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黎明共舞 ——新教育晨诵课程简介

(2011-07-16 17:55:51)
标签:

课外阅读

杂谈

分类: 儿童阅读

与黎明共舞 

            ——新教育晨诵课程简介

921日下午,由高丽霞和张巧萍这两位优秀的老师向与会代表分别做新教育“晨诵”课程和“如何共读整本书”专题介绍。

首先是高丽霞上台,正如主持人何必钻教研员介绍的一样,这位虽然具有一个大气磅礴、豪迈如山网名“巍巍中条”的女子,但却蕴蓄着一股江南女子特有的婉约。是啊,已经在研究中心有过半年访问学者经历的高丽霞,在两次贵州支教、运城年会教师专业发展单元的苦炼中,在一本又一本书籍的阅读中,在一次又一次教学案例的研讨中,在一次又一次对自己否定又否定的痛苦挣扎中,灵魂和精神在不断地得到洗礼和修炼,本来就很美丽的容貌则更显得灵秀了。

巍巍首先给在场的老师带来了一首耐人咀嚼的小诗――《被忘记的语言》。

被忘记的语言

谢尔大叔

我曾经讲过花儿们的语言,

我曾经能听懂毛虫的闲谈,

我曾经偷听过星星的饶舌,

还在床上与苍蝇

    大声争辩。

我曾经倾听并回答蟋蟀提出的

    所有问题,

我曾经与每片消融的雪花一起

    伤心地哭泣,

我曾经讲过花儿们的语言……

   如今它在哪里?

   如今它在哪里?  

“被忘记的语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教育者思考的话题,对于儿童来说,在他们的童年曾经拥有什么,应该拥有什么,可是却被我们忘记了,我们的童年缺失了什么?如今它在哪里?我们不能再让我们的孩子、学生沿着这种遗憾成长。这被我们忘记的语言需要唤醒,需要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去寻找、发现、唤醒。唯有共同穿过这段旅程,彼此的生命才能真正生活在一起,编织在一起。“晨诵”的意义即在于此,通过儿歌童谣、优美的儿童诗、经典诗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精神为之丰盈。

 

 

接着,巍巍又简单讲述了新教育晨诵课程与读经运动和课文早读的区别。

 

 

新教育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通过晨诵,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语文早读主要让学生背诵课文要求背诵的段落。她以五年级上册语文书中要求学生背诵的两处课文为例,说明语文早读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任务性质的,而只因为现在考试时不知道出现哪一段阅读或填空,甚至有的学校采用要求学生背诵全册语文课文的极端做法。

 

 

而读经运动则主要强调幼童时期就背大量的古代经典,利用现在记忆力好现在背了,长大后就自然会理解运用了,是为以后的准备。

 

 

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样的语言当然是精髓,但是否适合孩子,有营养未必能够消化。这些东西老师未必理解就让学生背,一句话对未来有好处。读经运动倡导利用学生小学阶段良好的记忆能力,背一切能备的经典,不加择取的汲收。这样的积累是孩子不理解的情况下识记的。也就是死记硬背,苏霍姆林斯基说:死记硬背是理解的大敌。死记硬背是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发出这样的感慨:要珍惜与爱护青少年的记忆力。学生当前需要什么,我们能不能孩子的关键期给予他们今天最丰富的东西。给他们能感受到的东西。

 

 

比如:《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春天的《滁州西涧》,夏天的《有约》,秋天的《宿建德江》,冬天的《问刘十九》

 

 

这样在农历天空憩息劳作,描写万物的诗歌怎样进行一种构建,形成一门丰富的课程。我们以农历的某一天为起点,比如元旦(也就是农历的春节),到立春,元宵、花朝日、三月三、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除夕。一年时间,学生按照农历走完他的全程。中国古诗懂得自然的奥秘,一定跟天气、气候结合起来。这个课程有个讲究:

 

 

以农历时间为线索,从春节开始,跨越四五两个年级,直到下一个春节结束。(也可以从冬至日开始,因为学生当时在校)注意:学习农历(阴历、月亮历),二十四节气……

 

 

以读背四季、景物诗歌为主体,配合:国画(四季山水和花鸟);观察月亮与星辰及其他自然景物;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一年的时间,以诗歌为主体进行一个庞大的系统的课程。

 

 

