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建阳、邵武、光泽四县市的
(2010-07-09 11:49:42)
标签:
赤峰自驾游自然保护区杂谈 |
。保护区建立于1979年4月;1979年7月,国务院批准武夷山保护区为国家重点保护区;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我国保护区中仅有的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山地森林生。
保护区总面积56527公顷,其中:核心区29272公顷,缓冲区12395公顷,实验区14860公顷。保护区是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物种达2000多种,其中有高等植物18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福建柏等10多种。植物区系成分多样,古老、孑遗物种多,珍稀特有种多。植物中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的有28种,列入世界贸易公约保护附录Ⅱ的有101种,还有一批福建省重点保护植物和武夷山特有种。保护区是野生动物的乐园,素有“昆虫世界”、“鸟的天堂”、“蛇的王国”、“研究亚洲爬行和两栖动物的钥匙”的称誉,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7种,有华南虎、云豹、金斑喙凤蝶等。世界昆虫共34目,中国昆虫有33目,武夷山已定名的昆虫即有31目近5000种。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昆虫模式标本产地之一。一百多年来,发现于武夷山保护区的动植物的新种包括新亚种达1000多种。区内有2.9万公顷原生性森林植被,是我国东南大陆保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分布有11个天然植被类型,包括了我国中亚热带地区所有的植被类型,具有中亚热带地区植被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在我国乃至全球同纬度带内都是仅有的。
保护区网站:http://www.wbr.cn/
02、福建省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上杭、龙岩、连城三县交界处,总面积17000多公顷。保护区于1985年4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发[1988]30号)。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物。
梅花山属武夷山脉南段与博平岭之间的玳瑁山,为闽江、汀江、九龙江的发源地。保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独特,区内自然资源呈现出明显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据调查统计,保护区内仅维管束植物有184科734属1628种(含变种和亚种),其中蕨类植物107种,被子植物1499种,裸子植物22种。陆栖脊椎动物362种,其中:哺乳类66种,鸟类198种,爬行类69种,两栖类29种,鱼类65种,昆虫2000余种。在这众多的野生动植物种中,许多是古老的了遗、珍稀、濒危的种类。据统计,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钟萼木、南方红豆杉和莼菜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杜仲、鹅掌楸等15种;省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53种。重点保护动物计有45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豹、梅花鹿、蟒蛇等8种,草原自驾游;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黑熊、短尾猴、金猫等37种。物种繁多、资源丰富的梅花山,被中外专家赞誉为“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动植物资源基因库”。199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专家与国家林业部在闽、粤、湘、赣四省开展华南虎野外种群调查后认为:“中国特有虎种华南虎,不仅在梅花山生存、繁衍,并且仍在频繁活动。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是现存野生华南虎分布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区域。”赞誉梅花山是“华南虎的故乡”和“华南虎最理想的栖息地”。因而华南虎被国际自然联盟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最濒危物种。
03、福建省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晋江和石狮两市沿海,总面积3400公顷。1991年,经晋江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2年10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函[1992]166号)。主要保护对象为海底古森林和牡蛎礁遗迹。
深沪湾自然保护区所发现的海底古森林遗迹主要分布于距海岸100-200米外,通常水深约 2-3米的潮间带,呈三片分布,已发现有60余棵以上。原始直立状态保存良好。这些海底古森林遗迹以裸子植物油杉为主,夹有皂荚树、桑树、南亚松等多个属种。据多个品种14C同位素年龄测定,其年龄在距今6761±193年至距今7620±130年之间。
古牡蛎礁,主要分布于中潮区,礁体长约500米、宽约300米、厚约20-40厘米。从壳体分析,主要以长牡蛎、僧帽牡蛎和近江牡蛎为主,直接附着于基岩上,呈原生直立双瓣俱存完整保存下来。根据测得的14C年龄为距今9355-25800年之间,且大部分样品测得在距今20000-15000年范围内,因此,深沪湾大片古牡蛎生长年代可追溯至25000年-9000年前及晚更新世的最末盛冰期。
石川海岸变质岩地貌是著名的平潭一南澳变质带的一部份。本区由于地处适宜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地貌部位,因此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并清楚展示其历经早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和所经历的复杂的动力、热力变质作用,使之成为研究该构造带出露最为良好的地点。此外变质岩区由于受海浪、风沙长期作用,形成的诸如浪蚀穴、风蚀壁龛、风动石、象形石等丰富多彩的海岸地貌现象。
