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齐物秋水
齐物秋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26
  • 关注人气:3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动于莎士比亚书店的飨宴

(2013-03-05 19:01:07)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评

 http://img3.douban.com/lpic/s24430378.jpg

 

    一家书店见证及深度参与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潮与运动,如今是极难想象的,若有,多半也是前朝往事了。因为既要有时代的风云际会,亦要有虔诚于文化的助产士与出类拔萃的作家汇集一处,而这些,均已风流云散不见踪迹,于是,曾经的莎士比亚书店成为了可供追怀的传奇,源于其别无分号、独此一家。西尔薇娅·毕奇是书店的主人,《莎士比亚书店》是她的回忆,她写下这些文字只为溯往念怀与立此存照,而我们,从中知晓了曾经流动于巴黎剧院街上的迷人飨宴。

 

    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乔伊斯、格拉鲁德·斯坦因、纪德、庞德、瓦乐希、阿拉贡、艾略特……如此的一系列文坛人物,我们只能在文学史中挨章拜望,而他们却是莎士比亚书店的常客与西尔薇娅·毕奇的老朋友,许多人每天必来,也未必有什么事,就是进来转转,看能碰到谁。不知哪位作家先斩后奏地将“剧院街 莎士比亚书店”作为自己的信函、电报与包裹邮寄地址,从此毕奇凭空多了一项义务,不过毕奇不会不耐烦,现代主义“保姆”的名衔不是白白叫的。

 

    虽然群贤毕至、众星云集,但西尔薇娅·毕奇将最多的精力放在了詹姆斯·乔伊斯这里,因为这位《尤利西斯》的作者是她最为钦佩的作家。个人的偏向使毕奇说出,“如今乔伊斯已经成为莎士比亚书店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而且是最显赫的一个”,尽管必定有人会提出异议,但毕奇女士不管这些,她就愿意这么讲。毕奇自己认为,我们后世也都认可,她与莎士比亚书店最辉煌的功绩是出版了《尤利西斯》,在困难重重的条件下。基于“淫秽”的理由,这部巨著在英语系国家屡屡碰壁,无望出版,西尔薇娅·毕奇慨然施以援手,决定帮助乔伊斯在法国出版《尤利西斯》。过程曲折,结局美好,一位业余的出版人促成了文学史上一部伟大著作的诞生。

 

    这位出版人的业余不仅表现在对《尤利西斯》的出版不进行成本控制(乔伊斯在校对稿上反复修改,毕奇听之任之,多支出不少钱),而且拒绝了一战成名后蜂拥而至的所有书稿(其中包括《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北回归线》),只因为她的莎士比亚书店仅出版一个人的作品,也即乔伊斯。这是出版史上的奇谈,亦为毕奇的痴气。即使十二年后,乔伊斯将《尤利西斯》交予兰登书屋出版美国版,未尊重毕奇的版权,毕奇亦没有太多的怨言,当初出版乔伊斯的书,收益几乎都给了作家本人,她本不为赚钱,如今只要乔伊斯觉得满意,那他尽管去做好了。

 

    关于乔伊斯的章节与段落几乎占西尔薇娅·毕奇回忆录的泰半篇幅,可见乔伊斯在毕奇心目中所占的地位之重。我读之,总感到两人关系的奇特,毕奇初识乔伊斯,是仰视与崇拜,随着时日的流逝,从毕奇的角度,乔伊斯似乎变为天才小说家与被宠溺的顽童的合体,毕奇对之亦是尊重与迁就合一,尽量满足乔伊斯的要求,有很重的母性成分。如毕奇叙述自己与友人要休假,乔伊斯怏怏不乐,不愿意让去,即使成行,他也要为不甚紧要的事打电报,让毕奇度假亦不踏实。我感觉,毕奇表面在抱怨,实质上并不为忤,她享受着这种打搅,如一个母亲对待孩童。

 

    自然,“流动的飨宴”是人来人往的,以毕奇的话说,“我店里的顾客每天至少会有一位是曾在《小评论》与《日晷》上面发表过作品的作者”。原因大致有,大西洋彼岸的作家受到打压,以及其时的巴黎是事实上的世界文化之都。有西尔薇娅·毕奇这样的文化热爱者,莎士比亚书店门迎四方客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我们读毕奇的回忆录,能够感到她的记述的平面化,手录曾经的所闻所见,未有纵横捭阖地深入剖析,除去对詹姆斯·乔伊斯的描画比较详尽,其他的作家更多的是素描,匆匆而过,让读者未免不过瘾。如格拉鲁德·斯坦因在巴黎的活动,以及与海明威的关系,都太简略,当然这也是源于毕奇只写她亲眼见到的,其他未及。在如此的点状素描之外,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自行去挖掘与填补了。

 

    梁文道曾将莎士比亚书店与中国上海曾经的内山书店放在一起比较,都是外国人于另一国办的书店,且均存在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杰出的作家与书店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内中亦有区别,内山书店主要与鲁迅先生交往,莎士比亚书店与一个现代主义文学家群落结盟,各自的时代特点与风云变幻亦不同,但不管怎么说,却都是独立书店的传奇。这样的传奇可遇而不可求,不可复制,因为人,因为时代,而两者的交汇更是如彗星划过天际般难以捉摸。而在我们这个时代,莎士比亚书店的传奇更是成为了只可远观的空谷绝响,独立书店遭遇难解的生存危机,挣扎图存是不得不面对的窘境,文化人的理想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更接近于奢望。如今回望西尔薇娅·毕奇女士,怎不令人羡慕?她亲近书籍、崇敬文化的热望在那个时代获得了正面的回报,即使将一生的时光投入,亦其犹未悔。或许,于艰难中的坚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另一种现实,即使飨宴不再,亦不能任由答卷空白,不管涂抹上如何的图画,也是向上的点滴努力。在此种意义上,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传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