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脑瘫倾向干预及脑瘫功能训练程序和方法

标签:
婴儿脑瘫倾向脑瘫 |
分类: 小儿脑瘫 |
脑瘫主要发生在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造成新生儿处于高危状态的主要因素有早产或出生低体重,宫内感染或妊娠期胎儿受到其他有害因素侵袭,出生前后缺氧,新生儿期黄疸较重,新生儿期发生颅内出血、重症感染、低血糖休克或其他危重疾病等。如有学者报告脑瘫中40%是早产或出生体重<2500g的低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g的脑瘫患病率是正常出生体重儿的40-100倍;出生体重<1500g仅占存活新生儿的0.68%,但占脑瘫儿的28%。
在对高危儿从出生开始的随访中,发现有发育落后及脑瘫倾向就开始正确干预的,5-6个月前开始多数可阻抑脑瘫发展,孩子康复到基本正常。鲍秀兰教授领导的全国协作组研究证实,对高危儿中的早产儿从出生就开始干预,1岁时脑瘫发生率仅为0.91%(5/551),而对照组是3.19%(16/502)(P<0.01);脑瘫程度干预组5例中轻度3例、重度2例,对照组16例中中度7例、重度9例。之所以能明显减少高危儿1岁时脑瘫发生率及减轻脑瘫程度,是因为对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早期、正确干预的结果。
对脑瘫倾向中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的干预,主要是通过功能训练和穴位按摩实现。对脑瘫倾向及脑瘫的功能训练和穴位按摩,是通过外周改变中枢的治疗方法。下面重点介绍促进运动、干预异常姿势和肌张力的方法:
1 尽早开始按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
1.1
1.1.1
视、听、触信息刺激
1.1.2前庭功能训练
1.1.3身体翻转及头部控制
1.1.4手握物
1.1.5 相关研究
感觉统合失调是多因素促成,婴儿发育早期各种感觉信息输入不够是主要因素之一。在科学育婴中,目前我国对视、听、触及本体觉的信息刺激已比较重视,前庭觉信息的输入还不够,因此在育婴中应加强前庭信息的输入。前庭系统由内耳的两个前庭感受器、脑干、小脑、前庭神经核组成,和大脑也密切相关。内耳的两个前庭感受器是重力感受器和运动感受器。当头的位置发生变化时,重力感受器中的小碳酸钙结晶体就离开原来的位置,运动感受器三对半规管中液体就流动,将信息传至小脑、大脑。如果在婴儿期头部各种位置变化的前庭信息输入充分,脑的统合功能就强,孩子就会有好的平衡及其他功能。前庭觉不仅与平衡有关,还参与机体多方面的功能的完善,如前庭功能不好的孩子,眼肌、颈肌运动亦有障碍,眼不能很好的注视和随物移动,手眼协调功能也差。还有报告,电生理检测显示以阅读、书写和拼写颠倒等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是小脑-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或病变。研究也显示,前庭-小脑功能也影响情绪及认知能力的完善,情绪不稳、注意力欠佳、学习障碍、语言能力不足、自闭等,前庭-小脑功能缺陷是因素之一。
已有不少研究证实,前庭信息的输入不仅能增强平衡功能,也可促进婴儿多方面发展。有人用抱婴儿坐转椅的方法观察到,每周4次转椅刺激4周后,该组比不坐及坐而不转两个对照反应、运动都发育好,在坐、爬、站、走方面尤其明显,有学者证实,接受额外前庭刺激的早产儿体重上升快、不易哭闹、睡眠好。充气大球协助的各种运动,可输入包括头下位等各种体位及运动的前庭信息,同时也输入触觉、本体觉、视觉、听觉等信息,是提高婴儿前庭功能、感觉统合能力和运动功能的理想方法。在婴幼儿期,其他感统项目都不能安全输入头下位的前庭信息,这使大球运动更加珍贵。
1.2
1.2.1 语言、玩具引导翻身 。
1.2.2 穴位刺激促进翻身 用语言、玩具引不出翻身的加穴位刺激促进翻身,扶成侧卧后如头后仰压推双风池穴,否则按压上侧肩井或环跳穴,促其翻成俯卧。
1.2.3 拉坐 拉双臂由仰卧至坐位,训练控头及独坐;扶持坐或独坐弓背较显时可按压双腰眼穴。
