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被动关节活动度的方法,检测肢体肌张力,是临床最常用的法。在孩子安静的情况下、正确操持的结果,对脑瘫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
基于小儿脑瘫痉挛型和伴有痉挛的混合型占多数,由于大脑支配下肢的皮层脊髓束最靠近容易因缺血等损伤的脑室旁,因此几均有下肢受累,特别是尖足的出现。

Amiel-Tison
推出、鲍秀兰教授引进我国并加以修改的下肢足背屈角检测方法,可有效地早期认出尖足倾向及尖足。
1.足背屈角检测方法
孩子仰卧、扶膝伸展位,轻而较快地压足底背屈至刚有抵抗时,再用同样力度和速度核查不再改变,足背与小腿前侧夹角为足背屈快(快轻、轻)角;然后力度增大至中等,缓慢继续压足底背屈到不能压下时,足背与小腿前侧夹角为足背屈慢(慢重、重)角。
①由于小腿后侧肌群主要是小腿三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及胫后肌,临床观察到,脑瘫时小腿后侧痉挛首先并主要发生在构成小腿三头肌的腓肠肌,而腓肠肌起自大腿股骨下端、跨越膝关节与比目鱼肌共同组成跟腱止于根骨。只有扶膝伸展位才能查到它的状况,如果较屈膝状检测,仅是比目鱼肌的状况。所以仰卧扶膝伸展位才能保障检测到整个小腿三头肌。

②快、慢检测的操持要点是基于牵张反射亢进是肌肉发生痉挛的基础,足背屈快角加大主要由于小腿后侧肌牵张反射亢进。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到牵拉时,诱发该肌收缩的反射,感受器为肌梭,效应器为梭外肌纤维。研究证实,肌梭对快速牵拉敏感,位于骨骼肌的肌纤维与肌腱交界处的腱器官对慢速牵拉敏感。临床观察到,脑瘫尖足时痉挛主要发生在小腿后侧肌肉,挛缩更侧重于跟腱等。快角主要检测肌肉是否痉挛,所以操作要点是快而轻;慢角主要检测肌腱等是否挛缩、肌肉是否有粘连等,所以操作要点是慢而较重。


2 足背屈角检测的意义
①是早期发现脑瘫下肢异常的重要方法
小儿脑瘫肢体肌张力异常,往往按照发育规律上肢先表现,小儿3-4个月下肢生理性不持重阶段,用扶持迈步的方法还观察不到尖足,此时足背屈角检测已可发现异常。较大婴儿扶持迈步出现尖足的,也均伴有足背屈角快角加大。因此足背屈角快角检测对早期认出尖足及核实尖足均很重要。
②是鉴别痉挛、挛缩、粘连的辅助手段
一般1岁以内脑瘫的尖足,多以小腿后侧肌痉挛为主。1岁以上没有有效干预的尖足,小腿后侧肌痉挛的同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挛缩、粘连及小腿前侧肌肉的萎缩等。未经正确治疗的较大脑瘫尖足,常以跟腱等挛缩、小腿后软组织粘连为主,此时小腿前侧肌多已瘫痪、萎缩,重者小腿后侧的痉挛肌由于微循环障碍、废用等也发生萎缩。
由于处理痉挛、粘连、挛缩、萎缩的方法不同,临床必需对每一个脑瘫尖足认出这几个异常存在几种及以何为主,在均给予有效干预的基础上,重点治疗主要异常。足背屈快、慢角的检查有助于这些异常的鉴别。
小儿正常足背屈快角为70-80度、慢角比快角小5-10度或与快角相差无几。通过10余年临床实践我们观察到,在快角增大前提下:快、慢角差≥20度,慢角能达70-80度,显示尖足主要为小腿后侧肌痉挛所致;快、慢角差10度左右或虽差能达20,但慢角仍比正常大10度或以上,已有挛缩、粘连成分;快、慢角差≤10度,挛缩、粘连比例较大;快、慢角相同,常为重度挛缩、粘连。
③是判断疗效的指标之一
足背屈快、慢角的检查结果,也是判断临床各种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对角度的判断,目测法优点是孩子还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就已完成,但不同经验的目测数值可相差较大,资料可比性差。在检查中用工具测量费时较多,较长的时间往往孩子已紧张、哭闹,结果非实际情况。实践中我们体会最好的方法就是,助手在适宜的角度把医生检测过程摄成视频,然后在电脑放像过程中截图,在荧光屏上用量角器测量。为了便于测量亦可将图片放大、旋转;有测角软件的,也可用软件测量。这种方法既可保留动态及截图资料,又有可信数值。无摄像机设备的,多数手机也有摄像功能。

3 几点说明
①由于多种原因,临床对足背屈快、慢角的定义、叫法不甚一致。但检测方法、结果基本相同。快角亦可称为快轻角、轻角;慢角亦可称为慢重角、重角。
②Amiel-Tison提及足背屈角仅在纠正月龄4个月后再查,是因为婴儿1-3个月足背屈角很小,较难查出异常。通过实践我们观察到,用我们的检测方法纠正月龄4个月前亦可查出足背屈快角≥90°的异常情况,但小于此值不代表以后仍正常,纠正月龄4个月后应再复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