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如梦之梦》是一部等待走向西方的巨作......不仅是一场引起中国轰动的重量级演出,它还是一部坚持做着不可能之梦的国际性艺术作品。
——安娜•米里布•克莉丝汀森,《消息报》(丹麦)
http://ww2/large/69560eb1jw1ez1q14sxnaj20sx0hu46f.jpg
《如梦之梦》演出年鉴
2013年4月1日(首演)-11日 北京保利剧院
2013年5月9日-11日 乌镇戏剧节开幕
2013年6月10日-23日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2013年8月19日-9月1日 台北国家戏剧院
2013年9月28日-29日 深圳保利剧院
2014年2月6日-9日 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
2014年12月24日-28日 北京保利剧院
2015年12月24日-27日 北京保利剧院
http://ww4/large/69560eb1jw1ez1q1dub04j20so0j0n49.jpg
丁乃竺常说,每次制作《如梦之梦》都当做是最后一次,因为实在太困难了。没想到2013年,在央华时代文化几乎不切实际的努力之下,加上台北两厅院和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的支持,央华时代文化总经理王可然的梦想成真,让《如梦之梦》梦一般的剧场旅程,得以再度展现在观众面前。
http://ww4/large/69560eb1jw1ez1q23l15fj20sj0iy0yf.jpg
2013年《如梦之梦》在北京演出,是由一组精挑细选的大陆演员配上重点的台湾演员组成,赖声川说,在大陆做《如梦之梦》遇到的困难跟在台湾是一样的,要在一个剧场内重搭一个剧场,加上演员众多,真的很难。在北京798艺术区排练,时值冬天,天寒地冻,但大家感觉到,一个大事件正在形成。《如梦之梦》的排练是非常不人性的过程,全场八小时,考验体力的极限,每天工作时数长,又是个复杂、与众不同的形式,光是助理要理解这个过程,都要花点时间。让赖声川很难忘的几个画面是:
“我们在北京最冷的冬天、加上雾霾,有几天我看不到天,晚上回去,车灯打出去是橘红色的雾,晚饭也都是冷的。我们请叶锦添老师设计服装、简立人做灯光设计、张哲龙做舞台设计,所以吃饭的时间通常也在量身、讨论设计,有太多事情要进行,这些事情能顺利兜起来时隔巨大的奇迹。”
后来在798工厂试演几场,开放给一群被邀请的观众;当时没有旋转椅,用一般的椅子,舞台也没有架高,但是来看的人都非常的震撼。
http://ww1/large/69560eb1jw1ez1q2i0cibj20sl0iiwju.jpg
试演当天被邀请来的观众 其中也包括赖妈妈
2013年4月1日、2日在北京保利剧院正式演出的《如梦之梦》(需要两天才能完成演出),演出后大为轰动,成为近年来最后瞩目的戏剧演出,除了特殊的演出形式、长度,和故事本身的魅力、探讨生命的深度之外,明星来助阵也强化了观众抢票的欲望,戏中有许晴、胡歌、李宇春、孙强、谭卓这些偶像级的明星,也有戏剧界大明星,实力派演员金士杰、徐堰铃、刘美钰、闫楠等。媒体话题不断的关注大明星第一次演出舞台剧的点点滴滴,赖声川也不厌其烦的重复说明,这些明星如果无法胜任,也不会找他们来演。赖声川为了这个制作,重写了许多内容,尤其是第四部分,顾香兰到法国之后的故事:
我觉得那是真正完成了这个作品。《如梦》相当庞大,当年有些部分细节其实还没有完成,这一次也是因为有许晴和金宝演顾香兰和伯爵(金宝2005年演的是五号病人),又有乃筝在旁帮忙排练,让我看到顾香兰在巴黎的另一种写法。
http://ww1/large/69560eb1jw1ez1q3j9r5dj20so0iz0yj.jpg
《如梦之梦》2013年首演时期照片
第四部分主要更新的内容包括顾香兰到达巴黎以后的生活,到蒙巴纳斯认识艺术家的过程,以及过了很多年后到巴黎医院探望即将离世的伯爵那一场戏。赖声川说:
还是许晴告诉我,她那一场戏感觉心中不踏实,因此,我们放掉了大部分演员专心修改这一场。在现场,看着他们用原来的台词演,我突然看到这场戏少了一个道具:伯爵跟顾香兰在上海相爱的那一刹那,是香兰捧一杯茶给伯爵;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也应该捧一杯茶。现在我们看这场戏,觉得天经地义应该这么演,但这是那一次,首演后将近十三年才修好的。
http://ww2/large/69560eb1jw1ez1q45bhjcj20s40is0zc.jpg
许晴在剧中“蒙巴纳斯”中的造型
修改蒙巴纳斯这段故事时,赖声川还做了一首曲子,叫「走进你的梦」,在戏中由老顾香兰史可和许晴,及剧中的音乐家杨雪一起唱,「是在模仿某一种香颂风格,而歌词比较禅意」,赖声川说。演唱时,让观众彻底回到过去巴黎的情境,又让过去与现在叠在一起。李宇春后来把这首个录成唱片,是赖声川重回音乐人的短暂跨界行为。
http://ww1/large/69560eb1jw1ez1q4i69a7j20sm0j47aq.jpg
