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传统文化中石与玉的象征意义

(2012-11-22 11:10:18)
标签:

生命

标准

性格

寓意

小说

育儿

分类: 心理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中石与玉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与玉有着不同的符号象征意义。

第一,  石头代表的是自然是原始是不假雕琢的本真。

晋人孙赞《石人铭》 谓石:“大象无形,夭气为母。杳兮冥兮,陶冶众有。”石头是混沌自然的元气所成,它的本质由“杳兮冥兮”的“道”构成,这是古人对石头自然属性的本质理解。宋代杜缩《云林石谱》 谓:“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石是对自然对造化的最本质言说,石隐藏着世界的全部秘密。某些星球可以没有阳光没有空气没有水,却不能没有石头。元代刘洗说:“石者,天地阴阳之核,故蕴神毓异,无所不见。” 石头是自然的本源的,因而也成为自然美的最高象征― “大以大成,小以小成,千态万状,天然之巧”。

与石相反,玉所象征的是人为是文明是崇尚雕琢的人工。

《 说文》 谓:“玉,石之美”,就基本性而言,玉的根本乃是石。玉的地位之所以高高凌驾于顽石之上,完全是凭籍社会的承认,没有文明,没有世俗的价值判断,则玉无异于石。玉的地位完全是依靠社会的承认实现的,离开了社会价值和文明尺度,无论金无论玉则什么也不是,因此它所象征的意义只能是雕琢是人工,所渭“玉不琢不成器”,正道出了这一底蕴。在文明社会里,玉象征着政治秩序和社会地位,《尚书· 舜典》 有“班瑞于群后”的记载,瑞,即玉,它是社会秩序的象征,《 周礼· 春官· 大宗伯》 云:“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所执的玉器不同,代表的品阶地位也就不同,于是玉成为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古代贵族以玉炫耀自己的富有尊严,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不仅贵族阶级广泛搜集,甚至连一个国家也以拥有玉玩珍宝为贵,《左传》 《 史记》 都曾记录过为争夺玉器而发生的大规模战争,这样玉的根本意义,就代表着世俗的种种欲求。王国维谓:“所谓玉者,欲也,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 正是这个意思,玉的这种品性与石的自然本真超越世俗是根本对立的。

第二,  石象征着傲岸孤介独立不群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

中国古典文人往往以石自况,引石自喻,他们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人格精神。《周易· 豫》 六二丈辞谓:“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象》 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这里石被赋于中正不移的人格精神,《 淮南子· 说林训》 谓:“石生而坚,兰生而芳,小有其质,长而愈明”,坚贞孤介是石的自然属性,也是它的人格属性,但这种人格精神往往不为世俗世界所容,因此石在世俗世界的命运是悲剧的无用被弃的。白居易《太湖石》 一诗谓:“天态信为异,时用非所任。磨刀不如厉,持帛不如砧。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石生有异质,而不为流俗所重,不合时宜,面对茫茫尘世,百无一用,只有对自然造化剖白一片心迹,这正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写照。太湖石以白居易等人的推重而名闻天下,而这里表现的是诗人无可奈何的人生感啃,这样的石的人格精神必然是出世的隐遁的逍遥的。

与石的落魄命运相反,玉在世俗社会里为世人珍重,因而它的人生意义也就不同,它的人格风范是入世的拯救的取悦于世俗的。

《 论语· 子罕》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犊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善价者也。’”玉是孔子及其门徒的人格意象。自比美玉反映着他们精神自信,高标自置.而待价而沽是他们人生理想的选择。古代知识分子的修炼琢磨都是为了使自己成为思想智慧的一块美玉,而所谓“明主”“知音”就是他们的“善价”,这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古典士人的“达则兼济天下 ”理想的最高象征,这就是听谓:“君子比德于玉”。《礼记· 聘义》 把“君子比德于玉”发展得更具体形象了,即曰:“九德”——“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判,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儒家把无生命的玉理想化了人格化了,人类的优秀品质都集玉一身。其实并不是玉具有如此之多的优秀品质,才被世人推重,恰恰相反,”言是由于人们的推重和被赋于如此之多的优秀品质,《礼记》 的话是富有意味的,“天下莫不贵者,道也”,可谓卒章显志的话,人们之所以以玉为象,比德于玉,迫求的还是“天下莫不贵者。”像玉那祥为世人推崇器重,是引玉自喻的根本目的,因而以玉为象征的理想必然是建功立业传之久远,争取社会的认同。

