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蒲城县-睿宗李旦墓

(2010-07-01 14:40:56)
标签:

旅游

桥陵简介

 

http://pucheng.678114.com/uploadfile/normal/200903/200903144050343.jpg

桥陵是睿宗李旦墓,建于蒲城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 
  丰山气势雄伟,诸峰自西向东北方向延伸,蜿蜒如巨龙盘峙,登顶南眺,平野辽阔,一望无垠。陵穴海拔高程为736.7米,高出周围平地250米左右,陵寝西侧为高程780 米、769.2米、736.7米、690.5米及637.1米的东山诸峰,北侧为高程806米的主峰及环列诸峰,山形凝重,山势巍峨,蔚为壮观。桥陵建成于大唐立国近百年的开元盛世,这时国力强盛,社会升平,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全盛时期,它反映在艺术造型上是力求展现富贵气象的宏大、壮丽,在陵墓建制上的高大宏伟,在精神内涵上的雍容、威武、博达、充实,因之,桥陵和乾陵一样,是唐代繁荣昌盛在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上的代表。桥陵以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并在四周建造陵墙,桥陵陵墙南墙长2871米,西墙长836米,东墙长2303米,北墙长2883米,周长约11公里,陵区面积达852.7万平方米,封内20平方公里。 
   陵墙四周各开一门,前为朱雀门(今坡头镇安王村),后为玄武门(今坡头镇东山狮子怀村),左为青龙门(今三合乡赵家山村),右为白虎门(今坡头镇东山党窑村)。各门两侧均有门阙和石刻,陵墙四隅各建有角阙。当时地面建筑规模宏伟,规格很高,除建有十几座阙楼、下宫及陵署外,并建有九开间雄伟高大的献殿,至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尚有房舍140多间。并设有陵台令,典事官员二十三人,陵户400余人。朱雀门外为神道,神道长625米,宽110米,呈南北走向。唐代贵族崇尚厚葬,盛行用石刻作墓饰,所谓“非令壮丽,亡以重威”,桥陵作为盛唐帝王陵墓,无论从规模的宏大,数量的多少,技艺的纯熟,造型的雄伟,程式的完善,都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同时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陵区,因之,它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陵石刻包括(由南向北): 
   华表。又名“望柱”,属仪卫性石刻,象征“王者纳谏”、“识衡路”。桥陵华表原为一对,现存西边完整者一座,通高8.64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为方形,上雕覆莲12瓣;柱身为八棱形,线雕缠枝卷叶纹及各种祥禽、瑞兽图案;柱顶为仰莲承桃;基座有神兽、花草线刻。东边的一座已倒塌残缺,现仅存柱顶、柱座。 
   獬豸。俗称“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能辨曲直的异兽,属陵前瑞兽。桥陵东西各有一尊獬豸,身高约3米,体形硕壮,怒目露齿,身有双翼,保存完好,如此雄伟壮丽的巨大石雕獬豸,在古代陵墓石刻中是罕见的。 
   鸵鸟。鸵鸟浮雕主要出现在盛唐以后的陵墓石刻中,桥陵有鸵鸟浮雕东西各一座,系刻雕于高、宽各约2米的石屏上的高肉浮雕。鸵鸟矫健的双腿,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贴翼,羽毛丰满,生动自然,刻法细腻,远非乾陵、建陵、景陵、崇陵等陵的鸵鸟石雕可比,实为石刻艺术中的一件珍品,现保存完好。 
   石马。石马(或称鞍马)在唐陵中象征仪仗,按规格应为5对。桥陵神道石马为5对,身高1.7米-2米,身长2.3米-2.6米,均立于石台之上,形态不一,栩栩如生,鞍鞯等装饰品也各具特色,现多数石马头部损坏。另外在玄武门外,按规制布列的3对石马已残破。 
   翁仲。俗称“石人”。唐制,乾陵以后,神道两侧列侍臣(石人)10对作为仪仗,以折射宗法秩序观念。桥陵石人,高大雄伟(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为诸唐陵之冠,且多数保存完好,石人均为直阁将军装束,头戴鹃冠,中饰飞鹰,褒衣博带,足蹬高头履,双手柱剑,面部表情,庄严肃穆,有的凝视远方,有的垂眉沉思,形态各异,不失为艺术珍品。 
   石狮。在陵前,石狮具有守护陵墓的威力,是封建法权不可触犯的象征,它主要是向人们夸式雄烈,仪卫亡灵,予人以震慑,是人化了的“兽”的形象。按程式,唐陵四门均有石狮一对,桥陵朱雀门外一对石狮,呈蹲踞状,雌雄分明,张目露齿,挺胸昂首,形态各异,镌刻细腻,肌肤丰满,造型雄伟,保存完好,体态硕大,高达2.8米,堪称石刻艺术的珍品;青龙门外石狮蹲座回首(称“回头望”),亦为唐陵石刻所罕见,其他各门石狮也均保存完整。 
