光线。观察时 可眯起眼睛,可较易确定黑白灰的大体明暗
 关系。
3)黑白灰

 利用黑白灰(亮灰暗)的概括,虽然不是处理复杂明暗关系的惟一方式,却是最有效的途径。通常在画面上,将欲表现亮的部份概括为白,暗处则概括为黑,其余则归为灰的范围(此所谓的黑白灰,是观念上的概括名词,并非是材料上的黑白灰)。黑白灰的概括,是一种观念的运用,并非数学式的绝对划分,除了有助於处理画面繁复的明暗调子,更可以避免调子之间的冲突。因此,同一个写生对象的黑白灰划分,可因人而异,只要明暗关系不要倒错,结果仍是殊途同归。

 黑白灰除了概括处理复杂明暗关系的功能外,若能加以夸张或调整,可以控制画面的光线感,将画面黑白灰的差距拉大,则亮更亮,暗更暗。三者在画面所占的面积比例,亦会影响画面光线的感觉,画者可根据对象的明度分布,加以主观的分配。

 灰调在画面所扮演的角色极为重要,它可使白更白(亮),更可使黑更黑(暗),因此画面灰调的表现必须要相当的慎重。 为了说明黑白灰三者的巧妙关系,以下将以图解的方式加以比较说明 
▲黑白灰的「回」字型关系,可以更清楚的了解画面明暗的关系。 
左上 为了表示中间方形的「白」,周围必须施予「适当的灰」,相对的,周围愈「灰」,则「白」愈显其「白」,一般而言,「灰」必须使「白」有亮的感觉,「灰」才有效。不过「灰」的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使画面的「黑」有暗的感觉,因此,「灰」更不能过度。此处的「白」乃指画面的亮处,相对的「灰」指亮处以外的调子。 
中上 为了成就画面的「白」,「灰」相形之下显得黯然失色,但画面若出现「黑」的调子,画面「灰」则又会有亮的感觉。三者的相对的关系非常微妙,适当的「灰」,不但可使白更白,又可使黑更黑。因此「灰」调在画面上具有关键地位。 
右上 黑白灰设定之后,再将三个大调子概分为六 个调子:白、灰白、灰、深灰、黑、暗黑,则亮处的灰白调,仍可显现其亮。同时灰阶也能做出明暗调子变化,而画面的暗处,亦因画面有了最黑,暗部亦可出现微弱的亮度。除了亮部的表现外,又能在暗部表现出微弱的光线感,这便是所谓的「透明度」,以画面的最暗,成就其他地方的亮度,即使暗处也有光线。黑日灰概括明暗,是一种观念的理解,即使在灰色的纸上,同样可以作出光线的效果。 
左下 在设定黑白灰时,若画面的灰白与灰相混时,由图可见,灰白的亮度使消失不再了。 
中下 若深灰与黑相混,则深灰在画面上,会变成暗部的角色.画面光线感,实因「灰」而使「白」亮,因「黑」使「灰」亮而「白」更亮,三者「关系」相依而相生,黑白灰的概念,是理解画面光线感的最根本途径,是相对而非绝对。
(4)明暗五大调

 自然光为单一光源,以直线的方式进行,并照射在各种不同结构体上,由於结构体上各个结构面,与投射光线的角度关系,会产生不同的明暗变化。若以「圆球」来概括说明所有的不同的结构体,在单一光源的条件下,大致会产生「受光」与「背光」两大的明暗面,并包含五种不同性质的明暗调子。 

明暗五大调分析表 
高光 在受光面部份,结构面上光线之「入射角」与反射至眼睛之「反射角」相等时,单位面积反射光量最多,故为受光面的最亮处,在结构体上呈现最白的调子。一般而言,高光泛指受光面较亮之调子,以别於中间调,而高光点理论上只有一点。 
中间调 亦为受光面部份,高光以外之结构面,因光线进行角度的关系,单位面积反射至眼睛的光量,则依其角度变化而逐渐减弱,在结构体的明暗上呈现较灰的调子。 
明暗交界线 受光面与背光面的交界处,由於此处结构面与光线进行方向平行,单位面积的受光量几近於无,而且所受的反光量亦最少,因此在结构体中呈现最暗的调子。 
反光 受光面的明暗变化,受光源进行的方向所影响。而背光面则正好相反,其结构面的明暗变化,是受到反射光的影响,反光程度的强弱,会因光源强弱及反射物体结构面的方向、距离及材质的影响,光源愈强,反光愈强。也可以说,反光是背光面的光源,只是反光的来源通常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受光面的光源较为单一化,而反光则会因物体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有所变化。理论上,背光部份的明暗变化,一如受光面,不同的结构面,单位面积所受的反光程度不同,所呈现的调子,会因结构面的方向与反光进行的角度产生变化。在画面表现上,由於反光不似光源强,故多呈现灰色调子。 
投影 光源投射於结构体上,产生了受光面与背光面,而光源的进行受到结构体的阻隔,会在另一个结构体上产生投影。我们通常把物体的背光面称为「阴」,而投射在另一结构体所产生的投影称为「影」,即所谓的物体的「阴影」。投影的明暗调子,要根据投影部份的结构面材质而定。通常在写生练习中所观察到的投影,会受环境光线的影响,愈接近结构体的投影调子较暗,边缘线较清晰,愈远则较淡较模糊,这是因为一般的室内写生,光源较不统一,且容易受到周围各种反光的影响。 
任何结构体在受光的情况下,由於结构面与光源的方向关系,基本上皆会产生以上五种明暗调子。五大调除了可以表现光线感外,更因不同方向的结构面会有不同的明暗变化,素描上便是利用这种方向面的明暗变化,暗示出结构体的体积感。
▲正圆球体的明暗五大调2B铅笔MBM素描纸
▲光线与正圆球体的切面关系
高光点:
从圆球的切面图可清楚看出,「高光」面的位置,与光源及眼睛之中线呈垂直角度,理论上,圆球之高光面只有一点。若光源的位置不变,则高光的位置会随眼睛的观察角度而有所改变。明暗交界线:一条直线与正圆相切,理论上「切点」只有一点,若将直行的光线与圆球所形成的「切点」连接起来,使形成所谓的「明暗交界线」,理论上明暗文界线也应只有一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