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2024-11-11 00:06:17)
标签:

莲鹤方壶

贾湖骨笛

云纹铜禁

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

武曌金简

分类: 旅游
河南省博物院,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开始创立。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1997年7月,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占地10 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 截至2022年1月,河南博物院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多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的主体建筑以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外部墙面为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这是河南省的简称豫的来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说河南原来称为豫州,就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的形象。古时的豫州即现在的河南一带,是一个森林茂密、温暖湿润、原野肥沃的地方,很适宜大象的生存。雕塑展现了一个人推开两只大象,寓意着人类的出现占领了长期被野兽统治的中原大地,推开了文明历史的大门,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在巨型铜像的后面,是以中岳嵩山为背景,两侧还有开封铁塔等河南历史遗址的标志建筑。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石圭盟书(部分),春秋时期,温县西张计村出土,诸侯国之间举行盟誓时记载誓辞的文书。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黄君孟”铜鼎1983年出土于河南光山县城北侧宝相寺附近的黄君孟夫妇墓中,铜鼎高27厘米,口径29.5厘米,腹径28.4厘米。敞口,平折沿,沿上有立耳一对,微束颈,鼓腹,圜底,下有三条蹄状足。腹部有一周凸棱,棱与口沿间有铭文一行十四字:“黄君孟自作行器子孙则永宝宝”。 黄国是周朝的一个小诸侯国,传世文献记载不多,这件铜鼎向我们展示了两千六百多年前黄国的文化风貌。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蟠螭纹铜盖鼎(春秋,2005年上蔡县郭家庄楚墓出土) 口径80厘米,高88厘米,宽103厘米。鼎内壁铸有3列19字。学者根据铭文推知该鼎是楚平王之孙公孙朝伟祭祀其父所作。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错金嵌绿松石铜带钩,战国时期长牌形带钩,宽3.3厘米,长25.5厘米,1977年河南新郑县烈江坡采集。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蟠螭纹铜鼎,春秋时期青铜器,1996年出土于新郑郑韩故城中行6号坑内,共9件,造型、纹饰近同,最大一件通高54厘米,最小一件通高47厘米。整体呈圆形,敞口,折沿,立耳外撇,腹微鼓,圜底,三蹄形足。腹部饰变形蟠螭纹两周,中间加饰一周绹索纹,纹带中还有六条扉棱,足根部装饰兽面纹。
该组鼎为列鼎,列鼎本意是指“列鼎而食”,摆列成套的鼎食用以祭祀或者宴飨,这种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是贵族确立等级身份的标志,通过用鼎数量的不同,来区别不同贵族之间的身份高低。按《周礼》记载,天子用太牢九鼎,诸侯用太牢七鼎,大夫用少牢五鼎,元士用牲三鼎。这套列鼎是郑国公室在举行盛大的社神祭祀活动后掩埋的文物,按照郑国国君的诸侯王身份和出土的九件铜鼎的数量,显然是不符合《周礼》记载的用鼎规格的。我们把这种超规格使用礼器的现象称为僭越,是对已经形成的礼仪规范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僭越现象较为普遍,这也是周王室日渐式微,诸侯国渐趋势大的真实写照。
郑国是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周厉王幼子友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后迁都于今河南省荥阳、新郑一带,称为“新郑”。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灭国。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越王铜剑和吴王夫差铜剑。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莲鹤方壶,系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通高117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于1923年在河南省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莲鹤方壶的出土,证明早于孔子100多年,就已从“错彩镂金、雕缋满眼”中突出一个活泼、生动、自然的形象,成为一种独立的表现,把装饰、花纹、图案丢在脚下了。它从真实自然界取材,不但有跃跃欲动的龙和螭,而且还出现了植物:莲花瓣。表现了春秋之际造型艺术要从装饰艺术独立出来的倾向。尤其顶上站着一只展翅的仙鹤,象征着一个新的精神,一个自由解放的时代。 当时共出土一对,另一件现藏故宫博物院。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垂鳞纹铜升鼎,春秋晚期青铜器,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下寺一号楚墓,该鼎的墓主人是孟腾姬,滕国女子,远嫁于楚,成为楚康王时期令尹王子午的夫人,滕国在今天的山东省滕县一带。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新蔡葛陵楚简。这组楚简为战国时期文物,1994年出土于河南新蔡葛陵故城楚墓,共出土竹简1500余枚,文字数量达8000多个,墓主是楚国重要的封君平夜君成。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龙耳虎足方壶,壶盖内外壁 皆雕镂精细的蟠虺纹,盖体下缘之四个兽头正好卡住壶口边沿,设计精妙合理。壶之双耳加饰两条回首伏龙,圈足下为两只立体伏虎,圆雄浑壮,生动逼真。壶颈、肩和圈足皆以粗细不等的阳凸线雕出娟丽清秀的纹饰,腹部则留出四块空白,给人以清新感,避免了通体细密花纹造成的繁芜。其造型飘逸洒脱,动静结合,已成为楚系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当时出土为一对,另一只现在台北故宫。