《如梦之梦》在北京的演出所创造的力量是空前的巨大。周黎明在《中国日报》 的评论里说:
无疑是一座丰碑……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中文戏剧……中文话剧从未如此超脱,有如此亲近。超然的只能和创意结合成一个文化事件,同时也是一次具有挑战性而令人回味无穷的观赏体验……未来世代可能会大呼过瘾的去分析这部作品一切的细枝末节,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当年我们曾经在场,亲自目睹了大师使出他的奇迹。(2013/4/15)
http://ww1/large/69560eb1jw1ez1q59dfvkj20cl0j0ac8.jpg
2013版《如梦之梦》巡回了北京、乌镇、上海、台北、深圳、新加坡六个地方,所到之处创造出深刻的影响力在Facebook、微博、微信上,许许多多观众写出他们人生被一出戏改变的经过。来现场看戏的演员张静初在微博上说:
「看完近八小时的如梦,泣不成声了……无数的恩怨都消散,留下错综的因果,谜一般的命运。今夜身在此处,心留在了这场梦中,这个由赖老师讲述的梦……」(2013/4/14)
http://ww3/large/69560eb1jw1ez1q5jjzv5j20r80ig7as.jpg
http://ww3/large/69560eb1jw1ez1q5sy0dkj20sj0iy478.jpg
http://ww3/large/69560eb1jw1ez1q60t7i8j20d80j1q4x.jpg
诗人叶匡政说:
一部长达8小时的话剧。半夜12点,走出保利剧院,我还沉浸在那梦一般交织的故事结构中,分不清自己是走在民国,还是现代。剧中有那么多的死亡,但我们感受到的却是生命,是那种支撑我们活着的力量。命运中有再多的迷宫与暗道,却无法遮蔽生命的诗意与魔力。
2013年5月9日,第一次举办「乌镇戏剧节」,共同创办人由赖声川、陈向宏、黄磊和孟京辉,开幕大戏就是《如梦之梦》,在姚仁喜建筑师设计的乌镇大剧院演出,国际剧评人也为之着迷。丹麦《消息报》的Anne Middleboe Christensen说:
美轮美奂的《如梦之梦是》是一部等待走向西方的经典作品……我极少会在看完一场演出后如此陶醉于幸福之中……《如梦》不仅是中国的一场引起轰动的重量级演出,它还是一部坚持做着不可能之梦的国际性艺术品。(2013/5/29)
http://ww2/large/69560eb1jw1ez1q6gaa03j20rm0j3wmp.jpg
赖声川导演 与许晴、谭卓在台北“两厅院”
2014中国圣诞《如梦之梦》
《如梦之梦》这个不可能梦成功后,王可然决定在每年圣诞节演出。2014年的演出,87岁的卢燕回到老顾香兰的角色,徐堰铃也重新恢复江红意外的另一个角色「十里红」。赖声川十分称赞她:「堰铃真厉害,她记性真是很好,能回到2005年的台词。可是到一些台词它就会喊停,她会漏,会忘,我后来发现那都是我新加的,只要她不熟的地方都是我新加的。」赖梵耘也回来演医生,刘美钰四度演《如梦之梦》,前三次都是不同的角色,这次演回最早演的五号妻子。
http://ww3/large/69560eb1jw1ez1q7174u5j20rw0j0tfr.jpg
http://ww1/large/69560eb1jw1ez1q98d690j20sf0iz114.jpg
2014年在北京演出依旧成为文化事件。有年轻的台湾朋友到北京看戏,看完了觉得这样一个作品很不可思议。赖声川问他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是一个台湾的剧本?」对方想了一下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台湾的作品在深度影响北京、影响中国。
2015年12月24-27日赖声川剧场史诗《如梦之梦》作为北京央华时代文化年度压轴大戏,即将开启新一轮的演出,在如陀螺一样转动的梦里,八小时的百态人生浓缩得并不漫长,进入情境后,你宁愿这八小时的残梦不醒......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
如梦、如幻【表坊】三十年创意路
《如梦之梦》背后的故事——部分照片首度公开
http://ww3/large/69560eb1jw1ez1q7zva3kj20sl0j011b.jpg
http://ww2/large/69560eb1jw1ez1q8tndlij20st0j0n95.jpg
http://ww2/large/69560eb1jw1ez1qginkwtj20rg0iwqam.jpg
http://ww1/large/69560eb1jw1ez1qhjhu0yj20rc0j1jyq.jpg
http://ww2/large/69560eb1jw1ez1q9yhm7zj20rc0j70zh.jpg
特别感谢摄影:李晏 王锦河
特别感谢摄影:李晏 王锦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