   桥陵建成于唐开元年间,因之其石刻艺术的雄大气势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伟,更表现于其内在气度的充实大气。这种气度不是有意的装扮讠夸示,而是一种自然流露。许多优秀作品达到了极端博达深沉的精神内涵与极端简捷单纯的在外在形式的统一。无论从人物的雍容大度,雄狮的威猛狞厉,还是从壮硕的块体上沸涌起伏的动感,流动线形中的气韵节律,都充分显露出充实、富丽、博大、雄浑的盛唐景象。 
   桥陵东南方向,分布有大量的陪葬墓群,其中包括:肃明刘后、昭成窦后、贤妃王芳媚墓、申王(惠庄太子)李扌为墓(墓址在三合乡邢家村)、岐王李范墓(惠文太子、墓址在坡头乡梁家巷)、薛王(惠宣太子)李业墓(墓址在三合乡王尧学校东北)、代国公主李华墓(墓址在三合乡双庙村西南)、凉国公主李苑墓(墓址在三合乡井家村北)、息阝国公主墓(墓址在三合乡东贾村东)、金仙公主墓(墓址在今安王乡武家村东)、云麾将军李思训墓(墓址在三合乡后泉刘家村东北)、宁王(让皇帝)李宪惠陵,郑王李筠、嗣宁王李琳墓和蔡国公主墓等。经查新旧唐书,睿宗诸子女,除李隆基外,岐王李范曾参与平太平公主之乱,其余虽名位显赫,却恭谨一生,唐史赞曰:“睿宗有圣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赠太子,天与之报福,流无穷盛矣!”。

唐桥陵 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桥陵参观,蒲城有五座帝王陵墓,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唐睿宗的桥陵,现在我将桥陵的概况向大家做以简单的介绍。
     桥陵自从2002年8月21日国家文物局批准《桥陵保护利用规划》后,才进入序列性发展,也就是说,桥陵发展的比较迟,起步也比较晚,不像乾陵、昭陵都是起步比较早的。

    桥陵埋葬的是谁呢?埋的是唐朝第四代第五个皇帝,高宗李治第八个儿子,武则天的第四个亲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叫睿宗李旦。李旦在位8年,正式执政只有两年半的时间,所以历史对这个人做出了很公正的评价,虽无建树,但能洞察形势,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急流勇退,三让天下,一让母亲武则天,二让兄长李显,三让儿子李隆基,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后人送庙号“睿”。睿宗李旦这个人,虽然在位时间短,但他的陵园在唐代十八座帝王陵墓中却是最宏伟的。咱们陕西有个骄傲的俗语,说是“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陕西共有72座帝王陵墓,却埋葬了73位皇帝,每一个帝王陵墓就是一幅活生生历史画卷的真实再现,只有桥陵,才能够体现盛唐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其他唐代帝王陵墓均不具备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比如说朋友们可能去过的乾陵,它有三个唯一,唯一的中国女皇,唯一的二合一墓,唯一没有被盗的帝王陵墓,但是它缺乏一个唯一,就是没有建立在唯一的“开元盛世”。像唐玄宗李隆基,人称风流皇帝,马上皇帝,功过参半的皇帝,一曲长恨歌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个皇上呢,前半生很辉煌,任姚崇、宋璟为相,创造了“开元盛世”,但是后半生三尺冷清,沉迷肥媚,不理朝政,轻歌漫舞,大权被安禄山窃取,酿成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国家走向了衰败,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人的后半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开会、不办公、桌子上尘土积了很厚一层,吃了肉、喝了酒、跳了舞,最后再进包厢,彻底完蛋,国家腐败了,没钱了。有的同志说我胡说,那个时代那来的包厢,没有包厢说的很对,但是长恨歌中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玄宗李隆基将他儿媳妇纳为已妃以后,每天早睡晚起,不理朝政,是他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封建文明推向了顶峰,也是他将大唐盛世滑到了低谷,所以,他的陵墓不能够体现盛唐风采,而桥陵是唐玄宗李隆基为了表示对其父亲让位的这一片感激之情,花了国家财政的三分之一,为其父亲修建了这座帝王陵墓。