04、福建省将乐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将乐县境内,总面积为156.93平方公里(国办函[2003]58号)。1984年,经将乐县政府批准建立;1989年10月,成立省级保护区;1998年8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函[1998]68号)。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保护区地处我国南北亚热带交替区域,属武夷山脉东南延伸的支脉。按世界动物地理分布位于东洋区北部;按植物分布处于泛北极植物区与热带植物区过渡带。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森林植被及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97%,区系成份复杂。被誉为“天然植物园”、“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基因库”。保护区的植物区系成份属于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亚热带植物区系。区系组成复杂,植被类型较多,地带性植被为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依据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和生态生理分布,按照《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将龙栖山森林植被类型分成6个植被类型,21个群系。区内植物资源丰富。现已初步查明高等植物有252科、868属、1763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其中苔藓植物68科、143属、248种;蕨类植物37科、77属、157种;种子植物137科、538属、120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1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齿叶黑桫椤、金毛狗、金钱松、香榧、樟树、闽楠、浙江楠、野大豆等8种;此外,兰科植物有21种。原料性资源植物1821种(按用途累计),其中主要有材用植物120种,纤维植物104种,芳香植物43种,食用植物98种,密源植物176种,药用植物750种。此外,还有大量的非原料性资源植物,包括绿化和观赏植物、环境监测和抗污染植物、改良土壤植物和植物种质资源。
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现已初步查明,野生动物共计13纲、58目、289科、1452属、2129种,有1新属、73新种。其中兽纲46种、鸟纲82种、爬行纲22种、两栖纲11种、鱼纲31种、昆虫纲1821种、其它无脊椎动物116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有2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黑麂、蟒等7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短尾猴、穿山甲、黑熊、小灵猫、苏门羚、凤头鹃隼、赤腹鹰、林雕、白鹇、领鸺�、褐林�、拉步甲、虎纹蛙、大鲵等15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107种。此外,还有不少药用、食用、毛皮、害虫天敌以及观赏的动物种类。
05、福建省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包括整个厦门市管辖海域,总面积7588公顷。2000年4月,国务院审定批准的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建)、白鹭省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建)和文昌鱼市级自然保护区(1991年建)联合组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0]30号)。是以中华白海豚、厦门文昌鱼、白鹭、岩鹭、黄嘴白鹭、大白鹭、中白鹭、夜鹭、池鹭、牛背鹭、苍鹭、小杓鹬在内的12种保护物种为重点的保护区。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海上大熊猫”之称。厦门和港台俗称妈祖鱼。刚出生的幼仔体长约100-105厘米,浑身铅灰色、腹部稍乳白色;中年成体乳白色并有黑灰色大斑块或小斑纹;壮年或老年粉红色或乳白色,成体体长200-265厘米,体重150~250公斤。
大屿-鸡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范围包括大屿岛和鸡屿岛及其滩涂。主要保护对象是黄嘴白鹭、岩鹭(均为国家Ⅱ级保护)、白鹭、大白鹭、中白鹭、夜鹭、池鹭、苍鹭、牛背鹭等鹭科鸟类和它们的自然生存环境。厦门自古以来被称为“鹭岛”,鹭鸟资源十分丰富。我国共有白鹭属鸟类5种: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岩鹭、中国白鹭,厦门有齐全的这5个种类。鹭类的食物主要是鱼、蛙、水生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白鹭在3-5月繁殖季节头部有繁殖羽,十分美丽。
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包括黄厝海区、南线至十八线海区、小嶝岛海区和鳄鱼屿海区等四个区,总面积63平方公里。厦门文昌鱼体型细长,两端尖,外形似鱼但不是鱼,身体侧扁,半透明。由于它在进化系统中位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是五亿年前脊椎动物的始祖,素有“活化石”之称,是研究动物进化的一种珍贵材料。文昌鱼成体长4-5厘米,最长6.3厘米。最大寿命不到3岁。文昌鱼仔稚鱼营浮游生活,成鱼则终生营半底埋的底栖生活,仅头部露出砂底,以便呼吸和滤食水中的硅藻等小型藻类。厦门文昌鱼仅分布在粗砂混中砂的疏松有机质含量低砂质海底。
06、福建省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博平岭山脉的东南坡,九龙江西溪上游,南靖县境内南部(原虎伯寮自然保护区)和北部(原乐土自然保护区)。2001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1]45号)。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保护区总面积3001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410.62公顷,缓冲区面积819.2公顷,实验区面积771.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87.6%,属南亚热带雨林特征。区内有珍稀植物130多种。其中,属于国家I级保护植物的有南方红豆杉、银杏、伯乐树3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有香樟、福建柏、刺莎椤等19种;珍稀动物有264种。其中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黄腹角雉、蟒等6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苏门羚、穿山甲、黄嘴白鹭等31种;属于双边国际性协定保护侯鸟有38种,中国及澳大利亚两国政府协定保护侯鸟8种。此外,区内还有药用植物680种,昆虫362种,大型真菌如灵芝、淡黄长裉竹荪等187种,土壤微生物54种。
