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针灸点穴针刀是纠正脑瘫异常更好的方法

标签:
脑瘫针灸点穴针刀 |
分类: 小儿脑瘫 |
小儿脑瘫治疗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纠正异常,二是在纠正异常基础上按照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
我国针灸、点穴、针刀是纠正脑瘫异常更好的方法,一般优于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其他纠正异常方法。
除了大量临床实践已证明这些方法纠正异常效果更好外,主要机理是由于:
- 脑瘫的初始病理环节是脑损伤所致的神经支配障碍
脑瘫是孩子出生前后或在宫内脑受到有害因素侵袭,发生了脑损伤或脑发育缺陷所致。主要临床表现是反射、肌张力、姿势、运动四个方面异常。这四个方面异常的关系是,由于脑损伤造成了脑的支配异常,出现反射异常,反射异常造成肌张力异常如牵张反射亢进引发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挛,由此出现姿势异常、运动异常。
目前多数纠正脑瘫异常的方法是从骨关节-肌肉层面入手,如用牵拉关节的方法牵拉痉挛肌减轻痉挛,用传统按摩方法按揉肌肉等软组织。
针灸、点穴、针刀是从脑瘫病理环节更高层面-神经入手纠正异常。
- 各种方法刺激穴位、经络主要是通过神经-微循环起作用
穴位是我们祖先经过大量实践总结出的机体接受点压、针、电、热等刺激的敏感点,经络是一些学者把这些敏感点连成的线。
经过几十年多学科的研究,目前可以认为,神经、微循环以及相关的介质、细胞等是穴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穴位是一个以神经-微循环为主的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研究观察到,穴位34.2%位于大神经干上,90%穴位于神经干周围。经组织学观察大多数穴位的神经末梢丰富。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
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神经感受器有关。
西安医学院针麻原理研究室曾用形态和生理学的方法证明合谷穴针感感受器主要是肌梭。
足三里穴研究观察到,穴区神经、微循环分布均多于非穴区。深刺足三里穴达到“得气”时,胫前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增高、血管内径增宽,显示针刺得气会明显改善微循环;研究还证实浅刺、非穴位刺激、留针均对血流动力学无著影响。
组织学观察到穴位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网在皮下组织内异常丰富,淋巴管分支亦十分丰富。穴位周围的微血管分支、神经分支、淋巴管分支和交通明显多于非穴位处。
日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度,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
肥大细胞是调节微循环的重要细胞,多项研究证实,针刺可使穴区肥大细胞增多及促使其脱颗粒。同济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观察到神经切断可使电针引起的足三里穴肥大细胞聚集减少,提示外周神经在电针引起肥大细胞聚集中起重要作用。
外伤时某神经离断,针刺该神经支配区的穴位就没有“得气”时的酸、重、胀感觉,此时应用针刺也无明显效果。
神经解剖只有1-2百年历史,微循环的研究不足百年,而经络和穴位已越千年,就从体表能如此接近地对外周神经定位这点,我们中华祖先已走在世界前列。当然用现代神经解剖生理等研究结果,可以找到通过神经调节机体更好的部位,我们把这些部位也称之为“穴位”。
- 针灸、点穴、针刀是更好“触激”与脑瘫异常相关的神经阻抑异常的更好方法。
针灸、点穴、针刀各有特点,根据脑瘫孩子不同情况可有所侧重选择。就脑瘫治疗而言,向脑瘫孩子家长推荐这三个方面效果更好的具体方法:
l
l
是完全无创的自然疗法,新生儿期即可应用,家长也可以学会在家庭实施。
由于位于肌肉与肌腱移行部肌腱侧的神经装置腱器官是张力感受器,因此点压或推压此穴,阻抑肌张力增高、抗痉挛效果优于针刺等。我们以踝阵挛、巴氏征阳性为指标,观察到点压抗痉挛、阻抑反射异常明显优于电针刺激。
点压肌肉肌腹中部神经-肌肉接点部位的穴位不仅可增强肌力,也可促进正常运动,并可让触激神经与促进正常运动同步进行,如点穴激发翻、坐、爬、站、走等。
当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针刺、点穴不起作用时,应用蕾波推顺按摩尚可通过推出陈血、引来新血,改善肌肉、神经等微循环缓解病情。
l
针刀疗法是近年发展的中西医结合的微创疗法,朱汉章教授开创的闭合性松解术等及任月林教授开创的神经触激术等,让许多疾病的治疗有了新的提高。
任月林针刀不仅可更有力的触激相关神经,适用于较重脑瘫,还可有效解除诊治不及时的脑瘫出现的粘连、挛缩等,大大减轻了重症瘫痪的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