1.2.4 引导伸手抓物 用小玩具在孩子手、眼前引导其伸手抓。
1.2.5
抱位髋关节屈伸训练
作。
1.2.6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在先前动作基础上增加:
①侧卧上下滚侧卧球上,扶大腿及肩部上下滚,左右交替。侧卧球上的滚动,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水平头侧位滚动的信息,也促进躯干的侧弯功能。
②六个月加俯卧前后滚时用玩具、语言引导双手交替向前够物及手掌打开扶地、从地面拣物,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头下位的信息,也促进保护性降落伞反射形成和手功能的完善。
③六个月加扶坐颠弹并向前倾倒,引导坐位倾倒时双手向前的保护性支撑。
④六个月加扶持孩子双腋部呈直立位,在球面蹦蹦跳,训练下肢持重及膝、髋关节屈伸运动,为走、跳打下基础。
1.2.7良好习惯和情绪的培养。
1.2.8 相关研究
1.3
1.3.1 用语言、玩具引导俯爬。
1.3.2 穴位刺激促进俯爬 肘支撑位,一前臂稍向前手背向上,固定该手同时按压该侧肩井穴,引发上肢用力;同时或稍后屈对侧下肢,扶足拇趾蹬地同时按压该侧涌泉穴。左右交替,刺激俯爬。
1.3.3 交叉模式促进俯爬 交叉模式是孩子俯卧在模式床上进行的交叉被动运动,由4人操持,一人扶头,另二人各操持一侧上肢及扶持臀部或大腿,第4人操持双下肢,有节律的转动头颈,类似自由泳样活动上肢、压摩掌指,下肢为踏步体操动作,屈膝时足背屈、上肢手心向上于臀部,伸膝时反之。每日2-4次,每次50—150节,每50节用1-2分钟。
1.3.4 膝手爬 会俯爬后可用爬过妈妈大腿等方法向膝手爬过渡。
1.3.5 下肢持重训练 用扶持蹦蹦跳、扶站、靠站等锻练下肢持重。不能持重的用立板捆站协助站立;经过一段捆站训练后,用玩具引导弯腰取物,训练髋关节屈伸运动。
1.3.6 坐起训练 训练锻练髋、膝关节屈伸,下肢持重,坐立位转换。完成不好可
用坐起椅协助。
1.3.7 蹲起训练 蹲起姿势异常或完成不好,应予扶持,1人扶双臂协助做蹲下、起来动作,另两人坐于垫上用双足、双手扶持固定踝、膝关节在正确位置上运动。扶迈步足跟不着地加扶蹲足前后重心转换。
1.3.8 体位转换训练 引导/扶持由卧/坐位向半跪位-立位转换。
1.3.9 指捏小物 引导/扶持拇它/食指捏小物。
1.3.10 口腔运动
1.3.11 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增加:
①扶坐颠弹并左右倾倒,引导坐位倾倒时双手向侧面的保护性支撑。
②侧卧颠弹大球时,一手扶骨盆,一手扶肩,交替做肩、骨盆向相反方向的牵拉,左右侧卧交替,锻炼体轴回转。
③扶持孩子蹲于球面,颠弹大球同时做从足跟到足掌的重心转换,促进正确的迈步时足跟先着地的正确动作。
1.3.12 相关研究
爬行不仅是更协调的移动,是以后立位移动和其他协调动作的基础,也有助于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绪改善。美国哈佛地区调查,较晚会走的多没有经过爬。临床总结出,会爬后爬行量不宜过多,一方面由于此阶段也是开始立位训练的月龄,时间有限;另方面膝手爬过多可致手腕关节变形。一般每日爬行总量50-100米较为适宜。1岁后不会爬、走的孩子,主要应进行立位训练。
咀嚼等口腔运动是易被忽视的第三方面运动,咀嚼训练不仅有助于牙齿及齿槽骨发育、有助营养改善,也给正确发音打下基础。
引导/扶持由卧/坐位向立位转换过程中,过渡的半跪位/跪立是必要的,但作为训练项目跪立、跪走常弊多利少。跪立膝关节非正常持重、踝关节不持重,此体位还可促进尖足。跪立、跪走可在脑中形成错误模式,干扰正常立位移动模式建立或巩固。