为什么说桥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最雄伟的一座,我们说的通俗一点:睿宗李旦生一个能行儿子,有钱,把他埋的好,和现在一样,有钱的埋钱,没钱就剩下埋人了,盛世修陵、乱世修城,和平时代有钱了把先人埋好。战争时代先把城墙打高,今似古、古似今,一模一样,就像现在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一样,不惜重金,不辞劳苦,想法设法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清华、北大就好了,不指望能养活你,起码能把你埋好,就是火化能给你弄个红木的,不要装个桐木盒子。咱们文物不会说话,但是文物标本就是展示这个社会的窗口,文物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只有在那个时代,才能造出这么雄伟的陵园和精美的石刻,否则是不可能的。这个陵的建筑格式和乾陵是大同小异,依山为陵,凿石造墓,在山腹造出地下宫殿。下面跟我朝中间来,咱们现在看的这座山叫丰山,东西长3114米,南北宽1133米,海拔716米。我们先介绍这座陵墓的风水,大家看这座山,这叫凤凰展翅,皇上在哪里埋的?山头是平的,我们叫方上,是圆的,叫宝城宝顶,皇上在凤凰肚子里埋的,此山为倒人字,向南看为葫芦形状,神道为身,山为葫芦尾巴,东边高,西边底。传说当年踏这个灵穴的时候,是唐朝二位先生,一个叫袁天罡,一个叫李淳风,分道扬镳,从长安京都出发,第一个人找到灵穴后在地上埋个铜钱,第二人找到后用针往地上一扎,刚好扎在铜钱的眼上,叫一针定丰山,其实没有这么神奇,但说明英雄所见略同,这里的的确确是一块风水宝地。袁天罡、李淳风是唐朝著名的风水先生,阴阳先生,我们现在叫地质勘探家,陵园设有四个门,前朱雀门、后玄武门、左青龙门、右白虎门、绕山筑城,打一段城墙把山围起来,陵墙长13.35公里,而安市的城墙是13.74公里,只比西安市的城墙短了一截,人家的住的是活皇帝,这里住的是死皇帝,不能让死人比活人住的地方还大。内城台地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倾90亩零6分,近3000亩大,四个门每个门都有一对苍狮,北华门还有三对马,南华门除过地面石刻以外,还有144间房屋建筑,有九间献殿及亭台楼阁,尽显当年大唐盛世气势之雄伟。杜甫在赴奉先(唐时蒲城县)看望家人时,写下了《桥陵诗十三韵》,对桥陵当时的地势地貌做了真实的写照。为啥把蒲城县叫奉先县,当时陵园建成之后在这里设有陵台令,陵台令官居五品,蒲城县令为七品官,县令管不住陵台令,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来个机构改革,改蒲城为奉先县,隶属京兆府,归中央直接管理,这样县令才能管住陵台令。当年杜甫的老婆在杜家巷居住,他从长安来蒲城的路上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同时在《桥陵诗十三韵》中写道:“先帝昔宴驾,兹山朝百灵,崇岗拥象设,该野开天庭”。“石门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宫女晓知曙,祠官朝见星。”的佳句,对当时陵园繁荣的景象进行了真实的描写。历经了一千三百年的风雨变迁和人为的破坏,这些建筑物都荡然无存了,损坏于哪一个朝代也没有记载,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就是这些珍贵的地面石刻,号称“盛唐石刻露天博物馆”。1980年国家文物总局顾问单士元教授,原故宫博物院院长视察桥陵后,对桥陵的石刻给予了高度评价:“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看桥陵的石刻艺术,也算得甲天下了,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么精美的石刻,也算是荣兴了”,单老把桥陵的石刻与桂林的山水相比美。奥妙无穷。妙在什么地方?美在什么在方?尽我所知道的给各位领导和朋友做以介绍,请跟我来,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条路叫做神道,它长625米,宽110米,而乾陵只有45米。进入神道以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对华表,它通高8.64米,直径1.3米,华表有三种叫法,“华表”、“神道石柱”、“撑天柱”。它有三个精神文化内涵,一是帝王陵的标志,皇权的象征,天安门广场也有华表,凡是唐代帝王陵墓都有华表。二是能够接忠纳谏,《淮南子》记载,尧立诤谏之鼓,舜重诽谤之木,有啥意见往上张贴,用现在的话就是“两公开”意见箱。从佛教上讲,上是仰莲托球,下是复莲十二瓣底座,上为阴,下为阳,阳阴结合,男女结合,大唐帝国才能世世代代繁衍下去。