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分钟阅读蕾波康复精髓(9)——“点穴促动”

标签:
转载 |
一分钟阅读蕾波康复精髓(9)——“点穴促动”
“点穴促动”是蕾波康复在功能训练中实施的独特手法之一。
“点穴促动”所点穴位基本上位于骨骼肌肌腹中间部位,也称神经肌肉接点(神经兴奋电信号传至肌肉的指令交接点,引起肌肉兴奋收缩,产生随意运动)。
如点压小腿前外侧下巨虚穴(胫前肌肌腹中部),可刺激胫前肌兴奋收缩,引起足背屈钩脚动作,此动作可有效抵抗“尖足”。
如点压肩胛岗的肩井穴(岗上肌肌腹中部),可激发岗上肌收缩,引发臂控式翻身,及俯爬前臂向前的动作等。
点压臀外上四分之一中点的环跳穴(臀大肌肌腹中部),翻身训练时可激发腿控式翻身中向前送髋而带动重心前移,产生主动翻身动作;俯爬训练时配合其它穴位点压可激发屈膝、屈髋、足蹬地的动作。
点穴促进迈步:立位,双手扶持骨盆,拇指压于髀关穴(大腿前侧上部中点,屈大腿时凹陷处,股直肌肌腹中部),其余四指压于环跳穴,左右重心转换,交替前后施压刺激非持重侧,可激发大腿前后肌群交替收缩,促进迈步。如孩子可以迈步,扶髋行走即可。
这些动作是患儿在外周刺激下,自主产生的运动动作,属于主动运动范畴。持续反复给大脑输入正确的主动运动信号,调整运动功能状态,就能较快达到运动重建和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目的。
“点穴促动”穴位的选择应该定位在目标动作主要肌肉的肌腹中间部位。训练师可根据肌动学评定,在功能训练操作中寻找最佳“促动点”,不仅限于上述的例子。家庭康复中也可反复摸索确定“促动点”。
“点穴促动”手法是激发患儿主动运动的过程,功能训练效果明显优于被动式的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