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的民间叙述(傅世存)
(2011-07-10 19:40:11)
标签:
邱正德安康殒落岁月长篇小说傅世存 |
分类: 我看作品 |
《岁月.长篇小说》杂志发表了《殒落》这篇小说。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小说,在安康来说尤其难能可贵。
亲切熟悉的安康方言,壮怀激烈的大型故事,业已远去的历史回顾,睿智练达的人生哲理。这部小说的众多元素,共同构成了一部清新,独特,在安康小说界不可多得的另一种小说成绩。
我之看《殒落》基本不是短短续续,而是一气读完。作家写的艰难,读者却是享受的惬意。我相信傅世存老师是多年积淀,辗转反侧地完成了这部作品。经过考证后知道,原来这个小说是有原型的,那我相信,在他的家乡,几乎在他的童年时代,就开始濡染这些故事,并且至于在那些他尚没有写作意识的时代,就开始对这个小说进行了幻想和临摹。
由此,我认为这是傅世存老师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它所折射出的艺术技巧,记录下的那时代光辉需要慢慢消化才领受的了。
最初,看这样一部小说,我们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非但对傅世存老师是这样,其实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渐渐的对任何作家,包括自己的作品也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了。我常和别人说,譬如我们现在看小说,其实就是挑毛病。好的胚子大同小异,问题是作品永远不可能以偏概全,所以它有自己的特质,独特的光焰以及并不算是缺点的局限。这就好像是一排艺术品,举个例子来说,陶瓷陈列在房间里,有青花,有粗陶,有三彩,有釉面或者非釉面,这就会有多种情况,完全不懂的外行看的就是好看和自己的喜欢,这无可厚非,评价事物是人们的权力。内行来说,可能更多的具备专业知识的准备,也要受到自己喜好的影响。但毕竟有些东西是非常硬的,比如陶瓷的年限,材质的上乘与否,工艺的复杂程度。假如,我们站在一个房间里,看到琳琅满目的陶瓷,每一件精选过的,都是那样的上乘,漂亮,迷人,我们为之陶醉。然而,让我们必须在这里面选几个,那就是挑毛病了。
以上这段话似乎有点累赘,但是这是我一直对于文学品和艺术品的观点,我太愿意交换给大家了。
长篇小说《殒落》描写的是民国时期一个发生在安康月河川道的关于土匪题材的故事。这个故事有观点,有高潮,有人物的生命起转,也有对于当时世道人情的生动描述。总得来说,故事非常清晰,人物非常鲜活,艺术手法尤其在安康来说,堪称新颖。
小说采用了一种总体来说流水线型的结构。但是,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作者却别具匠心,将一段最惊悚,最能反映人性的画面作为了小说的开头,将一段喻示着未来和希望却又一点不拖沓,不有意拔高的简约记事作为结尾。这其实也是很多小说惯用的手法,而在安康,这样的文学技巧的发现仍然不为很多作者所掌握。
俗话说,凤头、猪肚、豹尾这样的写文章的要素,其实在多数时候,对于即使是新锐的小说创作仍然适用。小说的开头一定要吸引人,它其实也是整个小说的榜眼。《殒落》就浓缩了这种看法,在小说一开头,设置了一个关于背叛的场景和画面,这是整个小说的核心。土匪(或者农民起义)的失败的要素就是背叛,如果他们一直凝聚,如果多的是义气和英烈,就不会那么容易失败的,可是,这种人性的缺陷是那样的难以克服。小说要说什么,是一个小说的灵魂。没有灵魂的小说,就是话本,就是叙事,是流水账和文字堆砌。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两个例子,一是2008年我看的电影《图雅的婚事》,在电影的一开头,就是新婚的图雅,两个男人在婚宴上打架,两个孩子在蒙古包外打架,这喻示着这种招夫养夫的生活,将是一摊恐怕永远难以解决的矛盾。还有曾经新锐的作家棉棉的小说《糖》,这个几乎没什么故事情节的小说,在文章的题记里出现了让人心醉的文字:“我创造着我的甜心,我眼看着他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他的脆弱是他永远的甜美,我就是要在这里,将我所有的垃圾都变成糖,这就是你们之所以爱我。”就是这段话,拔升和总结了整个小说,这是一个对于爱情的怀念,这是一个关于吸毒、混乱、堕落生活的一种忏悔,但仍是相信自己的才华,认为这些垃圾(不堪回首的生活)终将在这里变成美味的糖(艺术品),这就是大家之所以还可以原谅和甚至倾慕我的地方。我一直记得并会背诵这段话,她所表达的人生况味让人感动莫名。当然,这种小说的提炼并不完全在开头,它可以融合于作品的任何地方,但是,一定要有!
