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么样才能做到让孩子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与评论?

(2016-06-06 09:52:21)
分类: 可乐成长加油站

怎么样才能做到让孩子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与评论?   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论?这种在乎的原因和源头是什么?

      当我们困惑于一个问题,最重要的不是急着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看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考方法,就是我的专业——哲学。在婴儿呱呱坠地,在乎别人,对于他们的生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从鸿蒙未开,混吃闷睡,拉撒由人。到可以展现一朵在乎妈妈的笑容,展现他的咿咿呀呀的能力,这种发乎孩子本性的交流欲,在乎,帮助孩子开启了孩子的社会化之路。孩子从自己出发,从一个饥渴要奶,冷热要人,完全依赖妈妈的小小被动者,变为了,因为在乎妈妈,可以用音声、肢体语言和外界主动互动的独立个体。

这样,在乎作为一种能力,就缓缓然而铁定无疑地生长起来了。

渐渐的,这个小人儿,逐渐学会了察言观色,知道怎样能看到妈妈的笑脸,甚至知道在妈妈疲惫和精疲力尽时,使用无邪笑脸,全身龙飞凤舞,抖擞精神的样子,来逗妈妈开心。

渐渐的,孩子们学会了作息规律,因为在乎妈妈的指引;渐渐地,孩子们知道在餐桌上保持恰当的礼仪,保持用餐的桌位卫生和着装卫生,因为在乎妈妈的看法;渐渐的,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看电视,什么时候可以去公园,什么时候可以吃棒棒糖,什么时候必须去幼儿园,什么时候是可以将任何条件的周末。

如果不能顺利的学会在乎,在在乎引力下,有序成长。孩子也许会被诊断为自闭症。

第二个问题,这种在乎的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相信很多人能够跟着我思考了。孩子最在乎的从妈妈爸爸出发,从主要的家人出发,从核心人际关系出发,开始,随着他们认识能力的上升,活动范围的扩大,开始不断发展。

从最在乎,妈妈是怎么说的。有一天,孩子忽然回家来说:妈妈,老师说我今天的手工做的很好。啊,瞧一瞧,孩子在乎的点开始迁移,这种变化在幼儿园时代,就会发生。逐渐,在孩子心中,妈妈圣旨开始退位,老师圣旨权重增加。

在一件问题上,要是妈妈说:今天你穿红色衣服吧?往往会被:今天老师让每一个小朋友穿绿色的衣服给替换掉。因为,妈妈代表了生活和个人圈子,而老师代表的是孩子的学习和公共圈子,这个圈子对孩子的影响会日益增大,就像我们在家里要穿休闲,而在办公场所要尽量正规一样。

这样,在乎就发展了,对孩子有影响力的人事物,开始外扩,直到青春期,到成人,我们知道,孩子自己的注意力,会因缘分感召开始在乎他接触到的更广阔的人事物。可能是富二代同学,可能是吴亦凡,可能是吴秀波,可能是一个街头混混儿,可能是篮球巨星科比,也可能是微博上某个名人。比如,就像大家,遇到渡渡鸟。

这个也像,乔布斯,遇到对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中学时期的朋友斯蒂芬·沃兹尼亚克,简称沃克吧。他在乎沃克在技术领域的魔法式的玩法,两个人一起从做窃用通讯公司线路免费打长途电话的海盗盒子出发,一直到搞出了苹果1

当然,也有反面的例子,因为在乎的对象,选择错了,有数种可能的错误

一者,选择了庸众,选择了过着随波逐流,不加思索的接纳所有僵化的价值观和思考方法的一大批传统力量代表者。这些人,都不能用善恶来计数,只能用进化力强弱来区分。

这批人的软件系统,严重落后于当今这个技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还试图用前现代社会,封建社会或者小农经济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乃至别人的人生。比如:看人家那个孩子,考上了重点中学。这种单一的衡量模式,这种状元模式,使得全世界的重点中学的重点学生之外,尽受荼毒,仿佛世界是一直靠这批人支撑,只有这批人读完书后,才可以心安理得的工作、恋爱走上一跳大家觉得安全的流水线人生。

因为这些人信奉的唯一道路,就是分数可以排列分类的道路,所以,孩子如果在乎了这些人的眼光和评论,难免会从小折翼自信,变得早早定位自己:我是个资质平平的人,我没有能力做好任何事。因为我从来没得过100分。

