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和鹅》教学设计
(2022-12-28 15:30:13)分类: 教学科研 |
《牛和鹅》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牛和鹅》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述了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童趣十足,蕴含着一定的哲理。尤其是描写“我”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全都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以及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最后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标:
2、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3、引导学生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待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欺负别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二、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一)导读第一部分。
齐读第1、2自然段,思考、讨论:
1、大家说的这一句话你赞同吗?
2、你印象中的牛是怎样的?鹅是不是真的不怕人?
3.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文第1自然段。(课件出示句子及批注内容)
(1)请多名学生朗读,相机补充资料促使学生想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2)结合批注,引导学生想想此处是从哪个角度给文章作批注的。
(3)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
4.过渡:牛是怕人的,鹅是不怕人的,作者是怎么对待它们的呢?轻声自由读第3、4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描写作者及伙伴们对待牛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作者他们对待鹅的语句。重点用小圆圈圈出描写他们对待牛和鹅不同态度的词语。
(1)学生按要求学习,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二)导读第二部分。
1.过渡:结合课文中的批注,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及被救后的心情,尝试写出自己的感悟。
2.学生按要求自主读书作批注。
3.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1)“我”见到鹅时的心情。
学生读相关句子谈感受,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
A.指生读句子。
B.引导抓住关键词体会“我们”对鹅的恐惧。
出示对鹅的描写。
A.学生谈感受。
B.指导朗读,体会侧面烘托的作用。
(2)体会“我”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A.学生结合重点词句畅谈“我”被鹅咬住的恐惧。
B.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体会鹅的不可一世、不怕人和“我”的狼狈。
C.指导学生对比读。
D.情境表演,体会鹅的不可一世和“我”的狼狈。
(3)体会“我”被救时的心情。
学生结合重点词句谈感受。
引导学生感悟金奎叔的话。
A.出示金奎叔的话: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摔到池塘里去。
B.指生朗读,然后谈对这句话的感受。
1.导学:现在“我”对待鹅和牛分别是什么态度?这种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默读第三部分并思考。
3.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2)重点指导学生读好第13自然段中的两个感叹句和一个问句。
(3)抓住第14自然段中的“无缘无故”一词和问句相机引导学生感悟。
(4)出示金奎叔的话,学生齐读。
(四)对比总结。
1.出示描写作者前后对待鹅和牛的不同态度的句子,男女生分别读。
2.导学:还是鹅和牛,作者后来对它们的态度却截然相反,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 小结: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正确地认识事物,那么你们就是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发展语言。
1.读故事,想办法。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孩子,儿子是染布的,女儿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孩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又会为女儿发愁,因为不下雨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此以后,老太太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2、默读“阅读链接”中的《牛的写意》(节选),小组内说说你对牛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牛和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