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乳钉纹红陶鼎,高22、口径23厘米,出土于裴李岗遗址,鼎身呈深腹盆形,口沿以下满饰粗疏的乳钉,不仅增加美感,更起到加固器身的作用,这是目前发现时代最为久远的陶鼎。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贾湖遗址刻符龟甲,新石器时代中期裴李岗文化文物。龟腹甲,长16.2厘米,前宽8.4厘米,后宽9.95厘米,重79.50克。1987年5月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出土,背甲边缘轻磨,把握光滑。颈盾钻一个通透的圆孔,方向为由外向内。部分龟甲缺失,无钻、凿、灼痕迹,无刻划符号。腹甲后叶左腹盾下部有一个人工刻划的符号,类似人类眼睛形状,长度约1.2厘米,高度约0.3厘米。该龟甲上的刻划符号,不仅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契刻符号,也为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贾湖骨笛,出土于中国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00~9000年,用鹤类尺骨制成,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贾湖骨笛的发现也将中国音乐文明起源的时间,从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该墓出土有两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据测音研究,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雌雄笛的传统。贾湖骨笛“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但在国际上另有观点认为,1995年被发现于斯洛文尼亚西北部的“Divje Babe flute”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Divje Babe flute”被认为至少有三万年的历史。)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花瓣纹彩陶钵,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文物,高12厘米,口径19厘米,1956年河南省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出土。属于盛食器,类似于今天的碗。这件彩陶钵敛口,鼓腹,小平底,腹部以下骤然收敛,凸显出流畅圆婉的曲线美。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可能就是形成华族核心的人们的遗存,庙底沟类型的主要特征之一花卉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铜爵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1958年,河南省郑州市南郊杨庄出土了这件商代时期的玉璋。它通长66厘米,宽13厘米。用淡青玉雕琢而成,器呈扁平长条刀形,器身前端外张,斜刃微内凹,两侧内收,后部为阴纹直线雕,两侧雕有对称凸起的扉牙,涂有少量朱砂,内短窄,上有一穿孔,后缘稍内倾。该璋目前是我国中原地区出土玉器中时代较早、形体较大的玉璋。堪称商代前期之精品,也是中原文化玉器中的佼佼者。按古代文献记载,璋之最大者是九寸(约30厘米),而此璋长66厘米,玉料开片均匀,工艺精良,为商代早期的遗物,可补充历史证物的不足。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兽面乳丁纹青铜方鼎,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杜岭郑州商城,发现于内城东北部有大型宫殿遗址,内、外城之间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区,又称杜岭方鼎。
乳丁纹青铜方鼎共两件。一件通高100厘米,口径横长62.5厘米,纵长61厘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体质朴庄重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已发现的商代前期青铜器中体积最大  。而河博这一件较小,高 0.87米,重64.25千克。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殷墟出土刻辞龟甲。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商妇好青铜鸮(xiao)尊,是商代晚期铜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发现时为一对,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妇好鸮尊,器身铭文“妇好”,造型生动传神,整体作站立鸮形,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造型雄奇,花纹绚丽。商妇好青铜鸮尊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一件鸟形铜尊。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妇好”方尊,商代早期青铜酒器,通高43厘米,器口长35.5厘米,宽33厘米,重25.15千克。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方尊口部呈长方形,口沿下饰对称蕉叶纹,肩部四面均有突起的兽首一个,腹部四面饰对称兽面纹,兽面耳侧有短足和上竖的身尾,器表由上到下铸有雷纹的衬底;器底中部有铭文“妇好”二字。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父已”铜觥  商代后期  鲁山县仓头出土。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西周文物展。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西周长子口 铜簋形觥 西周早期 ,1998年鹿邑长子口墓出土。重5公斤。由盖与器身组成。此器造型奇特,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明快疏朗。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透雕夔龙纹铜钺 洛阳市北窑出土。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骨排箫,距今3000多年,最长管32.7、最短管11.8厘米。为禽类腿骨所制,由13根长短递减的骨管组成,出土时管身有带子束管的痕迹。是中国最早的排箫实物,商末周初,1997年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西周中爯父簋,上有盖,盖隆起,顶部有圆形捉手;器身子口微内敛,鼓腹,兽形双耳且带垂珥,微圜底,圈足外侈,下有三虎头状矮足。通体用瓦纹、窃曲纹及垂鳞纹等装饰。