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步意识是人类行走的基础,迈步意识训练是育婴及脑瘫孩子干预中容易忽略或误解的项目。
在婴儿发育过程中,有的婴儿还没到站、走的月龄,就抓扶着站了起来或主动迈步,不少家长马上阻止,认为站、走早了腿会弯。实际上在正确的营养,特别是充足的维生素A+D基础上,适宜的立位训练不但腿不会弯,反而能促进下肢发育、促进脑的迈步意识,行走的会更好。对此不但不应阻止,还应顺势促进。这种顺应和促进,不仅有利于运动发育,也有助于孩子良好情绪的培养和主动拼搏能力的增强。
有学者对生后1周的孩子开始研究,1组每天10分钟抱成立位,脚踩桌面练习踏步反射;2组每周测一次踏步反射;3组每天仰卧做拉腿踏步体操;4组无任何检查或干预。结果2、3组第8周踏步反射减退;1组踏步反射保持且踏步次数增加,比2、3组早走1个月,比4组早走2个月。研究还观察到,2-6个月婴儿踏步反射消失后,抱成立位驱干浸入浴盆,又会引出踏步反射;在踏步反射未消失前,脚上加重踏步反射可消失;统计还表明体重相对高的踏步反射消失早,显示踏步反射消失与体重增加有关。也就是健康状况比较好的孩子,从新生儿就可每天短时间扶呈直立,促踏步反射转换成正常迈步。因为主要是训练迈步意识,开始可稍向上悬吊扶持,让孩子轻踏台面前进,逐渐过渡到完全持重迈步。

脑瘫孩子的迈步意识训练就更为重要,脑瘫孩子站、走姿势异常就不让站、走是过去康复方法留下许多不能独走残疾的重要因素,重视迈步意识训练也是蕾波法不留不能独走的重症残疾有力措施之一。脑瘫孩子应该遵循运动发育规律,在有效纠正异常基础上,按照“纠-训-纠”的原则进行立位持重和迈步训练。
有些脑瘫孩子扶持迈步时,关节有响声,站、走时膝关节向后过伸或足向内翻、外翻、外旋等,多是因为没有按照发育规律及时进行足立位持重和行走训练的结果,这些孩子的异常往往是关节的韧带松驰、肌肉力量不够。有的孩子到1岁还无迈步意识更是严重的问题,必须加强干预。
对于没有迈步意识或迈步意识差的脑瘫孩子,在幼婴阶段就应在矫正异常的基础上进行迈步意识训练,如下肢肌张力高的,先用推顺按摩减轻痉挛、增加肌力,接着从身后扶持腋下立位、足踏台面,然后稍前倾、左右转换重心,促其迈3-5步,每日进行数次。
对1岁还无迈步意识的脑瘫孩子,在推顺按摩后,双手扶于臀部,拇指压在大腿前上部股四头肌上的脾关穴、余指压在臀部外上的环跳穴,左右重心转换过程中,交替刺激下肢抬起侧的前后穴位,激发迈步。此穴位刺激迈步每天也要多次进行。
一般无迈步意识的脑瘫孩子,上述方法多即刻即能激发出迈步,数日或1-2周就能有主动迈步,干预越早收效越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