从第一天专门用一个本子记录“农历游记”,图文并茂。这个本子是干干净净、空白无格。孩子在这个本子不仅可以写诗,还要画画,画一年四季的景色,记下一年四季所做过的活动。师生一起在中国古文化的精髓里之中做一次畅快的漫游。

 

 

在讲述中,巍巍着重强调晨诵是一种课程,参与老师必须有一种课程意识。每一天的晨诵积累下来要体现一种教育学。接下来她分别列举了孩子幼年、童年、少年、青年、甚至到了暮年适当每个年段的诗歌。

 

 

试想一下,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让一个孩子比这样的与诗共舞、与黎明共舞更美好,更能丰富他的语言与精神?一个六年一直与这样的诗歌为伍的儿童,一个用这样的诗歌开启每一日黎明的人,他的精神、语言会是什么样的?

 

 

明确晨诵意义及课程整体理念后,根据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新教育晨诵初步出台了符合小学年龄阶段的晨诵课程。从儿歌、童谣、五言绝句到七言绝句,再到五律、七律,一年级的农历课程……

 

 

新教育认为晨诵可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它是一种更古老,也更与人性内在的因素相关联的生存方式,在此意义上,它才被称为学习。让孩子的灵魂、精神因诗歌而获得充分的舒展;

 

 

    为了让孩子们的灵魂与精神因诗歌而舒展,新教育的晨诵,提倡在一定的时间内,用同一首诗歌来“开启”黎明,为每一天在注入生命的源泉。这样的诗歌,我们称为晨间诵诗。往往需要千挑万选,需要千百次地咀嚼玩味,同时,它们的数量也是极为有限的。比如:

 

 

我是一只小蝴蝶

周梦蝶

我是一只小蝴蝶

我不威武,甚至也不绚丽

但是,我有翅膀,有胆量

我敢于向天下所有的

以平等对待我的眼睛说:

我是一只小蝴蝶!

我是一只小蝴蝶

世界老时

我最后老

世界小时

我最后小

而当世界沉默的时候

世界睡觉的时候

我不睡觉

为了明天

明天的感动和美

我不睡觉

《我是一只小蝴蝶》曾经在新教育小学生新教育通识培训上,有过较长时间的探讨。探讨的结果是,这确实是一首意义深远的诗,它既难以被一次性读解完成,又无须过多讲解而能够让幼小的儿童在感觉上整体把握住这首诗的灵魂。当孩子用天真的声音吟诵“我是一只小蝴蝶/我不威武,甚至也不绚丽/但是,我有翅膀,有胆量/我敢于向天下所有的/以平等待我的眼睛说/我是一只小蝴蝶”的时候,孩子只是诉说他自己的此时此刻;当孩子用未能明白解释但能够有所感觉的理解来吟诵“我是一只小蝴蝶/世界老时/我最后老/世界小时/我最先小/而当世界沉默的时候/世界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为了明天/明天的感动和美/我不睡觉”的时候,孩子当下的生命在渐渐地从诗歌中获得一种执着的力量,一种为人世间坚守美好的责任,在充盈孩子小小的心胸,它当下的生命,在诗歌中舒展,成长,丰盈,茁壮……

 

 

也就是说,这样的诗,既能够让孩子一下子感觉到它的力量与美,又无法对其全部奥秘进行把握。这样,每一次朗诵就会带来新的感悟,而从新感悟中,又将萌动出新的力量与美。

 

 

这样的诗歌,即便从全部人类的积累中来挑选,也并不是很多的。因此每一首都需要反复咀嚼、吟诵、玩味;这样的诗歌,是无法用一次朗诵理解、把握其精髓的,因此每一首都需要反复咀嚼、吟诵、玩味!

 

 

因为这样的诗歌并不是太多,而孩子的语言积累则又需要有更多的诗歌,所以,新教育晨诵还会挑选另外一些优秀的诗歌:优美典雅、天真纯净、奋发向上、感恩虔诚、想象奇特、童趣盎然等来作为晨诵的内容,这些诗歌的可能达不到上面那类诗歌的“无数次打动人的灵魂”的高度,但也必须是优美的,典雅的,更重要的是,儿童以当下的经验能够感受到的。

 

 

接下来巍巍继续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春天的早晨》《墨水瓶》《发明》《透明男孩》《睡美人》《千屈菜》。每一首诗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或赋有童趣,或幻想奇特,或文思兼美……不过在这些诗词中她特别提到一首杨明火的《四季的路》。

 

 

四季的路

    杨明火

春对种子说:

刚抽芽你就笑了,

你还没有一把绿伞呢,

怎么度过炎热的夏天?