华表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柱身雕有八八六十四幅线刻画。大家跟我来,大家看龙马图,是一千三百年的线刻画,不同的是马头上长着龙角,龙马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文化的一种传说,周文王演八卦的《河图洛书》就是龙马从河里驮出来的。我们向南看到的这两个土堆是乳台遗址,代表阴性,华表代表阳性,阴阳结合,代表大唐帝国世世代代繁衍下去,紧挨华表逃边有两个石碑,一个写着睿宗桥陵,一个写着桥陵,唐代帝王陵的历史知识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桥陵初唐时叫桥山,桥山几经更名,叫过凤凰山,金帜山,苏愚山,现在我们叫它丰山。1988年元月十三日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睿宗是什么意思?皇上驾崩后后人送的庙号睿智的意思,能够洞察形势,名叫李旦,武则天最小的儿子,他母亲很爱她,起个陕西名字,叫旦旦娃。
    紧挨着是一对獬豸,又名独角兽,唐十八陵中也只有桥陵有此灵兽。獬豸是古代传说中想象的一种秉性动物。传说这种动物有特异功能,能够通灵性而辨忠奸、识善恶,头是鹿,身是牛,脚是马蹄,身上贴有双翼,肚子底下有水的浪花相托,能腾云驾雾,能飘洋过海,陆地上跑地最快,陆海空占全了。在古代有一种官戴的帽子,就叫獬豸帽。今天,在《法制日报》上有一栏,叫《独角兽语》,要求党的干部执法如山,秉公而断。
    当有官司断不清的时候就把它拉来,它会用头上的角去抵不讲理的人,当然,也只是传说,真正要是有就了不得了,它把坏人全部吃掉,只留下好人,公检法就全都下岗了。这还有个谜团,大家往边站,向后转,看对面,眼睛眯着看效果更佳,远看它手托腮帮,头挽簪子,慈眉善眼,像个和善的老头,再转过来看这个,怒目圆睁,阔口利齿,有一种不可战胜的神威和霸气,将它置于陵前,起一个保护陵园的作用。实际这两个是一样的,就象今天看到的三维立体画,从不同的角度看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接着,是一对鸵鸟。鸵鸟来自今天的阿富汗,过去的吐火罗,是中外友好往来的一种实物见证,桥陵的鸵鸟与众不同。在《汉唐陵石刻艺术专题片》中对桥陵的鸵鸟做了专题报道。桥陵的鸵鸟采取了汉魏六朝的雕刻艺术手法,线雕和圆雕结合起来,粗中有细,细中有粗,脖子底下的毛是黄的,用手一摸是毛绒绒的感觉。大家可以感觉一下。它两个脚跨了一座山峰,是动大于静的一种夸张手法,回首贴翼,姿态生动活泼。咱们的石马很有特点,不光脖子短,而且耳朵特别大,这是福相,用咱现在话说就是头大脖子短,不是经理就是老板,同时也把大唐审美观体现的淋漓尽致,杨贵妃、武则天都非常胖,唐代的审美观是以胖为美,要求英雄无项、美女无肩,男的胖就没脖子,女的胖就圆润了,今天的审美观也是继承和发扬了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标准礼仪小组的要求是三感俱全,也就是“肉感、骨感、文化素质感”缺一不可,去年我们在西安进行的百名小姐迎宾仪式就是以此为标准的。桥陵的石马和昭陵六骏相比,截然不同,昭陵六骏是四蹄生风,英姿飒爽,为大唐帝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桥陵的马,膘肥体壮,滚呱流圆,披带华丽,造型优美,展现了盛唐的风采,马很肥、很胖、打仗不行,跑不动,光是供人看,属于仪仗队马。桥陵石马大部分没有嘴,传说是因为石马成精,偷吃米面,被当地老百姓把嘴打掉了。西边第三匹马,用手在脸上轻轻一拍,会发出一种洪亮的钟声,神奇的是无论从什么地方拍,声音都会从嘴里发出,传说这种钟声给人带来好运,所以这些马常被游客用手拍,大家可以体验一下。
    桥陵的石人又称翁仲,阮翁仲原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员大将,因为抗击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把他铸成铜像立于秦咸阳宫外,《史记•过秦论》中有这样记载:“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销锋,铸以为镝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后来逐渐演变为陵墓的守护神。桥陵的石翁仲最高的4.28米,最低的3.74米,与众不同之处是,全部是武将而没有文臣。其原因有二,第一充分反映了盛唐的用人制度,是出将入相的用人制度,这种制度在初唐已形成,在盛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第二是睿宗李旦一生恭贤好让,与世无争,他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为了使他父亲的亡灵得以安慰,全部用武将,而没有文臣但都穿着文人的服饰,文武兼备,认武为主,这道出了一个真理,一千三百多年前,人们就深刻的懂得了枪杆子里出政权。