脑瘫的孩子,是否也可按照正常发育规律进行立位持重及行走训练,不同学者意见不一。有的学者提出<3岁脑瘫患儿主要进行低、中难度训练,即头控、翻身、俯爬、坐、膝立、跪行、辅助站立等;还有学者强调不论年龄,不会爬、走的孩子,必需先要通过大量爬行训练,才能练习行走。通过实践我们体会,2岁内脑瘫只有按正常发育规律适时进行立位持重及行走训练,才能使大运动的康复效果更好,才能避免只能爬行或跪行,甚至不能立位移动的重症残疾发生。2岁以上的脑瘫儿,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生物力学原理进行大运动训练。适时按照正常发育规律进行立位持重及行走训练,是我们推出蕾波康复法的关键措施。2001年我们报告蕾波法治疗的92例脑瘫中21例6个月前开始并坚持强化训练后16例基本正常,1年后20例基本正常,2年后另一例亦能独走,但紧张时仍有尖足、剪刀步,继续训练逐不明显。近10 年来我们用蕾波法治疗1000多例脑瘫,结果仍然是6个月前开始强化训练的多数可康复到基本正常,1岁前开始强化训练的都能达到独立行走的结果,其中重症行走时姿势异常或独走距离较短仍须继续治疗。
已到应站、该走年龄,不能站、走或姿势异常的,关键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在扶持、固定、矫正下,适时通过立位持重助力运动,向正确立位主动运动过度;如何通过正确的按摩、牵拉等有效方法及时阻抑肌张力、姿势异常,减轻反射异常。站、走姿势异常除反射、肌张力异常等因素外,还常因关节废用性松弛等,只有矫正和立位持重训练同时进行,才能及早阻抑异常立姿,促进正常立位移动模式建立,阻抑中枢错误模式固定及外周二级损伤发生。临床观察到,7-8个月是立为训练开始的适宜年龄。在充足物质营养基础上,特别是适宜维生素 A+D、钙的补充,不仅没有因为较早立位持重下肢变形,反而原有的“O”形腿/“X”形腿等异常减轻。我们2000-2002年统计结果为,此月龄开始立位持重训练的中度痉挛型双下肢瘫比1997-1998年10-12个月开始立位持重训练的对照独走早1个月,且下肢发育良好;5例训练前X片显示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的,1.5-2岁时复查已发育正常。脑瘫儿合并髋关节异常的比例较高,有学者报告,3-12个月、13-24个月、25-36个月三组脑瘫儿合并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等异常的分别占40%、53%、46%。我们分析除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原因外,传统训练方法适时的立位训练不够是又一因素。
研究证实,骨、关节的发育除营养外,运动和持重缺一不可。宇航员营养全面,但在失重条件下大量丢钙、骨密度下降;卧床1周后,尿钙明显增加,骨矿物质含量平均每周减少0.9%;264名芬兰少年随访11年观察到,每周运动2次或以上、每次超过30分钟的较不足者股骨颈密度高7.6-10.5%。临床已证实脑瘫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密度减低,肌肉活动较少的痉挛型比肌肉活动相对较多的徐动型反映骨异常的生化改变更著。
过去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出现痉挛,肌力训练会加重痉挛。目前研究证明,正确模式或功能性的肌力训练不仅不会加重痉挛而且可以抑制痉挛、协调肌群间的配合,对提高运动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1.4
1.4.1 独站训练 扶站、靠站、保护下独站;牵手走、扶平行杆走、保护下独走。
1.4.2 立板矫正站立 不能独站、扶走或扶走姿势异常的,继续上述训练,并加立板矫正跨步站、立板矫正踢物等。进行上述训练时,有足内/外翻的用适宜楔形板矫正,有尖足的楔形板垫于前脚掌;有膝反张的捆站时膝后加垫;坐起椅训练起立时膝内弓的膝间加垫。立位训练必须在矫正异常姿势的基础上,立位训练与矫正同时进行不仅可增强肌力和骨关节稳定性,也有助于姿势异常的纠正。
立板矫正站立、立板矫正髋关节屈伸、立板矫正跨步站、立板矫正踢物、立板矫正牵拉腿,扶持矫正坐起,扶持矫正蹲起等是融肌力训练、降低肌张力的牵拉按摩、异常姿势矫正于一体,阻抑及纠正脑瘫尖足剪刀步等异常的有效方法。
1.4.3 已到1岁仍无迈步意识,可采用穴位刺激促进行走。
1.4.4 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增加:
①背靠球枕颈贴球站立,缓慢撤动球并用语言引导头前倾立直。
②面朝球站立/扶立,双手扶球,向前滚球引导手前伸扶球的保护性反射。
1.5 强化训练原则
