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姜夔、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

(2010-06-27 15:07:09)
标签:

二十四桥

扬州慢

红药

扬州城

杜牧

文化

分类: 花姑娘的胡思乱想

                 论姜夔、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31ZHE1SIGG.gif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寄扬州韩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慢】是姜夔于淳熙三年(1176)路过扬州时所作,展现出的是一幅扬州城屡遭兵祸、草木俱凋之情状。下片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三句,不仅是词人写冷景、抒悲情的妙笔,而且通过对比,将扬州城进行纵向对比,突出其今非昔比。那么,诗中为什么提到“二十四桥”呢?

   关于二十四桥,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二十四桥即红药桥,因古有二十四位美女于此吹箫而得名;另一说是二十四桥指扬州城内具体存在的二十四座桥。

   当今学术界偏向于后种说法。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谈到: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入西水门有九曲桥,次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此南桥,又南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国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清园桥。自驿桥北河流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三光桥,又自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另有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

   但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经过推测及查证,我的观点是:二十四桥乃一桥也。

   要解释其原因,就得联系词下片提到的杜郎,即杜牧。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步入仕途,曾在洪州、宣州、扬州等地有过幕府吏的十年经历。833年,被牛僧儒聘为淮南节度使幕掌书记,来到扬州。835年因故离开扬州,作《赠别二首》、《遣怀》,此后,对扬州城的留恋与希望复游之情便产生。在《寄扬州韩判官》中,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作年大概是846~848年间,诗中除了有对韩绰的友情外,更多的则是对扬州生活的怀念。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谓此诗: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愉,情虽切而词不露。《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亦曰:对草木凋零之秋,思月桥吹箫之夜,寂寞之恋喧哗,始不胜情。杜牧在为官期间多有秦楼楚馆之游,尤其是在扬州期间。这主要有三个原因:年轻、好风华、风流倜傥;出身豪门(祖父杜佑官至宰相),沿袭沾染了那一时代喜好声色的风气;长年的幕吏生活,满腹经纶却无出处,内心苦闷。

    【扬州慢】词的下片“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中多次提到杜牧的诗句:“纵豆蔻词工”一句,我个人认为豆蔻词后面应该有一个停顿,豆蔻词引于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聘频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835年。杜牧作此诗赠别十三岁的歌妓,歌台暖响,此诗扬州歌舞升平。同理,“青楼梦好”中青楼梦后面也应该有停顿,

也是引自杜牧837年所作的《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自然是上面所提到的《寄扬州韩判官》。

二十四桥是实乃一座桥。姜夔时代比杜牧晚300多年。时代的转变,朝代更替,300多年后的扬州已经不是歌舞升平的温柔乡了。果真是二十四座桥的话,能完好的保存到南宋晚期吗?我不得而知。其次,根据沈括的记载,二十四座桥的分布均在扬州城西门之外,具体分布地点分布不一,以姜夔路过扬州的情况,他会一一考证,一一游览?再在某一座桥边写下《扬州慢》吗?再有,姜夔在词的下片提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中谈到桥边长有红药,那么巧吗,二十四座桥边都有红药花?最后一个疑点,有桥的地方必然有水,“波心荡,冷月无声”明显可以看出是一条河或者一个湖、潭,月光洒在江面上,水波在风的吹拂下微微飘荡。这才能算是一幅完整的画面,一首完整的词。

综上,我的观点是:不论是姜夔的【扬州慢】,还是杜牧的《寄扬州韩判官》里提到的“二十四座桥”,均指的是一座桥,也只能是一座桥。

两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比较关系,如果对比加以分析,便会得出更奇特的感受。杜牧极尽扬州之美好,莺歌燕语,欢娱无限,而他写得越是详尽悠游,就越能品出南宋末期的扬州在金兵入侵下的萧条。不变的是二十四桥,不变的是年年开不败的的红药花。姜夔以“晚唐第一人”(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评)杜牧为跳板,成功的将历史融入词中,赋扬州城以骨血,使其血脉涓涓,将【扬州慢】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