保护区是我国南亚热带东部低纬度、低海拔唯一保存完整、连片、大面积的南亚热带雨林森林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全球同纬度具有雨林特征的、残存的、较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一处难得的南亚热带雨林景观,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保护区网站:
07、福建省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闽、粤、赣结合部的武平县境内。1995年1月,武平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梁野山自然保护区;1999年2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武平梁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3]54号)。主要保护对象为华南虎、南方红豆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兰科植物。
保护区总面积14365 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5232公顷,缓冲区面积为5934公顷,实验区面积为3199公顷,并按此确定保护区界碑标志。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起源古老。已知的脊椎动物有37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有近50种,维管束植物有199科1742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20多种,昆虫有193科93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6种,微生物有31属51种,真菌63属122种,特别是国家Ⅰ级保护树种红豆杉,种群结构之好,面积之大,堪称全国第一,被誉为“国宝”,赛罕乌拉。钩栲林保存非常完好,处于原始状态,面积较大,观光木林局部大树多达11株,最大者胸径115厘米,平均71厘米,亦为全国罕见。同时,保护区又是闽、粤、赣交界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汀江、梅江的重要源头之一。梁野山的药用植物、原生花卉和菌类植物资源都十分丰富,被誉为“天然绿色基因库”、“野生动物避难所”。
保护区网站:http://www.fjlys.cn/
08、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永安市东部的西洋、上坪、青水三个乡(镇)交界处。1988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天宝岩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3]54号)。主要保护对象为原始长苞铁杉林和猴头杜鹃林及山间盆地泥炭藓沼泽等。
保护区总面积11015.38公顷,其中核心区3401公顷、缓冲区2679公顷、实验区
4935公顷。保护区地处我国中亚热带南缘,为中亚热带到南亚热带过渡区域,处于泛北极植物区与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
长苞铁杉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典型的扁平叶型的常绿针叶林之一。长苞铁杉在我国以南岭山地和戴云山为主要分布区,为中国特有的渐危种,也是第四纪冰川期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区内长苞铁杉分布面积达186.7公顷,纯林20公顷,为全国第一。
猴头杜鹃林是亚热带山地苔藓矮曲林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最为典型的植被类型,分布于冷湿、多风的孤立山顶与山脊,容易遭到破坏而不容易恢复,是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区域的最具代表性的山地苔藓矮曲林和地形顶极群落。在区内陡峭的山体上分布面积达106.7公顷,纯林40公顷,保护区内所保存的是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为全国所罕见。
泥炭藓沼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中、云贵高原有小面积分布。在东南地区山间盆地系第一次发现,区内有两处,总面积达30.7公顷。在其周边栖息着黄腹角雉、白鹇等40余种鸟类。
保护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四川苏铁等5种。特别是南方红豆杉在区内广为分布,胸径达100cm以上的就有10多株,钟萼木分布范围也较广。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黑桫椤、金钱松、香榧、半枫荷、闽楠、浙江楠、红豆树等16种,省重点保护植物有38种。现已查明区内兰科植物有花叶开唇兰、独蒜兰、斑唇卷瓣兰、细茎石斛等18种,兰花名品“永安素”最早就来源于该保护区。
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86科405 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黑麂、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7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黑熊、苏门羚、鹊鹞、虎纹蛙等41种,省重点保护动物有33种。区内昆虫资源有32目230科1154种,其中金斑喙凤蝶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阳彩臂金龟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有11种。
区内有大型真菌26科103种,微生物有7目13科23属。正红菇、梨红菇、鸡枞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保护区网站:http://www.fjyatby.com/
09、福建省云霄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云霄县漳江入海口,由滩涂及红树林组成。成立于1992年元月;1997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3]54号); 2008年 2月,被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对象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濒危动植物物种和东南沿海优质、水产种质资源。