夏对绿苗说:

刚举起小绿伞你就乐了,

你还没有果实呢

可不能空手走向秋天。

秋对稻穗说:

   结果不是终点,

   这一站有成熟的喜悦,

   下一站是严寒的考验。

   冬对稻谷说:

   进仓不是让你休眠,

   你要为下一代绿孩子,

   孵育蓬勃的童年……

出示完这首诗,她问了两个问题:你喜欢这首诗吗?你认为这首诗适合几年级学生?请看一位老师的仿写:

 

 

种子与四季

种子对春天说

  我为你带来了

    一丝新禾

绿苗对夏天说

  我为你保卫着

    一寸清荫

稻穗对秋天说

  我为你增添了

    一串丰收

稻谷对冬天说

  我为你珍藏着

    一粒希望

生命对四季说

  感谢您带给我

  温暖与清凉,炎热与寒冷

而我,则带给一首

  永恒的赞歌

你喜欢这首仿写诗吗?你认为这位老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呢?提出一系列问题之后,为了让老师有一个深切的亲身体验。巍巍与场下老师进行了诗词朗诵互动,场下老师念《四季的路》,巍巍读《种子与四季》。无需要过多讲解,在相互朗诵的过程中,场下老师明白了:晨诵不是道德的教唆与灌输,而是灵魂与精神的一次舒展、一次舞蹈。晨诵是一种仪式。是一种师生共同穿越诗歌,享受生命,开启新的一天的洗礼仪式。这个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诵、一起感受、一起陶醉,一起激励,让教师、学生、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

 

 

接下来巍巍就着重低中高三个年段晨诵教学案例与大家进行了交流。

 

 

 数蛤蟆

一个蛤蟆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个蛤蟆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

这是一首孩子非常喜欢的童谣。上课时,老师问同学们喜欢什么动物呀?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可是根本不会有学生说蛤蟆。“那有没有人喜欢蛤蟆?”孩子们直摇头。今天我们学习一首童谣《数蛤蟆》,孩子们一片惊奇、欢笑声开始了晨诵。这种张力会让学生兴趣盎然。

 

 

这是一首二年级老师上的晨诵:顾城的《苹果》。

 

 

苹果

花儿飘落,

花儿飘落,

她的绿叶妹妹们

在偷偷传说。

露水真多,

露水真多,

小侄女渐渐长大

还有点羞涩。

她脸红了,

她脸红了

因为热烈的太阳,

竟对它瞧着。

这首诗,熟读之后,是否需要简单的合适的讲解?这首诗很简单,诗中把花、叶和果三者的有关系,比喻成了亲戚,花儿成了苹果的妈妈,而绿叶则是花儿的妹妹,苹果的阿姨,而小苹果,则从落花的蒂儿中,渐渐地从羞涩中长大起来,最后,泛出成熟的红来。这样的理解是有必要的,对更好的朗诵是有必要的。理解,诠释,仅仅是为了更好地感受诗歌,却不能代替感受诗歌,更不能阻碍我们对诗歌的感受。

 

 

顾城的这首《苹果》,对孩子们的生命显得有些“遥远”,虽然诗中的景物更为不陌生,但这些景物因为不能与孩子此时此刻的生命相关联,所以就显得遥远与疏离--除非教师能够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将诗歌重新创造或者唤醒。

 

 

这也是新教育晨诵中屡屡出现为孩子而改诗的初衷:让每一首诗与儿童当下的生命相关联。

 

 

也就是说,除非孩子们知道,这个小侄女,这个泛着小红脸蛋的小苹果,指的就是他们自己,而且是此时此刻的自己,他们才能真正地把握住这首诗。

 

 

因为上学期的成绩,快乐,已经随着夏季这朵花儿飘落了,新来的学期,新来的秋天,则在慢慢猜测,二(4)班的孩子们啊,他们在这个秋天会变成什么?为什么他们看起来显得有点羞涩?哦,他们最终活泼起来,快乐起来,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因为他们的小脸,朝着太阳而开放啊,因为他们从每一个黎明中,从每一道曙光中,从每一本童书中,从每一堂课中,正汲取着岁月的力量,而渐渐地成长着。

 

 

以这样的角色再来读这首诗,一切就会焕然一新,就会全然不同。

 

