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
(2023-02-03 19:22:5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人仅用寥寥数语,就成就了一篇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此诗意境极美。细品诗中文字,金秋时季,天色将明之时,蒹葭苍苍,白露成霜,瑟瑟秋风的吹皱茫茫的秋水使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远方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旁有位佳人在此处伫立。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不顾多阻难又漫长的路途,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但盈盈一水间隔,河道阻碍,“伊人”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的不可言状。正当追求者伤心欲绝时,伊人的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闪烁不定,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所谓相思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满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
该诗具有意境美,且营造了多重的意境。这几重意境相互交织,重叠,构成了绚烂无比的世界。
第一重,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的主观情愫,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如水乳交融般溶为一体。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痴醉的梦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难分难解。
第二重,诗人追求恋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仿佛还在,但寻觅是却之无踪影,这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仿佛还在,则诗人不会不断追求,也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缥缈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
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的匆忙连续相从,道出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情由境生,境带情韵。
第四重,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易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而诗人追求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霜、秋风、秋景的悲凉之境相交融,此时萧索的秋境正是此时诗人凄苦心绪的流露与外化。
第五重,“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又和烘托他(她)的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该诗具有朦胧美。诗人未平铺直叙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苍苍的蒹葭,茫茫的秋水来烘托寂寥,感伤的气氛,抒发自己失望惆怅的心情;未写自己的信念,却从“道阻且长”还要“溯游从之”看出了诗人苦苦追求的决心。采用朦胧凄迷的意境,烘托出诗人诗人追求恋人的绵绵情意,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这种美感是朦胧的、模糊的。诗中许多意象都具有朦胧美。首先,“秋水”这一在诗中出现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胧凄迷的。再者,“伊人”也是一个朦胧不清的意象,其高洁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在诗文中并没有描写,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其次,诗人这一意象也是朦胧的。诗人的感情、心态,在作品中只字未提。说诗人苦恋痴迷,是从追求伊人的“道”不仅“阻”而且还“长”、“跻”、“右”,而诗人依然“溯游从之”突显而来。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蓄》)大致如此吧。
此诗还具有音乐美。《蒹葭》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前后三章,只是更换了个别的字,却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采用了叠字,不仅使诗歌朗朗上口,韵律悠扬,更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这一细微的变化,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而白露从“为霜”、“未晞”、“未已”,只改几字,就点明时间的变换;伊人的位置由 “方”到“湄”再到“涘”,则点明伊人空间位置的变换现的淋漓尽致。正是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不仅恰当的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历程;道路的阻碍则从“长”到“跻”再到“右”,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不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诗人坚持不已的精神,且抒发了诗人失望惆怅,迫切焦急,意欲苦苦追求的凄苦感伤的心情,更是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该诗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给人以百转千回、“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汤问》)的感受,极具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