保护区总面积2360公顷,其中:核心区700公顷,缓冲区460公顷,实验区1200公顷。保护区拥有我国天然分布最北的大面积的红树林,保护区内有天然红树林面积167公顷,主要树种有木榄、秋茄、桐花树、白骨壤、老鼠勒等,其中22公顷的白骨壤林是国内较大面积的天然林纯林。保护区为众多的水鸟、鱼类、贝壳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主要鸟类有小杓鹬、小青脚鹬、黄嘴白鹭和黑嘴鸥等154种,其中属于国际候鸟保护协定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种类分别为77种和41种;包括绿海龟、棱皮龟等在内的“三有”动物162种;同时,它还是许多水产资源的优良种质资源库,重要的经济鱼类种质资源有斑�、黄鳍鲷等,重要经济软体动物种质资源有泥蚶、多纹巴非蛤、长竹蛏、缢蛏等,赤峰自驾游,重要经济种质资源有二色桌片参、黑斑口虾蛄、方格星虫等。
保护区网站:http://www.zjkhsl.cn/
10、福建省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德化县。198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5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5]40号)。主要保护对象为南方红豆杉林、长苞铁杉林等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总面积13472.4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514.1公顷,缓冲区面积3515.4公顷,实验区面积4442.9公顷。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地理位置独特,加之受海洋性气候和复杂地形的影响,自然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内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山地灌丛、沼泽、水生植被等9个植被类型51个群系92个群丛。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和保存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区内现有高等植物284科928属2066种,其中珍稀濒危或特有植物物种达115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水松、南方红豆杉、银杏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福建柏、半枫荷、闽楠等17种,兰科植物47种,大型真菌39科136种。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34目99科42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黄腹角雉、蟒蛇、豹等4种;Ⅱ级保护有穿山甲、白鹇、大灵猫、黑熊、金猫、苏门羚等36种;昆虫30目260科1645种。保护区是福建省重要的模式标本产地,以保护区内的生物发表了52个昆虫新种、2个蛙类新种和12个植物新种(包括1个新变种),保护区还拥有保护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群落6400公顷,是目前我国大陆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天然更新状态最好的黄山松群落。
11、福建省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武夷山脉中段的建宁县境内东南部。2001年10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6]9号)。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类系统。
保护区总面积13022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633公顷,缓冲区面积3441公顷,实验区面积4948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武夷山脉生物区系重要的组份、大面积的钟萼木和南方红豆杉原生种群、独特的森林植物群落(南方红豆杉群落、雷公鹅耳枥群落、福建省山樱花群落、深山含笑群落、香果树群落、浙江红山茶群落)、福建省闽江正源头森林植被及珍稀濒危生物物种等。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28科899属226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及历史栽培的银杏等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粗齿桫椤、针毛桫椤、金毛狗、华东黄杉、福建省柏、白豆杉、香榧、鹅掌楸、凹叶厚朴、樟树、天竺桂、闽楠、浙江楠、短萼黄连、莲、金荞麦、绞股蓝、蛛网萼、野大豆、花榈木、红豆树、半枫荷、榉树、毛红椿、伞花木、喜树、香果树27种及钩距虾脊兰、心叶球柄兰、鹤顶兰、细叶石仙桃等64种兰科植物;模式标本种有建宁金腰、建宁椴和建宁野鸦椿3种。有脊椎动物35目99科385种。其中鱼类资源有5目11科47种;两栖类2目7科25种;陆栖爬行类2目12科61种;鸟类18目48科194种;兽类8目21科58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云豹、豹、黄腹角雉、蟒蛇4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猕猴、穿山甲、鬣羚、白鹇、蛇雕、鸳鸯等38种,其中鸳鸯种群数量较大,有300多只。有昆虫30目(含蜱螨亚纲)245科1 425种。另已查明有大型真菌38科156种,微生物资源18科34属59种。
12、福建省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境内。始建于1995年; 2003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1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8]5号)。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基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保护区总面积18060.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497.6公顷,缓冲区面积4035.8公顷,实验区面积6527.1公顷。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中段东坡的明溪县,周边有龙栖山、天宝岩、闽江源等8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保存了完好的大面积的中亚热带、低纬度、低海拔基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蕴藏着大量的天然药用、材用植物种质资源,其中南方红豆杉已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种质资源。保护区现有高等植物286科927属2038种,大型真菌38科136种,微生物10目18科35属56种,脊椎动物30目85科386种,昆虫30目260科1645种。其中属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钟萼木、银杏、南方红豆杉3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黄腹角雉、蟒蛇3种。 相关的主题文章:
保护区总面积56527公顷,其中:核心区29272公顷,缓冲区12395公顷,实验区14860公顷。保护区是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物种达2000多种,其中有高等植物18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福建柏等10多种。植物区系成分多样,古老、孑遗物种多,珍稀特有种多。植物中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的有28种,列入世界贸易公约保护附录Ⅱ的有101种,还有一批福建省重点保护植物和武夷山特有种。保护区是野生动物的乐园,素有“昆虫世界”、“鸟的天堂”、“蛇的王国”、“研究亚洲爬行和两栖动物的钥匙”的称誉,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7种,有华南虎、云豹、金斑喙凤蝶等。世界昆虫共34目,中国昆虫有33目,武夷山已定名的昆虫即有31目近5000种。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昆虫模式标本产地之一。一百多年来,发现于武夷山保护区的动植物的新种包括新亚种达1000多种。区内有2.9万公顷原生性森林植被,是我国东南大陆保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分布有11个天然植被类型,包括了我国中亚热带地区所有的植被类型,具有中亚热带地区植被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在我国乃至全球同纬度带内都是仅有的。
保护区网站:http://www.wbr.cn/
02、福建省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上杭、龙岩、连城三县交界处,总面积17000多公顷。保护区于1985年4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发[1988]30号)。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物。
梅花山属武夷山脉南段与博平岭之间的玳瑁山,为闽江、汀江、九龙江的发源地。保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独特,区内自然资源呈现出明显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据调查统计,保护区内仅维管束植物有184科734属1628种(含变种和亚种),其中蕨类植物107种,被子植物1499种,裸子植物22种。陆栖脊椎动物362种,其中:哺乳类66种,鸟类198种,爬行类69种,两栖类29种,鱼类65种,昆虫2000余种。在这众多的野生动植物种中,许多是古老的了遗、珍稀、濒危的种类。据统计,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钟萼木、南方红豆杉和莼菜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杜仲、鹅掌楸等15种;省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53种。重点保护动物计有45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豹、梅花鹿、蟒蛇等8种,草原自驾游;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黑熊、短尾猴、金猫等37种。物种繁多、资源丰富的梅花山,被中外专家赞誉为“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动植物资源基因库”。199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专家与国家林业部在闽、粤、湘、赣四省开展华南虎野外种群调查后认为:“中国特有虎种华南虎,不仅在梅花山生存、繁衍,并且仍在频繁活动。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是现存野生华南虎分布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区域。”赞誉梅花山是“华南虎的故乡”和“华南虎最理想的栖息地”。因而华南虎被国际自然联盟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最濒危物种。
03、福建省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晋江和石狮两市沿海,总面积3400公顷。1991年,经晋江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2年10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函[1992]166号)。主要保护对象为海底古森林和牡蛎礁遗迹。
深沪湾自然保护区所发现的海底古森林遗迹主要分布于距海岸100-200米外,通常水深约 2-3米的潮间带,呈三片分布,已发现有60余棵以上。原始直立状态保存良好。这些海底古森林遗迹以裸子植物油杉为主,夹有皂荚树、桑树、南亚松等多个属种。据多个品种14C同位素年龄测定,其年龄在距今6761±193年至距今7620±130年之间。
古牡蛎礁,主要分布于中潮区,礁体长约500米、宽约300米、厚约20-40厘米。从壳体分析,主要以长牡蛎、僧帽牡蛎和近江牡蛎为主,直接附着于基岩上,呈原生直立双瓣俱存完整保存下来。根据测得的14C年龄为距今9355-25800年之间,且大部分样品测得在距今20000-15000年范围内,因此,深沪湾大片古牡蛎生长年代可追溯至25000年-9000年前及晚更新世的最末盛冰期。
石川海岸变质岩地貌是著名的平潭一南澳变质带的一部份。本区由于地处适宜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地貌部位,因此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并清楚展示其历经早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和所经历的复杂的动力、热力变质作用,使之成为研究该构造带出露最为良好的地点。此外变质岩区由于受海浪、风沙长期作用,形成的诸如浪蚀穴、风蚀壁龛、风动石、象形石等丰富多彩的海岸地貌现象。
