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宜增加蕾波推点治疗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Marie-strumpell病,VonBechterew病)是一种以脊柱为主要病变的慢性病,是遗传、环境、感染、免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多基因遗传病。主要易感基因是HLA-B27。该病主要累及脊柱、骶髂关节,引起脊柱强直,活动困难。主要临床症状是腰背疼痛、晨僵、脊柱强直、脊柱畸形等,可有不同程度的眼、肺、心血管、肾等多个器官损害。
有研究报告,AS可能与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志贺菌、沙门菌和结肠耶尔森菌等某些肠道病原菌感染有关,这些病原体激发了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造成组织损伤而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环境寒冷、潮湿、冷水刺激等均可诱发;长期端坐、脊柱不活动、固定姿势影响关节的活动度,也是促发因素。
我国AS的患病率为0.25%-0.5%,首发多在20-30岁。
AS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多需终身间歇性治疗。常用方法有药物、物理治疗、按摩、针灸、手术等。笔者建议AS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宜增加蕾波推点治疗,越早增加效果越好。主要理由为:
1
蕾波法中的“推”是指推顺按摩,是辅用蕾波精油或医用耦合剂对肌肉、神经、骨膜等组织的推压。
哈佛学者揭示,按摩促进损伤肌肉修复的主要机理是清除肌肉组织中引起炎症的炎症因子和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等。蕾波推顺按摩,主要是向心性地推压,这样可以有效推出瘀血、推出多余的组织液和组织液中的非组织有形成分如聚集的中性粒细胞等、促进淋巴回流、引来新血。蕾波推顺按摩从机理上是更有效躯走炎性因子和中性粒细胞的方法。
我们血液中的白细胞是抗感染的主力军,近年研究证实,红细胞除供氧、血小板除调节凝血也参加抗感染的战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Nilam S. Mangalmurti团队证实,人体内一种富含CpG的DNA分子的出现与炎症发生相关,而红细胞表达的Toll样受体9(TLR9)能够识别并结合这种自细菌等病原体DNA的CpG,进而被巨噬细胞识别并一同清除,缓解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其他研究证实,血小板可抓住致病微生物把它们吞入体内,血小板可释放杀微生物蛋白及分子信号,血小板还可释放多种分子吸引更多的血小板及白细胞进入战场。也就是感染时红细胞、血小板的参加战斗加重微循环障碍,适时、适量的蕾波推顺按摩因保护了血管、血细胞,可阻抑微循环障碍的恶性循环。
“点”是点压神经接受信息的敏感点,也就是穴位。穴位常是外周感觉神经支干附近神经末梢密集处,这些部位微循环血管分布也较丰富。我面祖先通过大量实践确定的穴位,既是神经末梢密集处,又不在神经主干或大血管上,这样既有利于针刺等激发神经-微循环的调节,又不伤及较大的神经和血管。神经末梢密集的穴位多在神经支干附近的纤维结蹄组织中。人体骨关节及所有的器官、组织都有大量的纤维结蹄组织围绕。纤维结蹄组织也是组织液较多和组织液流动的地方。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秋富教授等,用脂多糖诱导小鼠的内毒素血症作为全身炎症的研究模型。他们证实,对小鼠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弱刺激,可有效降低小鼠的炎性因子和死亡率,其机理是驱动了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释放多巴胺抗炎物质。他们还证实,刺激手三里穴也可驱动了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而刺激天枢穴驱动的是交感神经系统,不能降低小鼠的炎性因子和死亡率。已知多巴胺可有效阻抑微循环障碍,交感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加重微循环障碍。也就是刺激穴位可通过神经系统多个环路、微循环以及多种因子对机体进行调节,其中包括阻抑微循环障碍。
蕾波推点可有效改善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的微循环,并具神经调解的作用,从机理上有助于阻抑AS进展。
2
3
4
5
5.1
5.2
5.3
5.4
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