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姜夔、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
(2010-06-27 15:07:09)
标签:
二十四桥扬州慢红药扬州城杜牧文化 |
分类: 花姑娘的胡思乱想 |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寄扬州韩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也是引自杜牧837年所作的《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自然是上面所提到的《寄扬州韩判官》。
二十四桥是实乃一座桥。姜夔时代比杜牧晚300多年。时代的转变,朝代更替,300多年后的扬州已经不是歌舞升平的温柔乡了。果真是二十四座桥的话,能完好的保存到南宋晚期吗?我不得而知。其次,根据沈括的记载,二十四座桥的分布均在扬州城西门之外,具体分布地点分布不一,以姜夔路过扬州的情况,他会一一考证,一一游览?再在某一座桥边写下《扬州慢》吗?再有,姜夔在词的下片提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中谈到桥边长有红药,那么巧吗,二十四座桥边都有红药花?最后一个疑点,有桥的地方必然有水,“波心荡,冷月无声”明显可以看出是一条河或者一个湖、潭,月光洒在江面上,水波在风的吹拂下微微飘荡。这才能算是一幅完整的画面,一首完整的词。
综上,我的观点是:不论是姜夔的【扬州慢】,还是杜牧的《寄扬州韩判官》里提到的“二十四座桥”,均指的是一座桥,也只能是一座桥。
两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比较关系,如果对比加以分析,便会得出更奇特的感受。杜牧极尽扬州之美好,莺歌燕语,欢娱无限,而他写得越是详尽悠游,就越能品出南宋末期的扬州在金兵入侵下的萧条。不变的是二十四桥,不变的是年年开不败的的红药花。姜夔以“晚唐第一人”(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评)杜牧为跳板,成功的将历史融入词中,赋扬州城以骨血,使其血脉涓涓,将【扬州慢】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