04、福建省将乐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将乐县境内,总面积为156.93平方公里(国办函[2003]58号)。1984年,经将乐县政府批准建立;1989年10月,成立省级保护区;1998年8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函[1998]68号)。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保护区地处我国南北亚热带交替区域,属武夷山脉东南延伸的支脉。按世界动物地理分布位于东洋区北部;按植物分布处于泛北极植物区与热带植物区过渡带。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森林植被及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97%,区系成份复杂。被誉为“天然植物园”、“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基因库”。保护区的植物区系成份属于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亚热带植物区系。区系组成复杂,植被类型较多,地带性植被为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依据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和生态生理分布,按照《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将龙栖山森林植被类型分成6个植被类型,21个群系。区内植物资源丰富。现已初步查明高等植物有252科、868属、1763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其中苔藓植物68科、143属、248种;蕨类植物37科、77属、157种;种子植物137科、538属、120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1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齿叶黑桫椤、金毛狗、金钱松、香榧、樟树、闽楠、浙江楠、野大豆等8种;此外,兰科植物有21种。原料性资源植物1821种(按用途累计),其中主要有材用植物120种,纤维植物104种,芳香植物43种,食用植物98种,密源植物176种,药用植物750种。此外,还有大量的非原料性资源植物,包括绿化和观赏植物、环境监测和抗污染植物、改良土壤植物和植物种质资源。
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现已初步查明,野生动物共计13纲、58目、289科、1452属、2129种,有1新属、73新种。其中兽纲46种、鸟纲82种、爬行纲22种、两栖纲11种、鱼纲31种、昆虫纲1821种、其它无脊椎动物116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有2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黑麂、蟒等7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短尾猴、穿山甲、黑熊、小灵猫、苏门羚、凤头鹃隼、赤腹鹰、林雕、白鹇、领鸺�、褐林�、拉步甲、虎纹蛙、大鲵等15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107种。此外,还有不少药用、食用、毛皮、害虫天敌以及观赏的动物种类。
05、福建省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包括整个厦门市管辖海域,总面积7588公顷。2000年4月,国务院审定批准的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建)、白鹭省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建)和文昌鱼市级自然保护区(1991年建)联合组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0]30号)。是以中华白海豚、厦门文昌鱼、白鹭、岩鹭、黄嘴白鹭、大白鹭、中白鹭、夜鹭、池鹭、牛背鹭、苍鹭、小杓鹬在内的12种保护物种为重点的保护区。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海上大熊猫”之称。厦门和港台俗称妈祖鱼。刚出生的幼仔体长约100-105厘米,浑身铅灰色、腹部稍乳白色;中年成体乳白色并有黑灰色大斑块或小斑纹;壮年或老年粉红色或乳白色,成体体长200-265厘米,体重150~250公斤。
大屿-鸡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范围包括大屿岛和鸡屿岛及其滩涂。主要保护对象是黄嘴白鹭、岩鹭(均为国家Ⅱ级保护)、白鹭、大白鹭、中白鹭、夜鹭、池鹭、苍鹭、牛背鹭等鹭科鸟类和它们的自然生存环境。厦门自古以来被称为“鹭岛”,鹭鸟资源十分丰富。我国共有白鹭属鸟类5种: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岩鹭、中国白鹭,厦门有齐全的这5个种类。鹭类的食物主要是鱼、蛙、水生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白鹭在3-5月繁殖季节头部有繁殖羽,十分美丽。
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包括黄厝海区、南线至十八线海区、小嶝岛海区和鳄鱼屿海区等四个区,总面积63平方公里。厦门文昌鱼体型细长,两端尖,外形似鱼但不是鱼,身体侧扁,半透明。由于它在进化系统中位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是五亿年前脊椎动物的始祖,素有“活化石”之称,是研究动物进化的一种珍贵材料。文昌鱼成体长4-5厘米,最长6.3厘米。最大寿命不到3岁。文昌鱼仔稚鱼营浮游生活,成鱼则终生营半底埋的底栖生活,仅头部露出砂底,以便呼吸和滤食水中的硅藻等小型藻类。厦门文昌鱼仅分布在粗砂混中砂的疏松有机质含量低砂质海底。
06、福建省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博平岭山脉的东南坡,九龙江西溪上游,南靖县境内南部(原虎伯寮自然保护区)和北部(原乐土自然保护区)。2001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1]45号)。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保护区总面积3001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410.62公顷,缓冲区面积819.2公顷,实验区面积771.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87.6%,属南亚热带雨林特征。区内有珍稀植物130多种。其中,属于国家I级保护植物的有南方红豆杉、银杏、伯乐树3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有香樟、福建柏、刺莎椤等19种;珍稀动物有264种。其中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黄腹角雉、蟒等6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苏门羚、穿山甲、黄嘴白鹭等31种;属于双边国际性协定保护侯鸟有38种,中国及澳大利亚两国政府协定保护侯鸟8种。此外,区内还有药用植物680种,昆虫362种,大型真菌如灵芝、淡黄长裉竹荪等187种,土壤微生物54种。
保护区是我国南亚热带东部低纬度、低海拔唯一保存完整、连片、大面积的南亚热带雨林森林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全球同纬度具有雨林特征的、残存的、较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一处难得的南亚热带雨林景观,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保护区网站:
07、福建省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闽、粤、赣结合部的武平县境内。1995年1月,武平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梁野山自然保护区;1999年2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武平梁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3]54号)。主要保护对象为华南虎、南方红豆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兰科植物。
保护区总面积14365 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5232公顷,缓冲区面积为5934公顷,实验区面积为3199公顷,并按此确定保护区界碑标志。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起源古老。已知的脊椎动物有37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有近50种,维管束植物有199科1742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20多种,昆虫有193科93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6种,微生物有31属51种,真菌63属122种,特别是国家Ⅰ级保护树种红豆杉,种群结构之好,面积之大,堪称全国第一,被誉为“国宝”,赛罕乌拉。钩栲林保存非常完好,处于原始状态,面积较大,观光木林局部大树多达11株,最大者胸径115厘米,平均71厘米,亦为全国罕见。同时,保护区又是闽、粤、赣交界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汀江、梅江的重要源头之一。梁野山的药用植物、原生花卉和菌类植物资源都十分丰富,被誉为“天然绿色基因库”、“野生动物避难所”。
保护区网站:http://www.fjlys.cn/
08、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永安市东部的西洋、上坪、青水三个乡(镇)交界处。1988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天宝岩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3]54号)。主要保护对象为原始长苞铁杉林和猴头杜鹃林及山间盆地泥炭藓沼泽等。
保护区总面积11015.38公顷,其中核心区3401公顷、缓冲区2679公顷、实验区
4935公顷。保护区地处我国中亚热带南缘,为中亚热带到南亚热带过渡区域,处于泛北极植物区与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
长苞铁杉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典型的扁平叶型的常绿针叶林之一。长苞铁杉在我国以南岭山地和戴云山为主要分布区,为中国特有的渐危种,也是第四纪冰川期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区内长苞铁杉分布面积达186.7公顷,纯林20公顷,为全国第一。
猴头杜鹃林是亚热带山地苔藓矮曲林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最为典型的植被类型,分布于冷湿、多风的孤立山顶与山脊,容易遭到破坏而不容易恢复,是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区域的最具代表性的山地苔藓矮曲林和地形顶极群落。在区内陡峭的山体上分布面积达106.7公顷,纯林40公顷,保护区内所保存的是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为全国所罕见。
泥炭藓沼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中、云贵高原有小面积分布。在东南地区山间盆地系第一次发现,区内有两处,总面积达30.7公顷。在其周边栖息着黄腹角雉、白鹇等40余种鸟类。
保护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四川苏铁等5种。特别是南方红豆杉在区内广为分布,胸径达100cm以上的就有10多株,钟萼木分布范围也较广。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黑桫椤、金钱松、香榧、半枫荷、闽楠、浙江楠、红豆树等16种,省重点保护植物有38种。现已查明区内兰科植物有花叶开唇兰、独蒜兰、斑唇卷瓣兰、细茎石斛等18种,兰花名品“永安素”最早就来源于该保护区。
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86科405 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黑麂、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7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黑熊、苏门羚、鹊鹞、虎纹蛙等41种,省重点保护动物有33种。区内昆虫资源有32目230科1154种,其中金斑喙凤蝶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阳彩臂金龟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有11种。
区内有大型真菌26科103种,微生物有7目13科23属。正红菇、梨红菇、鸡枞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保护区网站:http://www.fjyatby.com/
09、福建省云霄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云霄县漳江入海口,由滩涂及红树林组成。成立于1992年元月;1997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3]54号); 2008年 2月,被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对象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濒危动植物物种和东南沿海优质、水产种质资源。
保护区总面积2360公顷,其中:核心区700公顷,缓冲区460公顷,实验区1200公顷。保护区拥有我国天然分布最北的大面积的红树林,保护区内有天然红树林面积167公顷,主要树种有木榄、秋茄、桐花树、白骨壤、老鼠勒等,其中22公顷的白骨壤林是国内较大面积的天然林纯林。保护区为众多的水鸟、鱼类、贝壳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主要鸟类有小杓鹬、小青脚鹬、黄嘴白鹭和黑嘴鸥等154种,其中属于国际候鸟保护协定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种类分别为77种和41种;包括绿海龟、棱皮龟等在内的“三有”动物162种;同时,它还是许多水产资源的优良种质资源库,重要的经济鱼类种质资源有斑�、黄鳍鲷等,重要经济软体动物种质资源有泥蚶、多纹巴非蛤、长竹蛏、缢蛏等,赤峰自驾游,重要经济种质资源有二色桌片参、黑斑口虾蛄、方格星虫等。
