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小动物》研究性学习案例
(2010-10-08 10:15: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案例 |
【主题与背景】
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我和孩子们一起认识身边的环境,关注周围的人们,走进居民的社区,感受自己的成长。我们发现,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一个大家园。在这个大家园里,有可爱的小动物,有美丽的植物……大家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共同构建我们和谐的生活。大自然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究,身边的事物需要我们去关注。为此,我设计了“观察小动物”这一主题活动。
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同学们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观察发现、调查访问、上网查阅等方式和途径,制定活动计划、记录观察发现、撰写观察日记和研究(调查)报告,进一步熟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小动物,关爱小动物,获取知识,体验成功!
【案例描述】
一、问题发现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大家园,在这个大家园里,有可爱的小动物,有美丽的植物……大家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共同构建我们和谐的生活。大自然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究,而自然界的小动物,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有水里游的,还有藏在泥土里我们很少看到的……它们是那么有趣!我们对它们特别感兴趣,所以,我们就要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去观察小动物。希望我们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观察发现、调查访问、上网查阅等方式和途径,学会制定活动计划、记录观察发现、撰写观察日记和研究报告,熟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小动物,关爱小动物,获取知识,体验成功!
二、研究目的
1、认识身边的小动物,知道他们的名称、生活习性、作用等;了解人与小动物的联系。
2、初步学会观察、访问以及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活动中融入集体,养成合作品质。
3、通过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等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通过在集体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帮助,培养团体意识,让同学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通过对小动物的认识和研究,激发同学们对小动物的情感。在成果汇报、展示过程中,让同学们体验实践出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培养自信心。
三、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资料检索法
四、研究过程
(一)活动准备
1、成立了研究小组
我们14班和15班很多同学都想参与研究,于是我们就把希望参与研究的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名单如下:
总负责人:曾德佳
第一小组:
小组长:贝
第二小组:
小组长:童卓尔
第三小组:
小组长:刘
第四小组:
小组长:罗亦璇
2、制定了小组活动计划
根据我们各组的兴趣不同,四个研究小组确立了各组主要的观察对象后,制定了各自的计划书。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想开展的活动和活动的具体安排。
其中第一小组主要观察的是小虫子,如蜗牛、蚯蚓、蚂蚁、蟋蟀等;第二小组主要观察的是家里养的小猫和小狗;第三小组主要观察的是小鸟;第四小组观察的主要是青蛙和小鱼。
尽管各组主要观察的对象不同,但是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要认识身边的小动物,知道他们的名称、生活习性、作用等;了解人与小动物的联系。初步学会观察、访问以及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活动中融入集体,养成合作品质。通过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等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通过在集体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帮助,培养团体意识,让同学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通过对小动物的认识和研究,激发同学们对小动物的情感。在成果汇报、展示过程中,让同学们体验实践出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培养自信心。
(二)快乐尝试
行动一:发现记录(9月6日——9月12日)
从9月6日至12日,我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去观察我们周围的小动物。我们发现,我们身边就有好多小动物,如:树枝上的小鸟、花丛中的蝴蝶、土里面的小虫子,还有我们家里养的小狗、小猫、金鱼……通过记录,我们发现了我们身边的47种不同的小动物。
在发现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不认识的小动物。我们或带上它们,或拍成照片,去请教老师、家长、森保站的动物专家,同时我们自己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去认识了它们,这一部分是小动物一共有21种,如玉米象、土狗仔、黑长尾雉、带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四个小组重点关注的几种小动物,它们是:第一小组重点观察的小虫子:蜗牛、蚯蚓、蚂蚁、蟋蟀;第二小组重点观察的家养的小猫和小狗;第三小组重点观察的小鸟——小麻雀;第四小组重点观察的小青蛙和鱼。我们初步了解了它们的外形和生活环境,如:蜗牛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地方,在植物丛中躲避太阳直晒;猫喜欢白天睡觉、晚上活动;麻雀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它们的巢一般做在于人类的房屋的屋檐下或墙洞里;青蛙既可以生活在水里,又可以生活在陆地上,青蛙吃害虫,是庄稼的好朋友。
行动二:喂养小动物(9月13日——10月30日)
为了观察小动物,我们学着养了自己组最感兴趣的小动物!同时,我们撰写了喂养日记,详细记录下了喂养它们的过程。如:曾德佳等同学喂养了蜗牛,曾海波等同学喂养了蚂蚁,熊建军等同学喂养的小猫,曾瑶等同学喂养的小鱼等,都很有趣。
行动三:观察小动物的生活(9月13日——10月30日)
在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我们各组都做了非常详细的的观察记录。同时,我们结合请教我们的指导老师、科学老师、动物专家,到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比较深入地认识了以下几种小动物:
如:
蜗牛
蜗牛属柄眼目,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大蜗牛科,是陆上生活的螺类,约22,000种。
蜗牛的整个躯体包括贝壳、头、颈、外壳膜、足、内脏、囊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贝壳,其形状形形色色,大小不一,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等。蜗牛的眼睛长在触角上。
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没,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蜗牛最适合环境:温度16~30℃(23~30℃时,生长发育最快);空气湿度60%~90%;饲养土湿度40%左右;pH为5~7。当温度低于15℃,高于33℃时休眠,低于5℃或高于40℃,则可能被冻死或热死。
