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能够适应脑瘫定义及解读的早期评估诊断技术——蕾波法解读之一
关键词:脑瘫
笔者按:接触蕾波法近十年了,真正开始跟随任世光教授深入地学习其实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这期间的问题很多。突出的问题是蕾波法的核心技术有哪些?区别于其它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没有专业推广,也没有商业推广,得到几十万粉丝推崇的原因是什么?它的生命力如何保障?我想试着用解读之词来与大家共享。
脑瘫的定义2014年第六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给出对脑瘫定义新的叙述是,“脑性瘫痪是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持续性障碍综合征,它导致活动受限。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及行为障碍,伴有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简单归纳可以理解为四个关键点:1,发生于出生28天以前(包括胎儿期)的脑损伤;2,这种损伤是非进行性的,已经存在,不会持续加重扩展损伤;3,存在持续性的运动和姿势异常,不是发育落后;4,不仅运动有问题,其它感觉、认识、交流和行为都可能发生问题。
解读一,这种损伤既然已经形成并存在,就肯定有各种异常表现的存在,并能有各种信号提示我们认知这种损伤。理论上,从损伤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可以有损伤的表现可以认出。实践上,蕾波法能通过相应的观察和激发来充分揭示了这些异常表现的存在,进而提示家长和医生重视这些损伤的风险因素,及早进行有效的发育监控和干预。目前大多数评估都是基于“4 翻、6坐、8 爬、10 站、周走”等运动标识不能出现再给予诊断和干预,那样就会耽误最佳治疗期而形成终生残疾。这是蕾波法有别于其它各式诊断评估方法的关键。
解读二,这种损伤造成的运动和姿势的异常表现,不能用落后来解释。落后是指主动运动应该出现而没有按发育规律出现。异常是指非正常的运动和姿势持续性的存在,也就是说从我们见着婴儿开始,这种损害的表现始终存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尤其是家长能够体验到各种细微的变化和异常。这对早期的认出至关重要,在临床上,我们注意到,大多的临床确诊病例,都是家长早期发现并重视,得以及时的诊断干预治疗而愈后良好,不留残疾。蕾波法为此专门设计推广了家庭自测法,使得家长的观察更有方向性和专业性。既保证了对异常信号的有效监控,又帮助到病患家庭免于非异常信号的干扰而过度焦虑。
解读三,这种损伤同时造成婴儿视、听、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能力、皮肤感觉、前庭功能、情商等八个方面都有可能出现问题,针对这八个方面的早期观察并发现异常,就能实现早期诊断的目的。蕾波早期诊断的核心就是基于这得持续存在的异常,从视、听、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能力、皮肤感觉、前庭功能、情商等八个方面,设计制定了《蕾波婴幼儿脑发育8能区家庭自测表》,以及重点观察运动和姿势异常的《蕾波婴幼儿脑损伤家庭自测七项法》和《蕾波婴幼儿运动功能专业测评法15+1+GMS》等系列婴幼儿早期脑损伤测评方法。
由于婴幼儿脑损伤的主要的临床表现和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是运动和姿势的异常,所以蕾波法突出设计了专注于运动和姿势异常的观察和认出,同时针对运动和姿势异常研究发明了“推顺按摩法”加上按发育规律的功能训练,经过临床近20年的实践证明,蕾波法是目前国内婴幼儿脑损伤早期诊断(1月龄始)和早期干预(2月龄开始)最为有效的康复干预训练法(这些解读会后续提供)。2015年9月14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