 

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声音,来唤醒每一首被我们选择的诗歌。我们挑选了它,而它则将带给我们新的生命,或者是,对生命,对生活的新的诠释与理解。

 

 

晨诵之诵,是用一次用生命的吟歌,是一次用诗歌来填充我们可能空虚的生命,是用诗歌来开启每一天的黎明。

 

 

为了让与老师达成共识,接下来巍巍分别例举了《假如我是一朵雪花》《全都喜欢上》《衣袖》来说明晨诵与学生相互编织的意义。特别是李叔同的《送别》将场下老师的思绪引入长亭古道,连天芳草,晚风杨柳,夕阳远山,浊酒长笛……李叔同从古典诗词中撷取了最能够代表离别的物象,将它们组织成一副优美而凄婉的别离画面。今晚浊酒尽余欢,明日知交各自飘零于天涯和海角,这样的词语,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情感,真称得上浅易而深婉,明白而含蓄。这样的情感与表达方式,是中国古诗词所特有的。这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中,祖国文学文化中留下的精华、奇葩,而李叔同,这个走向现代的古典人,又一次将这些散落于古诗词中,正在逐渐褪色的词词,重新编织成一幅画,一阕词,一首歌,再创造性地把它和一首外国音乐相融合,竟然获得了天衣无缝的美感。
    可是这首词被一位五年级的老师采撷了,送给了五年级的孩子们。于是,在清晨的校园,响起了悠远的音乐,念起了悠远的诗句,而古典词语的芬芳,直沁入正在渐渐成长的孩子们的心脾,它们,将使孩子们更丰富,更纯净,更敏锐……

 

 

只是,如果老师们能够再等一等,再等一等,等孩子们再成长一点,毕业之前能够更好地感受这首歌,等这首歌与他们眼前的那个场景,那段经历,那份心境,更完美地契合的时候……

 

 

等那时候,就让他们在泪水盈盈中唱起这首歌吧,不需要任何解释,因为生活为这首完美的歌曲,这首完美的歌词,作出了完美的诠释。

 

 

中国古代诗歌当中还有很多适合孩子的一朵朵奇葩。但一定记住:

 

 

感受到诗词及古文的大意和情感是一条晨诵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努力做到,使一个词对儿童说,不仅仅是一样东西,对象和现象的标志而是使它带有情感的色彩——带有它芬芳的香气和丰富多彩的色调。重要的是,要使儿童倾听美妙的旋律一样倾听词,使词的美和这个词所反映的那一部分世界的美,能够激起儿童对于表达人类语言的兴趣。”  

 

可是往往在晨诵教学时,老师不由自主将晨诵课上成了诗歌教学课,那么晨诵与诗歌教学区别又是什么呢?第一、它强调了师生共同的吟诵玩味,直接用声音来感觉诗歌,品味诗歌。在这方面,教师往往做群鸟中的那只领唱的鸟,直接用自己的理解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并与学生一遍遍地共同咀嚼玩味所晨诵的诗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不能置自身于诗歌之外,而且也惟有他自己的投入、投注,才能带动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对黎明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用一种感性的方式,来感受诗歌。
    这并不是说,新教育的晨诵不能讲解或者不需要讲解,因为一切诗歌,可能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讲解。但讲解只需要对会阻碍学生理解的地方,导致学生误解的地方,以及能够帮助学生豁然开朗,进而因诗歌而进入一个新境界的地方才需要进行。

 

 

第二、晨诵更强调诗歌与孩子当下生命的关联,这也是本不该有此区别,只因在普通诗歌教学中有了严重缺失,我们才因此而强调这一区别。

 

 

也就是,一首诗,必须对孩子当下的生命有直接的作用力,让孩子的生命(灵魂与精神)因此而空灵,而充实,而激昂,而沉静,而丰富……

 

新教育研究中心反对只为积累而晨诵(晨诵必然也是一种积累),而注重用晨诵切入生命当下。最后巍巍通过一位老师的听课描述,讲述了陈美丽老师的一节晨诵课。

 

 

今天是听三年级的晨诵,因为明天要在三(2)班上一堂课,就到了这个班。不料,旁听的老师,竟然在教室后门站了一片。

 

 