蜗牛喜钻入疏松的腐殖土中栖息、产卵、调节体内湿度和吸取部分养料,时间可长达12小时之久。杂食性和偏食性并存。喜潮湿怕水淹。在潮湿的夜间,并投入湿漉的食料,蜗牛的食欲活跃。但水淹可使蜗牛窒息。小蜗牛一孵出,就会爬动和取食,不要母体照顾。当受到敌害侵扰时,它的头和足便缩回壳内,并分泌出粘液将壳口封住;当外壳损害致残时,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质修复肉体和外壳。具有很强的忍耐性。蜗牛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对冷、热、饥饿、干旱有很强的忍耐性。喜恒温养殖。温度恒定在25~28℃之间,生长发育和繁殖旺盛。
蜗牛觅食范围非常广泛,主食各种蔬菜、杂草和瓜果皮;农作物的叶、茎、芽、花、多汁的果实;各种青草青棵饲料、多汁饲料、糠皮类饲料、饼粨类饲料均食。
蜗牛的4个时期分别是:
孵化期:是指从蜗牛产出的卵到孵化出壳时这一段时间。
幼螺期:幼螺是指蜗牛出壳后到30天以内的小螺阶段。
成螺期:幼螺满1月至6月龄之间,这5个月龄的螺叫成螺阶段。它是介于幼螺和种螺中间的时期,蜗牛在这个阶段是生长发育(个体膨大),又是生殖生长(性器官的生长和发育)的时期。
种螺期:生长满6个月以上的蜗牛。
我们还知道,蜗牛是一种有害的动物。但是,蜗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蜗牛与鱼翅、干贝、鲍鱼并列为世界四大名菜。
……
行动四:说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小动物(11月3日)
除了重点研究自己喂养的小动物外,大家还有很多没有研究但是也很喜欢的小动物,于是,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还利用晨会时间开展了一次交流活动。在交流活动中,大家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其他小动物,有宠物狗、鸽子、小松鼠、乌龟、啄木鸟、蝴蝶、天鹅、喜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家的认识的小动物真多,通过观察小动物,知识面增广了。
行动五:设置展览厅(11月4日)
在观察、调查、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我们撰写了观察日记,拍摄了照片,还做了小卡片,为了让大家了解我们的成果,我们还办了一个展示窗口,把我们的作品张贴出来,供其他同学学习、欣赏。
行动六:交流大舞台(11月5日)
开展《观察小动物》研究性学习,我们和老师都付出了很多心血,也有很多收获。为了让大家一起分享这些收获,我们还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第二次交流活动。在这次交流活动中,我们一方面是谈了自己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参加了哪些活动,有哪些收获。第二方面是谈了我们的小伙伴的表现及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在这次交流活动中,大家一致认为自己在这次学习中都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查找、搜集、整理资料,学会了与同学合作,也感受到了研究性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关注的不仅是自己,还有身边的小伙伴。他们善于发现小伙伴们身上的优点,学习他们的长处。如有同学赞赏易露文同学说:“易露文同学说等观察完小青蛙后,她就要把它们放了,她是多么懂得保护环境啊!”还有同学谭新禧同学观察小猫小狗最认真,把它们吃的东西都记录下来了,还每天帮它们洗澡;童卓尔的观察日记写得具体、生动;曾德佳同学观察的小动物最多……
行动七:我为喜爱的小动物做名片(11月6日)
为了让我们更好得认识小动物,记住它们的特点,老师还教我们为喜爱的小动物做“名片”。在“名片”上写清楚小动物名字、外形、生活习性等,这样,小动物们在我们头脑中又加深了印象,那些精美的名片,也更倾注了我们对小动物们的一片爱心。
行动八:创编动物童话故事(11月11日)
通过创编童话故事,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小动物,同时激发我们展开想象,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
五、收获与反思
《观察小动物》这个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虽然比较浅显,但是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同学来说,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才我们迈出的成功的第一步,这为我们今后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比较粗浅地认识了身边的小动物,如:蜗牛、蚂蚁、麻雀、青蛙、小鲫鱼……知道了它们的名称、生活习性、作用等,同时也了解我们人类与这些小动物的联系。特别是一些以前从来没见过的小动物,在这次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好朋友。总之,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增长了知识。
其次,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初步学会了观察、访问以及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培养我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让我们学会在研究活动中融入集体,养成了合作品质。
第三,通过《观察小动物》这一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过在集体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帮助,培养了我们的团体意识,让我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通过对小动物的认识和研究,激发我们对小动物的情感;在成果汇报、展示过程中,我们体验实践出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培养了我们的自信心。
六、研究组织
总负责人:曾德佳
第一小组:
小组长:贝
第二小组:
小组长:童卓尔
第三小组:
小组长:刘
第四小组:
小组长:罗亦璇
指导老师:谢光友
【个人反思】
和三年级的曾德佳、贝静、童卓尔等孩子一路走来,观察身边的小动物,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也,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充满的好奇,他们对任何事物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储备有限这一特点的制约,他们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又只能是浅显的。
基于这些原因,《观察小动物》这一活动,首先选题的范围就比较广。它适合三年级的孩子参加,而且让他们不感觉到有难度,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其次,研究不求深。我们不要求孩子们有很多独特的、深层的发现,但是特别注重依托《观察小动物》这一活动,培养他们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如制定研究计划、记录观察发现、上网查阅资料、撰写观察日记和研究报告等。
事实上,曾德佳他们这些孩子们,通过近两个月的参与,已经完全达到了我们预设的目标。他们认识了身边的许多小动物,如:蜗牛、蚂蚁、麻雀、青蛙、小鲫鱼……知道了它们的名称、生活习性、作用等,可以说大大地增长了知识。
最重要的是,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孩子们初步学会了观察、访问以及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培养他们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让他们学会在研究活动中融入集体,养成了合作品质。同时,通过《观察小动物》这一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孩子们获得了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过在集体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帮助,培养了他们的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通过对小动物的认识和研究,激发他们对小动物的情感;在成果汇报、展示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实践出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我想,这也许是他们一生都将受益的。(作者:谢光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