二者,一批表面上看起来光鲜讲究,内心空虚的伪精英族群,自己过着炫耀式的人生,精神世界荒芜贫瘠,但是精神世界也像子宫,如果不能够在营养全面的时刻怀孕,就会因为营养过剩,更容易长肌瘤,乃至得其他的一些病变。这例子可能听的人觉得不科学,我觉得也不科学,但是,很多年前我因为这个原因就诊,确实有个妇产科医生跟我说:现在营养都这么好,鸡鸭鱼肉谁都不少吃,可是又只能生一个孩子,子宫这个零件设计能力,本来可以孕育多次,那么既然不能让我怀孕,我就只能怀其他的。

医生的话也不一定准确,也许她只是一个哗众取宠的比喻,但是我一直印象深刻。一直在想是啊,空置的子宫,要求怀孕的欲望,这种秘密力量在身体里,如果再大营大养,不运动,再有点情绪压力等等诱因,子宫要自作主张运动了,怎么办?现在要搜子宫肌瘤的原因,即使不靠谱的百度,也能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些靠谱的原因,我上面说的肯定不在其列。但是,我还是愿意拿这个例子来指出某一系列人的空置的精神世界,那么空置,或者已经长了异物的脑子怎么办呢?

空置就意味着要填充,如果没有更好的填充办法,那么就模拟石崇王恺呗,开启比较模式呗。现在已经不是西晋,社会财富聚集程度非常小,只能石崇王恺之流才有财力拿紫丝彩缎做路障,几十棵珊瑚树比较了。现在,社会相对富足,我们已经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中产阶级。而且,我们可以比较的领域,随着社会生产的花样百出,已经丰富无度。

简言之,庸众们和伪精英分子的取舍,生活方式,如果孩子们,包括我们成年人在乎了,我们就会尝到在乎不甘美的滋味,尝到在乎的苦味。

更何况,孩子在在乎范围扩大后,还有同龄人的引领,孩子会在乎哪些身边的同龄人?是受庸众教育影响长大,早早自我设限,随波逐流,甚至培养了一些不良心理和极度娱乐主义习惯的同龄人,还是伪精英分子们的同样炫耀成性,精神荒芜,以为拥有的一切杂七杂八的物件儿就是特殊,就是力量的那批孩子呢。

这个时候,在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怎么样才能做到让孩子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与评论?就具有意义了。

确切说:就是要厘清,哪类眼光与评论不想让孩子在乎。在孩子们已经学习了这么多年在乎之后,他们应该怎样,把自我从已经形成定势的在乎里,扶持出来,做到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相信。在乎值得在乎的事?

看过一句有点悲壮的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语出毕业于哈佛大学的80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她写了《最佳告白》获得2014亚马逊最佳图书第一名。

伍绮诗那么年轻,由于自身阅读思考和笔耕的习惯,有了这么清晰的领悟。

对他人期待的在乎,多沉重的枷锁,几乎束缚我们一生。我们选择的工作,真的是我们要的吗?还是父母期待的?我们选择的专业,真的是自己喜欢的吗?还是更流行,更适合就业?我们穿的衣服,真的适合内心的风格吗?还是因为被审美定势给期待了?

不反问了,不再扩大问题了。把问题的前生后世考虑清楚,是我的思维习惯,考虑清楚了,才有可能有所疆界,有用一定力量,建设针对这个问题的做法。

我不空谈指导,只谈我的做法。也许不完全,只是愿意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观察。

关于建设孩子的内在定力,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相信的能力,乃至八风吹不动。定力非凡的境地。那就不仅是孩子了,也是我们每一个大人的功课。

我喜欢给孩子随口编童话,有些讲过去就忘记了,这些卑微的、力量薄弱、心理紧张、没有精神强度、人云亦云的人群,偏又试图判断别人为乐,这些没有资质的评论员,常常被我赋予各种面目,忽然是云婆婆对小树的干扰,忽然是风大叔对鸟公主的阻挠,很多故事,随口讲着,从孩子们耳畔掠过,来不及记录,就消散进空气中了,大家看到我的文字,只是我表达中,成文了的一部分。这部分,我会尽量写,不断发出来,给大家共享。

你说了,啊,我不是这样的妈妈,我不能写啊,也不能随口编故事。那么,亲爱的,也不能说教,所谓我要随口编故事,就是不想只陈述道理,比如:妈妈,桐桐姐姐的发卡真的漂亮,我也想要。要是只回答:哎呀,人家的东西是人家的,你不是也有漂亮的发带吗?要爱惜自己的,不要只顾羡慕别人的。多干瘪枯燥没有人情味儿啊。反之,当晚,或者周末,等她们这个情绪过去,我也许就开着车,就成型了一个小故事,我搬了小兔子,小马,小羊来做演员,演出一场,小兔子羡慕小马有花环,小马羡慕小羊有小皮鞋,小羊羡慕小兔子有长耳帽子的故事。故事会把孩子的情感打开,继续发酵,直到,发展到,要珍惜自己的拥有,也要随喜别人的拥有,我们有的,就是最合适的。