站在教室的后边,今天的感觉似乎有一点点不同,也许是年龄大一点吧,教室里的气氛,要显得宁静一些。虽然还没达到那种让人也随着静下来,静得想打开书本默默地,或小声地吟哦,却至少让人不显得将开始的一天的旅程,是一段只有喧哗与操练的“昨天”。

 

 

铃声未响,晨诵开始。第一首诗,是他们班级今年的主题诗,也是第一首“晨间颂诗”,金子美铃的《向着明亮那方》。如我在《晨诵之诵》所说,我们把晨颂的诗分为两类,一类是特别精美,意蕴特别深刻、丰富的晨间诵诗,我们用它来反反复复地开启一个个黎明,另一类是一般的晨诵诗,要求略低一点,加大了积累的目的。

 

 

三(2)班在新教育小学论坛上的主题帖,名字就是“向着明亮那方”。孩子们从一开学就接触这首诗,他们对它已经比较熟悉,虽然没有要求过背诵,但大多数孩子,已经自然而然地能够背诵:

 

 

向着明亮那方

 

 

金子美铃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灌木丛中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夜里的飞虫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

 

 

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住在乡村的孩子们啊!

 

 

----住在城市的孩子们啊!

 

 

住在地球每一个角落的孩子们啊!

 

 

男生背第一节,女生背第二节,全体合起来背第三节,有意思的是,在每一节的最后,孩子们都加上了一句:三(2)班的孩子们啊。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加法,就将一首美妙的诗,一首充满阳光的诗,送给了自己,与自己的生命长久地相联系。而这样的诗歌,孩子们读起来,自然会有特别的感情。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我注意到他们朗读的时候都比较注意分寸,他们会越来越明白,感情的充沛,不是用声音的分贝来表示的,只有学会用胸中的那股子真情来吐出每一个字,诗歌才能读出它的美丽来。

 

 

可惜的是,孩子们并没有站起来诵这首诗,还有,在诵之前,老师有好几句提示语。我猜测,这可能是因为这首诗并没有真正用作每一天的启动仪式的缘故。其实,如果大家养成了习惯,这些提示语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大家可以轮流来主持启动这首诗的晨诵,而教师,则可以真正地成为班级的一员,跟其他的孩子一些站在下方,面向黑板一一或者另外一个班级的吉祥物、象征物,一道放声来晨诵这首诗。

 

 

然后,陈美丽带着孩子们一起重温了前些天学会的几首晨诵诗,分别是顾城的《安慰》,富兰克林的《我的自画像》,还有改编自金子美铃的《星星和蒲公英》,最后一首经过老师的修改,成了孩子们送给一个同学的生日颂诗。

 

 

昨天是班上杨浩帆的生日,陈老师为杨浩帆讲了一个故事,《小溪流的歌》,故事相当长,讲一条小溪流一路歌唱着,为两岸带去快乐,而自己也在歌唱中不断地蜕变,成为小河,成为一条奔腾的大江。

 

 

然后,全班开始读《星星和蒲公英》,最后一段,是为了生日的杨浩帆而特意添加的:

 

 

就像在海底的小石子

 

 

日间的星星,沉落着等待夜晚的来临

 

 

在我们眼里是看不见的

 

 

虽然我们看不见,但他们存在着

 

 

有些事物看不见,但存在着

 

 

枯萎散落的蒲公英

 

 

静静地藏在屋瓦的缝隙里

 

 

它坚强的芽根,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在我们眼里是看不见的

 

 

虽然我们看不见,但他们存在着

 

 

有些事物看不见,但存在着

 

 

亲爱的杨浩帆啊

 

 

你就是那日间的星星

 

 

你就是坚强的蒲公英

 

 

你深藏的潜力

 

 

在人们眼里是看不见的

 

 

虽然人们看不见,但它们存在着

 

 

有此事物看不见,但它们存在着

 

 

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生日颂诗,可以为一个孩子的生日带来怎样的感动?他生长中的生命,又为因这样的诗歌而添加多少诗意与坚强?而师生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又会因这样的相互吟唱,而达到一个怎样的令人憧憬的境界?