保护区网站:http://www.zjkhsl.cn/
10、福建省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德化县。198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5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5]40号)。主要保护对象为南方红豆杉林、长苞铁杉林等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总面积13472.4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514.1公顷,缓冲区面积3515.4公顷,实验区面积4442.9公顷。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地理位置独特,加之受海洋性气候和复杂地形的影响,自然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内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山地灌丛、沼泽、水生植被等9个植被类型51个群系92个群丛。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和保存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区内现有高等植物284科928属2066种,其中珍稀濒危或特有植物物种达115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水松、南方红豆杉、银杏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福建柏、半枫荷、闽楠等17种,兰科植物47种,大型真菌39科136种。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34目99科42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黄腹角雉、蟒蛇、豹等4种;Ⅱ级保护有穿山甲、白鹇、大灵猫、黑熊、金猫、苏门羚等36种;昆虫30目260科1645种。保护区是福建省重要的模式标本产地,以保护区内的生物发表了52个昆虫新种、2个蛙类新种和12个植物新种(包括1个新变种),保护区还拥有保护完好的原生性黄山松群落6400公顷,是目前我国大陆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天然更新状态最好的黄山松群落。
11、福建省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武夷山脉中段的建宁县境内东南部。2001年10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6]9号)。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类系统。
保护区总面积13022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633公顷,缓冲区面积3441公顷,实验区面积4948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武夷山脉生物区系重要的组份、大面积的钟萼木和南方红豆杉原生种群、独特的森林植物群落(南方红豆杉群落、雷公鹅耳枥群落、福建省山樱花群落、深山含笑群落、香果树群落、浙江红山茶群落)、福建省闽江正源头森林植被及珍稀濒危生物物种等。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28科899属226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及历史栽培的银杏等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粗齿桫椤、针毛桫椤、金毛狗、华东黄杉、福建省柏、白豆杉、香榧、鹅掌楸、凹叶厚朴、樟树、天竺桂、闽楠、浙江楠、短萼黄连、莲、金荞麦、绞股蓝、蛛网萼、野大豆、花榈木、红豆树、半枫荷、榉树、毛红椿、伞花木、喜树、香果树27种及钩距虾脊兰、心叶球柄兰、鹤顶兰、细叶石仙桃等64种兰科植物;模式标本种有建宁金腰、建宁椴和建宁野鸦椿3种。有脊椎动物35目99科385种。其中鱼类资源有5目11科47种;两栖类2目7科25种;陆栖爬行类2目12科61种;鸟类18目48科194种;兽类8目21科58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云豹、豹、黄腹角雉、蟒蛇4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猕猴、穿山甲、鬣羚、白鹇、蛇雕、鸳鸯等38种,其中鸳鸯种群数量较大,有300多只。有昆虫30目(含蜱螨亚纲)245科1 425种。另已查明有大型真菌38科156种,微生物资源18科34属59种。
12、福建省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境内。始建于1995年; 2003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1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8]5号)。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基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保护区总面积18060.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497.6公顷,缓冲区面积4035.8公顷,实验区面积6527.1公顷。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中段东坡的明溪县,周边有龙栖山、天宝岩、闽江源等8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保存了完好的大面积的中亚热带、低纬度、低海拔基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蕴藏着大量的天然药用、材用植物种质资源,其中南方红豆杉已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种质资源。保护区现有高等植物286科927属2038种,大型真菌38科136种,微生物10目18科35属56种,脊椎动物30目85科386种,昆虫30目260科1645种。其中属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钟萼木、银杏、南方红豆杉3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黄腹角雉、蟒蛇3种。 相关的主题文章:
后一篇:广场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