也是对其父恭谦好让,性格软弱的精神慰藉。这些精美的石刻,雕刻逼真形象,面带微笑,真实可亲,给人一种质的感觉,美的享受,代表社会时代的风采。石人帽子上的是鹰,说明了一千三百年前咱们的信仰是鹰,现在是什么?国家熊猫,这两个一此,截然不同,一个是弱内强食,侵略者的胜质。一个是憨厚笨重,自我难保,因为稀少,成了国家的保护动物,但是领导人总结的好,咱们现在需要的是和谐、和平、详和。下面是一对小石人,原来出土的时候有5对,但都是残缺的,4对放在了文管所,高2.28米,这说明什么问题,在一千三百年前我们大唐帝国,外国人绝不是说你想长多高就长多高,而是我们中国人想把你做多高你就是多高,这叫做强权公理,我们现在领导人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历史经验,同时,给我们提出了奋斗目标,再造辉煌,我想就是恢复大唐,跟咱现在一样,哪个国家强大了富有了,人们就向你看齐,向你学习,落后了人们就要欺负你,就是这么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再往下走,这些大石人原来是十对,现在东边少3个,西边少1个,现在咱们看到的是一对石狮通高2.86米,胸宽1.35米,它四肢健壮,胸肌饱满,富有生命力,给人一种生的感觉,活的表现,很像一个健美操运动员,各位游客可以用手摸一摸,可以明显地感到肌肉起伏。一雌一雄,大家看东边,那个是雄的这个是雌的,那个是公的,这个是母的,那个毛卷着,雌牙裂嘴,这个毛披着张口欲吼。桥陵的石狮有四大特点:第一大特点,选材精良,经专家鉴定,地球在几十亿万年前运动形成一种沉岩,叫做竹叶灰岩,特点是耐风化。第二大特点,雕刻艺术手法绝妙,肌肉起伏明显,骨络清晰,体现了唐代粗犷、奔放的时代气息。第三大特点,造型优美,尾巴卷至背部,容纳了大量的民俗文化;低级动物一般在表示高兴或愤怒的时候,都有明显的特征,比如说“狗笑尾、马笑唇”,狗在高兴的时候,就会摇头摆尾,它要是夹着尾巴,口此牙咧嘴,那你最好就离远点,是要咬你了。这样的雕刻手法很符合动物的生活习性。这样的石狮,陵园共有八个,东门一对回头望,西门的项舌狮,在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中,都是绝无仅有。尤其是东门的一对回头望,两只耳朵高高竖起,窃窃私语,谈情说爱,一千三百多年勾画着盛唐的和谐社会,由此说来,和谐社会不仅是今天的产物,它是祖国历史文化的延续,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生苦短,不管你官多大多富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和健康的身体才是最大的幸福,不要说与日月同辉、与山川河流同存,咱连这石狮子都比不上,这一千三百年了,我们连一百三十年活不了。所以说,相聚就是缘分,欢迎各位朋友常来蒲城看看,常在桥陵转转,常在一起相聚,加深感情,促使工作不断发展,才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今天的幸福不是拿GNP来说了,而是拿GNH来说的,心情的愉悦才是最大的幸福。第四,桥陵石狮的神态和其他各陵都不一样,比如说故宫博物馆门口的狮子,给人的感觉是惧人,也就是害怕人的意思。而桥陵石狮是目中无人,它们把大唐盛世的霸气和傲气体现地淋漓尽致,只有那个时代,才能雕刻出如此精美的石刻。
    桥陵因建于开元盛世,一切从优,有十七座陪葬墓,现存明显标志的十一座,三个太子,四个公主,两个皇后,一个名臣,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蒲城县个文物大县,城内有杨虎城纪念馆、井勿幕图书馆、清代考院、南寺唐塔、北寺宋塔、文庙等。城外有桥、景、光、泰、惠五个陵墓,号称蒲城八景之一,叫做“五陵闲云”,是一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最大的官是清朝宰相王鼎,有震惊中外的“双十二事变”发起人之一杨虎城,水利专家李仪址,抗日各将包森,智取华山的刘吉尧都是蒲城人,有仁人之士为蒲城作诗一首诗:“关中阳刚气,男儿本性真,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抬棺上金殿,开枪如华池,双塔竖蒲城,二杰垂青史。目前,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开发在际,我们发掘了惠陵、高力士墓,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要建桥陵博物馆、惠陵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它们将为振兴陕西经济,把蒲城建成为渭北的一颗明珠,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睿宗李旦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