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合金中铜的测定(间接碘量法)
(2010-06-27 11:36:58)
标签:
教育 |
实验十五 铜合金中铜的测定(间接碘量法)
1
2 了解淀粉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3 了解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的原理
4
二
1
2 含量的测定
在弱酸性溶液中,Cu2+与过量 KI作用,生成CuI沉淀,同时析出定量的 I2:
2Cu2+ + 4I- = 2CuI¯ +
I2
可加入NH4F,使Fe3+生成稳定的FeF63-,降低了Fe3+/Fe2+电对的电势,使Fe3+不能将I-氧化为I2。
三
KI:固体,AR。 0.5% 淀粉溶液 30%
H2O2
四 分析步骤
步骤 |
思考题 |
溶样 |
1溶解铜试样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2若过氧化氢未赶尽,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
调节pH、掩蔽Fe3+ |
3为什么要滴加 1:1 氨水至溶液微呈浑浊,再滴加 1:1 醋酸至溶液澄清并多加1mL? 4若酸度过低或过高,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5如何调节溶液为微酸性? 6为什么要加氟化铵?还有哪些杂质会干扰铜的测定? |
滴定 |
7为什么要加过量的碘化钾,它有哪些作用? 8为什么加了碘化钾后,需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液滴定 9为什么要近终点时才加入淀粉溶液?何时加淀粉最适宜? 10何时加硫氰酸钾? 11 为什么要加硫氰酸钾? 12 为什么不能早加硫氰酸钾? 13加了硫氰酸钾之后,为什么要在激烈旋摇下继续滴定? 14 终点前后,溶液的颜色如何变化? 15 如何正确判断终点? |
1,
<1> 加热与冷却的过程中决不能加塞子(为什么?)
2若过氧化氢未赶尽,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若留有H2O2,加入KI后,会有以下反应 :H2O2 +
2I- + 2H+ =
3为什么要滴加 1:1 氨水至溶液微呈浑浊,再滴加 1:1 醋酸至溶液澄清并多加1mL?
在弱酸性溶液中,Cu2+与过量的KI反应生成CuI沉淀,同时,定量的析出碘。因此通过上述操作(滴加 1:1 氨水至溶液微呈浑浊,再滴加 1:1 醋酸至溶液澄清并多加1mL) 组成HAc—NH4Ac缓冲溶液,控制溶液的pH=3.5~4.0,使反应能定量进行
4若酸度过低或过高,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若酸度小了,Cu2+易水解,结果偏低;反应速度慢,终点拖长不易判断。若酸度高,因Cu2+有催化作用,I-易氧化为I2,使实验结果偏高
5如何调节溶液为微酸性?
调节方法 :滴加 1:1 氨水至溶液微呈浑浊,再滴加 1:1
醋酸至溶液澄清,并多加1mL。
6为什么要加氟化铵?还有哪些杂质会干扰铜的测定?
7为什么要加过量的碘化钾,它有哪些作用?
1>
因Cu2+与I-反应生成CuI与I2的反应是可逆的,过量的KI可使Cu2+的还原趋于完全。
8为什么加了碘化钾后,需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液滴定
9为什么要近终点时才加入淀粉溶液?何时加淀粉最适宜?
<1>
因淀粉吸附I3-,使I2不易放出,影响实验结果,见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实验步骤中思考题13。
10何时加硫氰酸钾?
11 为什么要加硫氰酸钾?
CuI沉淀易吸附I2,导致分析结果偏低,终点不敏锐。因此近终点时,加入KSCN,使CuI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它基本上不吸附I2,使终点变色敏锐
12 为什么不能早加硫氰酸钾?
由于 : 6Cu2+ + 7SCN- +4H2O = 6CuSCN↓ + SO42- + 8H+ + CN- 导致可逆反应 :2Cu2+ + 4I- = CuI↓ + I2
向左移动,从而使析出的I2减少,测定结果偏低。因此不能早加,只能近终点时加入
13加了硫氰酸钾之后,为什么要在激烈旋摇下继续滴定?
14 终点前后,溶液的颜色如何变化?
当淀粉吸附I2的蓝色消失,终点即到达。由于体系中有CuI沉淀,它是白色,从理论上讲,终点应是蓝色褪去呈白色浑浊液。但有时浑浊液常呈现肉色或藕色,因此终点到达的标志是蓝色褪去,而不是白色浑浊出现
15 如何正确判断终点?
当蓝色渐褪变淡时,悬1滴于尖嘴管管口,用锥形瓶壁靠下,纯水洗下,旋摇锥形瓶使溶液混匀,重复操作直至蓝色消失。由于初练习者看到带浅肉色或藕色的浑浊不能判断蓝色是否褪尽,可读好读数后,再滴加1滴或半滴,浑浊液颜色不变,可判断终点已到,取前面的读数。
五 数据处理
序号 |
1 |
2 |
M(Cu)/g |
|
|
V 初(Na2S2O3)/ml |
|
|
V 末(Na2S2O3)/ml |
|
|
V(Na2S2O3)/ml |
|
|
W%( Cu) |
|
|
平均W%( Cu) |
|
|
六 可能出现的问题
1
原因
解决办法
解决办法
3
原因 <1>
硫氰酸钾加迟了,造成加入硫氰酸钾后,虽剧烈旋摇,蓝色仍不出现。
<2> 判断终点有误或不会判断终点。
解决办法
(1)试样加淀粉后,逐滴加Na2S2O3标准液,当蓝色刚褪或为浅蓝色时加KSCN,以免过了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