对有脑瘫倾向及已诊断脑瘫的功能训练应按照强化训练原则进行,除早期开始、按运动发育规律进行外,对量的要求是每天除睡眠、进食外均在训练,食后及每个项目结束应有短暂休息,但每日觉醒时休息时间不大于训练时间。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最佳量是4-7个月每日训练3-5h、8个月至18个月每日6h、19个月以上每日7h(含短暂休息),每日训练主动运动或向主动运动过度的助力运动所占时间应大于被动运动时间。量根据健康状况可略增减,量过小不能达到理想目标,过大可影响情绪、易生病、影响进食睡眠,甚至出现过用(overuse)综合征,不仅全身疲劳,还可有局部肌肉、关节损伤。强化训练达到预期目标后,还应有维持成果的继续训练,训练内容及量视维持状况而定。
2 及时发现肌张力、姿势、反射异常,尽早用按摩、牵拉等纠正肌张力增高、姿势异常,减轻反射异常。
对已显示某组肌肉有痉挛倾向的,要对痉挛肌群轻缓按摩、对拮抗肌群用较大力度按压或用点穴等方法刺激。在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主要针对拮抗肌群的按摩或用肌兴奋仪刺激,缓解痉挛、纠正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建立效果更好,早期应用效果尤佳。我们分析有可能支配拮抗肌群脑的损伤比支配痉挛肌群脑的损伤相对为重,临床拮抗肌是主要/相对的瘫痪肌,痉挛为失衡释放,正如左侧面神经瘫痪时,右侧面肌失衡收缩,口角向右上歪更易引起人们关注。蒋天裕等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检测参与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运动的脑区,观察到踝关节运动能引起多个脑区的兴奋或抑制,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运动引起的大脑反应不同,背屈运动在中央前回第一躯体运动区反应强烈,跖屈运动脑区的兴奋部位较多。作者分析,基于此原因脑损伤发生后踝关节背屈更易受损,踝关节跖屈痉挛可能是“功能释放”,很多偏瘫患者出现踝关节背屈障碍和跟腱挛缩,可能与大脑对两种运动的控制不同有关。有学者研究观察到,刺激痉挛性脑卒中患者的腓深神经不仅可增强胫前肌肌力,也可抑制小腿后侧肌群的牵张反射。此现象亦可理解为通过刺激瘫痪肌、增强其肌力,从而减轻对应肌群的收缩释放。还有其他研究也支持我们在发现某组肌肉有痉挛时,采用“拮抗肌刺激法”是有理论基础的。对不同类型型脑瘫具体方法如下:
2.1
痉挛型脑瘫瘫
2.1.1
头后仰
2.1.2
紧张性头偏斜
2.1.3 手握拳发紧
2.1.4 屈肘
2.1.5 上臂内收发紧
2.1.6 上肢屈肌/伸肌张力增高
2.1.7
下肢剪刀样发紧/剪刀步
① 轻缓按揉血海、解剪穴(血海后1.5寸、上4.5寸),轻缓按揉大腿内收肌群。力度较大按揉环跳、风市穴,力度较大按揉臀部深层、大腿外侧肌群。
②分腿牵拉
2.1.8
尖足
① 轻缓按揉小腿后侧肌群,轻缓按揉委中、承山穴;轻缓捏拿三阴交-悬钟穴、昆仑-太溪穴。力度较大按揉足三里穴及小腿前侧肌群。点压足三里达到引发数次足背屈动作。
②足背屈牵拉 扶膝伸展位,足背屈70°保持1-3分钟。
③下肢屈伸牵拉
□捆站牵拉腿
□压腿操
2.1.9 足内翻
2.1.10
足外翻
2.1.11 屈膝
2.1.12 屈髋
上述针对拮抗肌的刺激是痉挛型脑瘫早期治疗的重点。痉挛持续一段时间,常常是数月左右,错误的模式在脑中较为固定,正确模式较难取而代之,加上痉挛持续一段时间后,痉挛肌群血运障碍,骨、关节、肌肉废用性改变,肌肉肌腱粘连、挛缩等,单纯刺激拮抗肌已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需要增加更多方法针对痉挛肌治疗,但此时对拮抗肌的刺激及训练仍是重要方面。
2.2 有徐动倾向及失调型脑瘫
2.2.1 肩背脱敏叩击
2.2.2 肩骨盆牵拉
2.2.3 交叉模式 4次/日
2.3 暂时肌张力低下型脑瘫 对肌张力低下的,排除其他疾病后,根据不同月龄选择扶持俯卧肘支撑控头、扶坐、扶蹲、扶站等体位进行抗重力持重训练及全身力度较大的按摩、叩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