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IO多路复用(select)
(2011-05-05 11:46:55)
标签:
it |
分类: I/0 |
我会以一个回应反射式服务器(与《Windows网络编程》第八章一样)来介绍。
我们假设客户端的代码如下(为代码直观,省去所有错误检查,以下同):
#include <WINSOCK2.H>
#include <stdio.h>
#define SERVER_ADDRESS "137.117.2.148"
#define
PORT
#define
MSGSIZE
#pragma comment(lib, "ws2_32.lib")
int main()
{
}
客户端所做的事情相当简单,创建套接字,连接服务器,然后不停的发送和接收数据。
比较容易想到的一种服务器模型就是采用一个主线程,负责监听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当接收到某个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后,创建一个专门用于和该客户端通信的套接字和一个辅助线程。以后该客户端和服务器的交互都在这个辅助线程内完成。这种方法比较直观,程序非常简单而且可移植性好,但是不能利用平台相关的特性。例如,如果连接数增多的时候(成千上万的连接),那么线程数成倍增长,操作系统忙于频繁的线程间切换,而且大部分线程在其生命周期内都是处于非活动状态的,这大大浪费了系统的资源。所以,如果你已经知道你的代码只会运行在Windows平台上,建议采用Winsock I/O模型。
Select(选择)模型是Winsock中最常见的I/O模型。之所以称其为“Select模型”,是由于它的“中心思想”便是利用select函数,实现对I/O的管理。最初设计该模型时,主要面向的是某些使用UNIX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它们采用的是Berkeley套接字方案。Select模型已集成到Winsock
1.1中,它使那些想避免在套接字调用过程中被无辜“锁定”的应用程序,采取一种有序的方式,同时进行对多个套接字的管理。由于Winsock
1.1向后兼容于Berkeley套接字实施方案,所以假如有一个Berkeley套接字应用使用了select函数,那么从理论角度讲,毋需对其进行任何修改,便可正常运行。(节选自《Windows网络编程》第八章)
下面的这段程序就是利用选择模型实现的Echo服务器的代码(已经不能再精简了):
#include <winsock.h>
#include <stdio.h>
#define
PORT
#define
MSGSIZE
#pragma comment(lib, "ws2_32.lib")
int
SOCKET g_CliSocketArr[FD_SETSIZE];
DWORD WINAPI WorkerThread(LPVOID lpParameter);
int main()
{
local.sin_family = AF_INET;
local.sin_port = htons(PORT);
}
DWORD WINAPI WorkerThread(LPVOID lpParam)
{
}
服务器的几个主要动作如下:
1.创建监听套接字,绑定,监听;
2.创建工作者线程;
3.创建一个套接字数组,用来存放当前所有活动的客户端套接字,每accept一个连接就更新一次数组;
4.接受客户端的连接。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我没有重新定义FD_SETSIZE宏,所以服务器最多支持的并发连接数为64。而且,这里决不能无条件的accept,服务器应该根据当前的连接数来决定是否接受来自某个客户端的连接。一种比较好的实现方案就是采用WSAAccept函数,而且让WSAAccept回调自己实现的Condition
Function。如下所示:
int CALLBACK ConditionFunc(LPWSABUF lpCallerId,LPWSABUF
lpCallerData, LPQOS lpSQOS,LPQOS lpGQOS,LPWSABUF lpCalleeId,
LPWSABUF lpCalleeData,GROUP FAR * g,DWORD dwCallbackData)
{
if (当前连接数 < FD_SETSIZE)
else
}
工作者线程里面是一个死循环,一次循环完成的动作是:
1.将当前所有的客户端套接字加入到读集fdread中;
2.调用select函数;
3.查看某个套接字是否仍然处于读集中,如果是,则接收数据。如果接收的数据长度为0,或者发生WSAECONNRESET错误,则表示客户端套接字主动关闭,这时需要将服务器中对应的套接字所绑定的资源释放掉,然后调整我们的套接字数组(将数组中最后一个套接字挪到当前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