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齐物秋水
齐物秋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668
  • 关注人气:3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精神原乡安顿信仰的光束

(2011-03-31 16:12:25)
标签:

文化

 

    莲生与阿玉,如此有地域色彩的名字,似乎为“亚热带阳光热烈而朦胧地照耀着”,娇宠而温润。而作为真实的个体,他们的人生路途迥然相异,但却始于同一个起点——都出生于广西桂林平乐的一栋砖木旧楼房里。阿玉和莲生是姐弟,相差五岁的姐弟:一个为家人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自尊自强,终生未嫁;一个是小城里的理想主义者,毅然投身革命,信念不渝。姐弟两个虽道路迥异,但于精神原乡对信仰的渴求却殊途同归,作家陈丹燕在《莲生与阿玉》一书中讲述了自己的父亲与姑姑的故事,她说,“这是我的成长。莲生用他的回忆录指引,而阿玉则是用她最后的生命,让我理解信仰的必要。”

 

    陈丹燕采用了莲生与阿玉的称谓,表明了对血脉源头的循迹,也表明了为两位至亲的灵魂画像以平视的视角。她生平首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看到城墙、河流、码头、街道,恍然觉出自己的父亲和姑姑也曾是年少的孩子,呼吸着南方溽热的气息。这种寻根既为亲人,也是作者自己灵魂的一种悄然皈依。而此种个人史的书写,或许也能给我们带来精神原乡的普泛性启示与引领。

 

    莲生是一个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信仰与追求有清晰的思辨能力,于是,他的投奔革命、不息奋斗,均为自我的选择,直至晚年用回忆录的方式表述,理想总归在个人的生涯中一以贯之地实现;而姐姐阿玉为性别和贫寒的家境所累,不仅无法读书上学,还要照顾整个家庭,在长期的贫困中,她的信仰逐渐尽数丧失,但在生命的末端,阿玉痛苦于自己的灵魂何处可以安顿,自己该往哪里去?她在病床上苦苦挣扎,既折磨着自己,也困扰着晚辈。

 

    其实,莲生的道路,可以说是巴金《家》中的觉慧式青年之光明出路的现实版:痛感于旧世界的腐朽黑暗,追求进步思想,最终去了延安,参加革命,为信仰奋斗一生其犹未悔。这样的信仰之路似乎与姐姐阿玉的精神世界相距遥远,不会有何联系。但世事的吊诡之处在于,莲生与阿玉的不同信仰在某一关节点竟发生了交汇,遂有了对姐姐而言不可挽回的变化。阿玉原本的生活状态,是自然有向佛之心的,不过,贫困对她的累年打击,使阿玉对菩萨有了深深的怀疑,但远未到了放弃的程度。而正是于新社会,在莲生们所信奉的革命理想的号召下,阿玉原有的信仰被彻底摧毁。旧的已去,却并无新的信仰自然跟进,于是一片空缺出现在灵魂的深处,或许在短的时期内还无所觉察,但终究要有精神危机的侵袭发生,阿玉的漫长生命行至末端时这种空缺显露无遗。因之,陈丹燕以复杂的心绪说道,“莲生并没有成功地解放他自己的姐姐。”

 

    人生而为人,即在于肉身与灵魂的一体两面,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与幽微之处不是可以简白清晰地直见其底的,在此一原乡里,若无信仰的光束烛照,个体的灵魂必然陷入极大的困扰中。莲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年轻时接受的信念延续终身,即使有延安抢救运动及后来动乱年代的波澜,他也未改初衷,所以女儿陈丹燕说,“我未必同意他的思想,但我赞赏他对自己理想的维护……抽象地说,我喜欢老年莲生的心中保留着的精神力量,令他还能与‘尘世’的老境搏斗,超越芸芸众生。”莲生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可他却无法帮助自己的姐姐;他可以使阿玉衣食无忧,但不能为姐姐衰老的灵魂寻觅到栖息之地。想来莲生也意识到,阿玉早年的向佛之心正是被自己所信奉的革命理想摧毁掉的;而当年被破坏的庙宇和佛像在后来的开放岁月中可以逐渐重建起来,但一颗老灵魂信仰的光束被熄灭却只能永远处于黑暗之中了。这是一个历史的悖论,也是“归属”的难题。

 

    于是,在阿玉的最后一段路程中,昔时体恤照顾晚辈的老人变为了一个任性的孩子,厮缠着自己的亲人不肯让他们离开自己的身边。陈丹燕明白,“我们是她精神废墟上唯一的花朵”,阿玉要紧紧抓住,即使仍旧不够,对于她的“归属”而言。

 

    《莲生与阿玉》是“关于信仰的事”,因为真切,所以能触动每一颗有所思索的心。故乡每个人都有,回乡是寻根,亦是寻找自己;而精神的原乡隐藏在心灵的更深处,因理想与信仰的光束安顿需要慰藉的灵魂。莲生与阿玉既是生于上个世纪初的两位老人,也可以是我们自己,源于诚挚,所以焦灼,其余的一切其实已在其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