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阿格拉,我们返回德里。
这段公路,是此行路况最好的公路。路面已经是高速,但是没有任何管理措施,当然也不收费。到德里的时间比预想的要早,只是进入德里后走的就比预想的还要慢,最后是240公里用了整整5个小时,到达宾馆已是夜色浓重。
2、雨后的旧德里,实在有点不堪。
3、老城里到处是积水
德里是一个新旧都市的融合。从1206年起,德里就是多个古印度王国的首都。17-19世纪,又成为莫卧儿帝国的首都。1600年,英国侵入。1858年,英王宣称直接统治印度,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1859年英国殖民者把“英属印度”首都迁至加尔各答,旧德里结束了首都的使命。新德里始建于1911年2月,1931年,“英属印度”还都新德里。1947年8月,印度独立,定都新德里。
我们此行,两次来到德里,但时间都很有限。第一次没进市区,利用候机前的空隙,去了机场附近的一个印度教寺庙。说是寺庙,更像一个花园。印度人好像是逢庙就拜,走过路过也会停下来对着神像拜上一拜。
4

5

6
这是第二次来到德里,好像是尾随着阿格拉的大雨而来。第二天再次来到旧德里,雨已停,但积水还未消净。特别是老街小巷,简直下不了脚。这里是首都的古迹集中之地,尚且如此,真难以想象。
7

8
9、正逢星期一,德里红堡不开放,只能外观一下。
距离红堡不远,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贾玛清真寺(Jama
Masjid)。与红堡和泰姬陵一样,它的建造者是沙贾汗皇帝。进入清真寺虽然免费,但相机是要买票的,300卢比/台。导游说里面没什么可拍的,而入内还要脱鞋,所以我们也就在门外转转算了。
10
11

12

13
从贾玛清真寺下来,我们拐进了后面的老街。与印度所有的老街一样,这里热闹而喧嚣。人多,动物也不少,生活气息浓郁。
14

15

16

17
正是午饭时候,有三轮车送来了大桶的米饭,人们就围在周围吃了起来。没看见菜,也许是拌在饭里了。这好像是某个单位的送饭车,那饭食实在是简单。
18
老街的两边,有很多的小饭铺。每家店门前,都有一队人在排队等候。里面明明有座位,他们在等什么呢?直到领队来了才知道,他们在等待施舍。
这是我们在印度的最后一天。每个人手里或多或少都有些用剩下的卢比,留着也没用了。于是大家凑了一下,把这近千元卢比交到店里。由掌柜的按每份30还是50(记不得了),给排队的人开饭。三张饼加一勺酱,就是一份午餐。
19

20

21

22

23

24
都说印度穷人多,这不假。但也有一种说法,就是穷人只有在印度才能活下来。印度文化习俗中,有着很强烈的施舍理念。在印度的大城小镇,我们经常在路边见到免费的饮用水。起先以为这是政府行为,其实不然,这些饮水站都是私人捐建的,包括年长日久的供水费用。
25
26、公用的水杯形成了这样悬空的饮水习惯
相比于旧德里,新德里年轻又漂亮。特别是政府办公区域,道路宽敞,环境优美。下午,我们来到这里时,连太阳也来凑热闹了。只是这里不得随意停车,总理府什么的也不能拍照。远远的拍了几张,也不知道是什么机构。回来仔细看看,没认出什么,倒看到了戒备森严。
27

28

29

30

31
德里印度门,建于1921年,是为了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阿富汗战争中失去生命的7万名英藉印度陆军,也称“印度战士纪念碑”。德里印度门全部用红砂石砌成,拱门高48.7米。拱门顶端有一个直径3.5米的大油灯,每逢重大节日,夜间燃起一米多高的火焰。拱门东侧的三支旗杆悬挂着印度海、陆、空三军军旗。
印度门是新德里的政治与地理的标志,是印度近代历史的见证。它目睹了英国人的离开和印度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胜利,目睹了总督府变身总统府,目睹了圣雄甘地的盛大国葬游行。每年的1月26日,这里还是印度共和国阅兵典礼的举行地。而平常日子,这里就是德里市民的休闲之地。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附:印度12日游行程图(不含孟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