这个是我的功能,是我从小就爱写东西,随口讲故事这个爱好的积累。但是,如果不能编也不能写怎么办呢?太简单了,读绘本啊,读书啊,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有一段时光,足足从一岁到10岁,也就是到自主阅读前,他们都非常喜欢我们帮助他们读书。读图画书,读故事,这个浩如烟海的故事王国里,人间的事情,情愫,哪里有新鲜事?都被总结过,表达过,以不同的角色,演绎过。给孩子读啊。在孩子自主阅读形成之前,我们每一个妈妈简直是孩子的首席媒体官。我们选择读物,我们播放给孩子,而这些故事,将系统的建立起孩子的内在,充盈他们的小脑袋瓜儿,小的情感库,小的见识和视野。这才是起跑线。

你有给你买玩具、珠宝、名牌的妈妈,领着你坐游轮环游世界的妈妈,可是我有给我读书的妈妈。这个,就是不在乎的一个源头。因为我自己有了更充盈的内在,更丰富,更瑰丽,一般的评价怎么能撼动我?我不一定去过超五星级酒店,不一定去过海岛度假,可是在书中,我穿越古今,去过了拜占庭的宫廷,埃及法老的客厅,大唐的宫殿,甚至成吉思汗的帐篷。我是这样的丰富有见识,谁的贫乏单调能够击中我?

谁说这世界上绝大多数在乎不是来自于见识不足呢?

还有,行为上,我更经常做的,是在大佬宁显现不在乎我的苗头时,不,妈妈,我就要穿裙子。还有前几天,注意我微博的可以看到,姐姐心心学校的疯狂发型日,被妹妹羡慕了,她坚决要求也疯狂发型,我也满足她,给她头上极尽疯狂,绑了很多玩具去了幼儿园。这个过程中,宁宁在乎了姐姐的疯狂头型的价值,却勇敢去面对了在自己的社会化平台——自己的班级,超级不从众,也就是超级不在乎别人的压力。这种合理的小判断,小反叛,小欲望,我非常尊重。

因为这个小例子,可以看出来,在乎不仅是不在乎的对立面,甚至还能够生出不在乎。因为在乎追随姐姐,就不在乎幼儿园的从众压力了。

这个事情提醒我们,帮助孩子塑造在乎的事情,尊重孩子们,哪怕是微小的自我赋权,给孩子的自信自尊留有空间。

还有,培养爱好。有的人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爱球类,爱音乐,爱美术,爱旅游,爱大自然,凡此种种。当然可以。我的建议是,时间有限,我们要广泛涉猎爱好,用阅读和亲自体验的方式,但是,我们要通过广泛的涉猎,找到自己最喜欢花时间的爱好,一门深入,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只有这样,一个最强烈的爱好就能和我们合二为一,成为专长。成为我自己区别于他人的一个标志。只有这样,才意味着我们找到了自己。一个孩子,一个大人,找到自己的那种喜悦,在乎会成为一个对他来说最古老的力量,他已经自由,他可以自由的在乎自己的在乎,而无需忧心忡忡的妈妈为他担心。

我的儿子,已经18岁了,在小时候,又学过钢琴,又学过二胡,学过竖笛,次第都放弃了。喜欢足球,篮球,喜欢登山奔跑,这些依然喜欢着。他自小喜欢画画,手不释卷的拿笔涂抹。渐渐的,他在画画上投注了最多的时间。现在,他已经如愿申请到了最喜欢的艺术学院。他画的画不错,然而当然看的出还不够火候,只是刚刚入门。可是,如果听到任何评价,他已经完全能从评价的性质,简单恭维的社交性评价,非常喜欢的鼓励型评价中,他保持自我评价,每当他突破一点,他会评价自己之前的作品。啊,现在我能画的更好。从技法方面。他很具体,也肯客观。他的在乎都是客观的。不再被纯主观左右。

就是要这样辅助我们的孩子长大。就是要走过芜杂的在乎之路。

怀特说我始终直觉,人与自己订有及其重要的契约,必须保持自我,又能容受万物,独立自强,凭借与此一星球的偶然遇合,随机应变又像猎犬一般执着,不离不弃。

萨冈说人人都应该可以为自己写墓志铭,那么就不用别人对你说三道四了。

好好的让孩子们变成阅读的孩子,好好的让孩子们的自我决策得以尊重,好好的让孩子们把真正喜爱的事情做到底。那么孩子们就会自己定义自己,成为自己,就可以远离说三道四阶层。

这是新时代的阶层之争,我们要和孩子一起跻身精神上层。做精神上的自立者。才是完整饱满的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能量祈祷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