成功的叙事是传统小说的基础,《殒落》的叙事也可说是十分清晰,邱正德因为贫困、无子,被人污为贼而开始反抗,夜袭了恒口保安队,从此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土匪头,他报仇杀死了污自己为贼的村长,在孙眯眼那里劫富济贫,娶了新的妻子,逐渐地更加发展壮大,被行署专员谋计收编。结果,邱正德在兵营中被军痞欺骗、戏弄和陷害,他没有这样的政治手腕和从官经验,也局限于自己的农民意识,缺乏理想和坚定的抱负,他选择了保身的退避。
但是,最终他的妻子被逼选择了有如霸王别姬里的虞姬一样的自杀,而他在武装尽失的情况下,被结拜兄弟们为了钱而设计杀害。
清晰的故事体现了悲壮的历史,清楚的人情画面,造就了读者对于故事的有可能的期待,这是这个小说最基本的成功。故事性,在传统小说里至关重要,这虽然在安康写作者的心中都很知道,但要写好或者编造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至今对我们每个作家来说,都还是永远的挑战和难题。
而我在这里认为,《殒落》在故事上基本是无可挑剔的,这个小说克服了故事关。
而更让我欣喜的还有,《殒落》不仅在叙事上过了关,还有一定的艺术性,特别是其中一些关于官员和人性化的描述。如韦专员的聪明,精确,老谋深算,也有自己的趣味和个人喜好。韩县长的表功,地位,和他所从事工作的生动描述。驻军司令王光宗的自得,迂腐以及为胡志宇求情反而遭到了严力惩办的官场权力的制擎。还有郭氏的妩媚忠贞,邱正德身体的勇猛与精神的贫乏,苟树林的忠诚和目光难以企及的局限。
这种人物上的艺术性或者还隶属于小说的传统性,但是其中用到的一点魔幻现实主义还恰如其分不显生硬。如邱正德的祖坟被挖,以及他的夜梦。未经作者主观渲染,还给小说增加了神秘性,谓为可取。
当然我认为小说存在的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如开头不久写到苟树林身世的一段,非常冗长,几乎让这段叙事和小说主线脱离开来。其实作为文中二号人物的描述,这种背景似的交代,应该化在小说里,适当插入,而决不能这样在总体框架下由得它信马由缰。还有其他一些插入性的描述,也有多处不太顾及主线而顾自发挥。另外,在重大事件的过渡上,没有更有力的提示和形式上的眼线,这就让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还有一些抒情和景物描写亦然显得铺陈过分,有的地方显得不够冷静和精炼,以及缺乏更好的情景交融。
总之,《殒落》是一部让我念念不忘的小说。我其实并没有写作这样一个读后感或者评论的意念,但是,看过这后,这要说的话一直憋着,终于忍不住,在这个早晨喷薄而出。安康的小说需要更多的热烈,安康小说的艺术性却需要更多的提高和提炼。
我喜欢很多人的作品,也喜欢这部《殒落》,它亲切有思想的民间叙事,融合了一段一个地域文化的野史。安康需要更多壮怀激烈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