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瘫”,又称“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孩子在胚胎时脑发育缺陷或在宫内期间、出生前后及生后一段时间内,脑受到了有害因素损伤出现的综合征,一般出生不久即可表现出姿势和运动的异常,检查时还可查出肌张力和反射异常。“脑瘫”可伴有癫痫、视听障碍、智力落后、情感异常等。
10-20年前,主张脑瘫1岁后再诊断、治疗的学者站上风。由于1岁后即便是继发性的肢体障碍还不明显,脑中的错误模式也已较固定,加上当时的治疗方法不及如今,因此各种治疗只能减轻残疾,那个年代称之为“脑瘫”还属贴切。
近10余年,多数学者认识到,“脑瘫”早期干预与较晚治疗效果截然不同,“脑瘫”不但应该早期诊断,也可以早期诊断。以综合各家方法长处、融入祖国医学精华为特点的蕾波法,已观察到出生5-6个月前应用该法进行强化功能训练及正确手法干预的“脑瘫”,多数可康复到基本正常,较重孩子也不留不能生活自理的重症残疾。
因为“脑瘫”孩子早期诊、治可以不瘫,“脑瘫”这个名称当今显得不甚恰当,临床又见到一些较小婴儿诊断脑瘫后,给家长带来了较大的精神负担,我们也曾想过是否可换个叫法。为此前一段对已具备“脑瘫”诊断标准的较小婴儿,虽然康复指导也按“脑瘫”进行,但诊断上用了别的名称。分析这些孩子,相当一部分家长不够重视,治疗效果不理想;有的家长说,要是当初就告诉我们是“脑瘫”我们就全力以赴了。再统计当时诊断了“脑瘫”的孩子,虽一段时间内给家长带来了刺激和压力,但经我们解释后,绝大多数家长能完全按我们制定的干预方案进行,效果都非常好。所以我们认识到,作为医生要如实的告诉家长,对家长刺激过大或未引起家长足够重视都是我们医务人员的责任,特别是解说的不够。另一个方面,我们的前辈应用这个名称已多年,用这个关键词来查阅,可以找到大量珍贵的资料,用这个词来进行国际交流,也可以知道其他学者的最新研究进展。因此前辈留给我们的这个名称不能变,只是我们医务人员和家长要正确认识它。
作为医生和家长,都要正视现实,要正确的与疾病抗争,不要怕“脑瘫”这个名称,要怕的是“脑瘫”认出晚了,要怕的是在治疗的最佳时间窗没有应用更好的干预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