第三,   石与玉是代表着不同的人生体验的哲学语言。

儒家重锻炼重陶冶重入世,因此玉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象征物,玉是他们智慧与才情的比喻,待价而沽是他们的人生选择。而佛道两家贵自然法原始重遁世,因此石是佛道思想的深刻表现形式,石为玉之根,玉的本质是石:.但玉又是被文明异化了的石头,人们推重玉是因为它是雕琢是文明是入世,但在佛道看来,石才是本真是先天,五是空幻是后天。石是本相,玉仍是幻相,所以佛道哲学往往选择石作为哲学语言,表达对宇宙人土的体验。道家把自己的隐居之所称为石室,佛家讲求“聚石为徒”,都把它作为一种哲学语言。佛家有一则顽石点头的故事说,晋僧竺道生尝于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过去人们都把“顽石点头”看作是佛法巨大的感动力量,其实,它还有一层寓意,顽石是最自然最本真最无成见的存在,顽石点头是对佛法最根本的默认。而石头本身也是一种深刻的哲学语言,选择何种意象作为哲学语言,就体现着怎样的思想情趣。庄子在自己的著作里经常描写的是那“广莫之野,无何有之乡”的树木,而曹雪芹描写的则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石头是艺术意象,也是一种哲学语言。

在人的世界里,石性与玉宝全代表着不同的人格精神。石与玉把《红楼梦》 里的人物划分为两大阵营,石头是体现着超越世俗返回本真的人格美学,而玉则反映着执迷现实追功逐利的人生理想。主人公贾宝玉是石,甄宝玉才是玉,这一点以后我们还可以谈到。林黛玉是石性的,薛宝钗是玉性的,晴雯是石性的,袭人是玉性的。在结构性人物里甄士隐是石性的,贾雨村是玉性的。石性与玉性体现着《红楼梦》 里的人格冲突。

    以贾政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费尽心机地要把贾宝玉雕刻成适应他们贵族阶级需要的通灵宝玉,玉代表着他们对功名利禄的迫求,代表着传宗接代香火延泽的梦想。因此他们规劝贾宝玉的是经济仕途,逼迫贾宝玉去读孔孟之道。四书五经,考取功名。而贾宝玉却总是以自己的石性对抗着社会对他的改造异化,对贾府上上下下视为命根子的通灵宝玉,他表现得漫不经心,甚至摔玉、砸玉、骂玉,他既不想接受经济仕途的人生梦想,更不接受世俗世界为他安排的“金玉良缘”,而追求本真自然的“木石前盟”。林黛玉的基本性格也是石性的。林黛玉与贾宝玉性格的相通是石性的相遇,林黛玉不屑于人情世故,一任天性,她更不与宝玉去谈功名事业之类的混账话。黛玉对那块“通灵宝玉”表现得格外冷淡,贾宝玉几次摔玉、砸玉、失玉,大家乱成一团,而独黛玉冷漠置之,比起玉来黛玉更注重宝玉的人本身。而薛宝钗则不同,她的命运始终与玉联系着,她对于玉是欣赏的赞美的艳羡的,所以作者有意描写了她赏玉的情形,把那“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的宝玉,托于掌上,品评鉴赏,这是一个极富象征的细节,它不仅意味着薛宝钗端庄淑雅、温润圆熟的玉性品德博得贾府上下的喜悦,也预示着薛宝钗的命运也与玉所代表的世界相始终。

《 红楼梦》 是一部悲剧小说,贾宝玉是其中的主要悲剧人物之一,而贾宝玉的真正悲剧是他具有石与玉双重角色。贾宝玉是源于神界的石头,他的原型是女娲炼石补天遗留下的弃石,但俗界里他却是灿若明霞、莹润如酥的通灵宝玉。贾宝玉的自然角色是石,:是出世,是顽劣,而他的社会角色是玉是入世是机巧,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他玉的角色,看不到他的本质,因此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对他寄予玉的呵护、玉的希望。不仅贾政、贾母、王夫人等长辈想把他雕刻成一块晶莹澄彻惹.人喜爱的宝玉,希望他作一位入世的有所为的贵族阶级的继承人,既使薛宝钗、史湘云等人也屡屡提醒他仕进科举上有所作为。贾宝玉不是玉,而在世人眼中他却是玉,人们按照玉的标准衡量他要求他雕琢他,这是贾宝玉性格的根本冲突,贾宝玉的真正悲剧是一块自然本质的石头坠入尘世成为他无力承担的通灵宝玉。

    贾宝玉源于石,必归于石,因此贾宝玉的归宿不是出家成了和尚,而是重新回到大荒山下成为顽石,这就是甄士隐听说为“形质归一”,形是玉,质是石。许多人指出贾宝玉后来应当出家为僧,遁入空门,其实这只是皮毛之见。贾宝玉的基本性格是石,他的性格是沿着弃石、顽石、迷失、醒石的线索发展的,所以《红楼梦》 在全书的结尾处又重新让石头出场,以照应全书:“方知石兄下凡一次,磨出光明,修成圆觉,也可谓无复遗憾了。”在历尽红尘凡劫之后,贾宝玉重新归结为一块冷峻寂寞的石头,比他出家当和尚更有精神的震撼力,更能揭示世俗的悲剧,揭示生命的空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