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1-02-16 12:14:19)
标签:
教学计划数学三年级研究教育 |
分类: 教案试卷 |
教 学 计 划 表
三 年级 班 数学 学科 教师 2008~2009 学年度第 二 学期 2009 年 2 月 10 日
学生情况分析 |
1、学习习惯和兴趣
|
教材分析 |
三年级(下册)仍然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继续教学整数的除法和乘法,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应用这些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继续教学分数,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首次教学小数,有一位小数的意义、读与写、大小比较、加减计算等知识;还教学时间单位年、月、日,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较大的质量单位吨。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初步教学轴对称图形;继续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较简单的几何体,用图形表达看到的形状;教学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平均数的含义,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用平均数描述和分析一组数据的基本状况。联系上面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了六次实践活动。“我们的试验田”是场景型的活动,在试验田场景里提出并解决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运动与身体变化”是专题研究型的活动,用统计的知识与方法,研究体育运动引起的脉搏和呼吸的变化情况。其它都是操作(制作)型的活动。 另外,还编排了十多篇“你知道吗”,大致有两类内容。一类是与数学知识有联系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如划分一年四季的温度标准、大自然和建筑里的对称现象、物体在月球上的重只是在地球上的 等。第二类是有关数学的历史故事,如我国明朝“铺地锦”的乘法计算、古代和近代测量长度和物重的工具、出土文物上的几何形状、古代表示小数的方法等。这些内容能拓开学生的视野,增多知识,激发对数学与学习数学的热情。编排了十多道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满足部分地区、学生的需要。 |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教学目的要求 |
5.认识单位千米和吨;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千米和吨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数学思考方面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解决问题方面
11.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育。 情感态度方面
|
教改措施 |
根据前 任老师的详细介绍,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再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制定以下措施:
|
教 学 进 度 表
总周次:20
周次 |
日期 |
单元名称 |
教学目的要求 |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
教具准备 |
执行情况 |
1——3 |
2.9—2.26 |
第一单元
除
|
1.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或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能被整除),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掌握验算的方法,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
理解和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
商中间有0、商末尾有0的除法. |
电脑、图片 |
|
4 |
3.2—3.6 |
第二单元 |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的意识。 |
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
计算经过时间,理解平年闰年
|
电脑、年历 |
|
5 |
3.9—3.12 |
第三单元 平移和旋转 |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用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设计图案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美。 |
认识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正确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了几格 |
在平面图上画平移几格后的图形 |
挂图、方格纸、几何图形图片、花边 |
|
6——7 |
3.16—3.27 |
第四单元 乘法 |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并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 |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
例题图片、口算卡片 |
|
8 |
3.30—4.3 |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
1.使学生通过辩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使学生在实际的拼搭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
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探索不同的拼搭方法 |
正方体、实物投影等等 |
|
9 |
4.6—41.10 |
第六单元 千米和吨 |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及简单的单位换算。 |
感知1千米和1吨。 |
例题图片、米尺 |
|
11 |
4.20—4.24 |
第七单元 轴对称图形 |
1.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
掌握判别对称图形的方法。 |
电脑、实物投影仪、彩纸、剪刀、钉子板、图片。 |
|
12——13 |
4.27—5.8 |
第八单元 认识分数 |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份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
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 |
课件、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彩笔、剪刀。 |
|
14——15 |
5.11—5.22 |
第九单元 长、正方形的面积
|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已有的对面积、面积单位以及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合理选择不同策略,比较、计算或估计一些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 3.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
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
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小棒。 |
|
16 |
5.25—5.29 |
第十单元 统计
|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的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
彩笔、课件、统计表。 |
|
17——18 |
6.2—6.9 |
第十一单元 认识小数
|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
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
课件。 |
|
19——21 |
6.12—1.28 |
期末复习与考试 |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年、月、日,千米和吨,简单的分数、小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巩固本学期所学习的数与量的基础知识。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轴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等基础知识,并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统计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并解决简单问题。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
帮助学生增进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明晰各部分内容的发展线索以及相互联系,促进各项数学技能的形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
教学挂图 |
在教育中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抓好补差,努力提高及格率,同时抓好优等生的提高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