 

 

读完这些诗,才开始今天的晨诵诗的学习。确实,一首小小的儿童诗,或者是把古诗词用作晨诵,除了少数因篇幅较长之外,大多数诗歌只用吟诵、朗读和简单的讲解,是不需要用近二十分钟来进行的,而且也支撑不了二十分钟。二十分钟,这是一个多么长的时间啊,在中高段的课堂上,半堂课,我们可能要解决许多难题呢。

 

 

因此,不断地将以前的诗歌依据当前的情境重新编织起来,这既能巩固所学,又能用学生已经掌握、感悟的内容,避免在一开始就进行较冷僻的诵读与讲解。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另具匠心才行,仅仅是依次把学过的诗歌重读一遍,重背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今天三(2)班所学的新诗是顾城的《小花的信念》:

 

 

在山石组成的路上

 

 

浮起一片小花

 

 

它们用黄金的微笑

 

 

来回报石头的冷遇

 

 

它们相信

 

 

最后,石头也会发芽

 

 

也会粗糙地微笑

 

 

在阳光和树影间

 

 

露出善良的牙齿

 

 

一开始,教师作了范读,读得很清晰,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稍显不够夸张(即对诗歌朗诵的几个关键点的特别强调)。然后,就是学生模仿刚才教师的朗读,自己来试着读。

 

 

然后,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因为第一本学生阅读的书是王一梅的《木偶的森林》,所以教师就自然而然把书中热情的阿汤,与冷漠的罗里,解读成为诗中的小花与石头,并将阿汤最终让罗里变得热情起来的故事,与诗中石头也会发芽、粗糙地微笑、露出善良的牙齿联系起来。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关联,意义,诗歌与故事的意义,书本与孩子们的意义,就是通过这样的巧心的编织,而联系为一体有机的整体。

 

 

为了加强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加强诗歌对孩子当下生命的意义,老师又引导孩子们替换了一下诗中的词语,把诗中的它们(她们),改变成“我们”,将“一片”,改成了班级中的学生数58,有学生建议把陈老师也加进去,又成了59。

 

 

这样,学生们最后读的诗就成了:

 

 

在山石组成的路上

 

 

浮起59朵小花

 

 

我们用黄金的微笑

 

 

来回报石头的冷遇

 

 

我们相信

 

 

最后,石头也会发芽

 

 

也会粗糙地微笑

 

 

在阳光和树影间

 

 

露出善良的牙齿

 

 

就是在这样的朗读和“与词语游戏”中,今天的晨诵时间结束了,孩子们穿越过了四首诗歌,四首诗穿越过了孩子们,他们的故事穿越过这个黎明,而意义或者说价值,就在一切事物流淌着。

 

 

不过,对顾城的这首诗,我一直是略有微辞的。当初,我曾用“顾影自怜”四个字来形容顾城的这首诗,或者说这首诗中的顾城。我认为顾城是把自己比拟为一片有着黄金般微笑的小花,而认为世界则是一片怀着冷嘲的石头,自己的出现,带给了世间以意义和微笑,世界因此而开始明亮起来,石头也开始露牙微笑起来。

 

 

也就是说,这首诗,对自己有着太明显的自恋,这还不打紧,问题是它同时还把自己所处的社会,写得有点阴冷,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二者对立起来。这样的诗,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与感染力,但也暗暗地会给孩子们带来一点点愤世嫉俗的气息。当然,这不是一首天天重复的晨间颂诗,只是一乎普通的晨诵诗,毕竟它不失优美与诗意,也同时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仍然可以在晨诵中使用。

 

 

除诗以外,关于晨诵的方式,我个人觉得,今天陈老师在引导读的方式方法上,似乎力量单薄了些。教师自己的示范似乎还不足让学生体悟此诗,而后面也没有在朗读上有明确的指导。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定节奏与重音,自由地吟读几遍,然后读出各自的见解,用读来体现其见解,有不同意见处,则结合着诗歌词句进行探讨,努力读出诗歌的精髓来。

 

 

如果加强一点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晨诵中更有个性,更有自己的体悟,诗本身再更美妙一些,这真的是一堂非常美妙的晨诵课,一个非常美妙的黎明。

 

 

晨诵,就是希望朴实、真挚将一个个词、一句句诗编织进孩子的灵魂。让我们的孩子能有一个坚定强大的自我,能有一颗博爱而敏感的心灵。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于清晨极静之时,听到鸟鸣,不敢堕落。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晨诵也是一个自我丰富的修炼过程。我们与学生一起晨诵时,也在不断提升自我生命的品质,比如我们去读迪金森、泰戈尔适合成人的诗歌。读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学校是一段旅程》、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只有保持阅读不断,才能生发灵感的源泉。

 

 

最后巍巍特意选了一首《林中路》送给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林中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

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