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高危儿早期干预脑瘫 |
分类: 育儿知识 |
一. 高危儿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的作用
二. 高危儿早期干预的程序和方法
1 早期开始按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
1.1 三个月前
1.1.1 视、听、触信息刺激
1.1.2 前庭功能训练
1.1.3身体翻转及头部控制
1.1.4手握物
1.2 四至六月
1.2.1 用语言、玩具引导翻身 。
1.2.2用语言、玩具引不出翻身的加穴位刺激促进翻身。扶成侧卧后如头后仰压推双风池穴,否则按压上侧肩井或环跳穴。
1.2.3 拉双臂由仰卧至坐位,训练控头及独坐;扶持坐或独坐弓背较显时可按压双腰眼穴。
1.2.4 用小玩具在孩子手、眼前引导其伸手抓。
1.2.5 抱位髋关节屈伸训练
1.2.6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在先前动作基础上增加:
1.2.6.1侧卧上下滚侧卧球上,扶大腿及肩部上下滚,左右交替。侧卧球上的滚动,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水平头侧位滚动的信息,也促进躯干的侧弯功能。
1.2.6.2六个月加俯卧前后滚时用玩具、语言引导双手交替向前够物,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头下位的信息,也促进保护性降落伞反射形成。
1.2.6.3六个月加扶坐颠弹并向前倾倒,引导坐位倾倒时的双手向前的保护性支撑。
1.2.6.4六个月加扶持孩子双腋部呈直立位,在球面蹦蹦跳,训练下肢持重及膝、髋关节屈伸运动,为走、跳打下基础。
1.2.7良好习惯和情绪的培养。
1.3 七至九月
1.3.1 用语言、玩具引导俯爬。
1.3.2 穴位刺激促进俯爬
1.3.3推足/推拉/俯爬模式促进俯爬。
1.3.4 会俯爬后可用爬过妈妈大腿等方法向膝手爬过渡。
1.3.5用扶持蹦蹦跳、扶站、靠站等锻练下肢持重。不能持重的用立板捆站协助站立,经过一段捆站训练后,用玩具引导弯腰取物, 训练髋关节屈伸运动。
1.3.6 坐起训练锻练髋、膝关节屈伸,下肢持重,坐-立位转换。完成不好可用坐起椅协助 。
1.3.7 蹲起训练蹲起姿势异常或完成不好,应予扶持,1人扶双臂协助做蹲下、起来动作,另两人坐于垫上用双足、双手扶持固定踝、膝关节在正确位置上运动。扶迈步足跟不着地时,加平地/斜坡板扶蹲足前后重心转换。
1.3.8引导/扶持由卧/坐位向半跪位-立位转换。
1.3.9引导/扶持拇它/食指捏小物。
1.3.10 口腔运动
1.3.11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增加:
1.3.11.1扶坐颠弹并左右倾倒,引导坐位倾倒时的双手向侧/后的保护性支撑。
1.3.11.2侧卧颠弹大球时,一手扶骨盆,一手扶肩,交替做肩、骨盆向相反方向的牵拉,左右侧卧交替,锻炼体轴回转。
1.3.11.3扶持孩子蹲于球面,颠弹大球同时做从足跟到足掌的重心转换,促进正确的迈步时足跟先着地的正确动作。
1.4 十至十二月
1.4.1 扶站、靠站、保护下独站;牵手走、扶平行杆走、保护下独走。
1.4.2 不能独站、扶走或扶走姿势异常的,继续上述训练,并加捆站跨步站、捆站踢
物等。进行上述训练时,有足内/外翻的用适宜楔形板矫正,有尖足的楔形板垫于前脚掌;有膝反张的捆站时膝后加垫;坐起椅训练起立时膝内弓的膝间加垫。立位训练必须在矫正异常姿势的基础上,立位训练与矫正同时进行不仅可增强肌力和骨关节稳定性,也有助于姿势异常的纠正。
1.4.3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增加:
1.4.3.1背靠球枕颈贴球站立,缓慢撤动球并用语言引导头前倾立直。
1.4.3.2面朝球站立/扶立,双手扶球,向前滚球引导手前伸扶球的保护性反射。
1.5 一岁以后
1.5.1 除为达主要目标继续上述训练外,针对主要障碍增加有效措施。特别是孩子愿意接受,能达到目标,融游戏及训练为一体的项目。
1.5.2 对扶走迈步意识差的加行走模式,即孩子面朝前站于操持者足面,带动其迈步,逐过渡到踢动其足底迈步。
1.5.3 大运动中主要进行立位持重及行走训练。
1.5.4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正确的协助,姿势、动作异常的及时纠正,生活能力的培养等。
1.6 上述项目除已注明量的,一般以每项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者居多;本阶段目标中完成较差的占时多一些。已有明显临床异常或已诊断为脑瘫的要遵循强化训练的原则,对量的要求是每天除睡眠、进食外均在训练,食后及每个项目结束应有短暂休息,但每日觉醒时休息时间不大于训练时间。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最佳量是4-7个月每日训练3-5小时、8个月至1岁每日6小时(含两个项目间短暂休息),每日训练主动运动或向主动运动过度的助力运动所占时间应大于被动运动时间。量根据健康状况可略增减,量过小不能达到理想目标,过大可影响情绪、易生病、影响进食睡眠,甚至出现过用综合征,不仅全身疲劳,还可有局部肌肉、关节损伤,如膝手爬过多可造成腕关节变形。强化训练达到预期目标后,还应有维持成果的继续训练,训练内容及量视维持状况而定。
2 及时发现肌张力、姿势、反射异常,尽早用按摩、牵拉等纠正肌张力增高、姿势异常,减轻反射异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