器与盖对铭,铭文44字,系申国之相中爯父为祭祀其祖、父两代人所作。对于古代申国的地理位置,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汉书•地理志》等书认为申伯之国在南阳郡宛县(今南阳),《括地志》说在今南阳县北三十里,而《通典》则认为申国在唐代的申州(今信阳一带)。中爯父簋的出土,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争议,澄清了史书记载的正误。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葬玉一组,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虢国玉柄铁剑是我国出土的最早冶炼铁,距今2800年。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剑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属西周晚期器物,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它打破了秦国铜柄铁剑2600年的中国最古老冶炼铁器记录。把中国铁器冶炼推进了200年,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剑”。玉柄铁剑制作精美,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于一体。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青铜神兽,1990年出土于河南南阳淅川县徐家岭9号墓,是件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晚期的楚国青铜器。青铜神兽,造型怪异,龙首、虎身、龟足。龙首顶部有六条龙形小兽弯曲盘绕向上,巧妙构成神兽的触角;神兽背部有同样一条龙形怪兽,口中衔一吐舌的曲体龙,怪兽似乎正在跳跃,优美的线条勾勒出它矫健的身躯;神兽周身镶嵌绿松石,碧绿华贵。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王子午鼎。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寺楚墓中出土一套7件用失蜡法铸造的列鼎,造型装饰艺术相同,大小依次排列,其中最大的一件是王子午鼎。鼎通高76厘米,口径66厘米,侈口、束腰、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口沿上有两外侈的长方形耳,旁边攀附6条龙形兽,腹部满浮雕的攀龙和窃曲、弦纹。内腹及底和盖内均铸有相同的铭文。王子午鼎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国令伊(宰相)之职的王子午(又名子庾)的器物,中有确切的人名与地名。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云纹铜禁,纵长131厘米,横长67.6厘米,高28.8厘米,身宽46厘米,重94.2千克,于1978年在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云纹铜禁,庄严瑰丽,造型奇妙,铸艺巧夺天工,霸气自然天成,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此禁整体用失蜡法铸就。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此禁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墓主子庚是年而卒。由此,学界认为失蜡法铸造工艺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相当成熟。它不是舶来品,是中国固有的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云纹铜禁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铸件。云纹铜禁主要用作尊、卣、壶类酒器的器座,此禁整体呈长方形,构思非常奇特。铜禁的四周都装饰有透雕的多层云纹, 在云纹的下面,由数层粗细不同的铜梗组成错综复杂而又玲珑剔透的花纹。内层以粗而直的铜梗做骨干,中层铜梗稍细且从上而下向两侧伸出后再向,上弯曲,外层的铜梗则最细,呈相互独立的卷草状。内、中、外三层铜梗相互套结,但内层粗铜梗起主要支撑禁身作用。禁面中间留一长方形平整光亮的素面。禁身的上部四周攀附有12条龙形怪兽,前后各4条,左右各2条,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十分壮观。禁的下部是12条虎形怪兽,两长边各3只,四角及两短边各1只,蹲在禁下作为足,支撑着器身。这种错落有致的设计、奇巧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使整件器物霸气十足,形成了神秘而鲜明的艺术效果,叹为观止。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的春秋时期龙纹勺和铜壶。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王孙诰编钟,共26枚角钟,是我国出土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广、音色最好、制作最精。最大的一枚重152.8公斤,最小的重2.8公斤。每件甬钟都铸有精致的花纹,在突起的乳钉纹中均有许多铭文。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世界遗产登封元代观星台模型,,由天文学家郭守敬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至至元十七年(1280年)主持建造。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彩绘陶宅院,陶器,东汉文物,通高84厘米,长130厘米,宽114厘米。1981年河南淮阳于庄汉墓出土。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社旗山陕会馆位于社旗县赊店镇古瓷器街北,是河南省古建筑中一个比较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阳市面积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饥民图说》木印雕版(1组6件)。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黄河决堤,位于黄河下游的虞城县首当其冲,顷刻间沃野变江湖,水天无际,灾荒肆虐,人们既无充腹之粮,又无安身之地。时任刑科给事中的虞城人杨东明正好回家探亲,目睹了饥荒中灾民的种种悲惨情景,忧心忡忡,匆匆北上将自己的亲身闻见绘制图象,并配以文字,编成《饥民图说》疏上奏万历皇帝,请求朝廷予以赈济。
此木印雕版共22块,刻板大体一致,厚薄不均,平均长27、宽20厘米,是杨东明的第六世孙杨檈(音同宣)于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冬重刻刊的。现展出的是其中八件:河冲房屋、饿殍(音同漂)沟路、人食草木、全家缢死、弃子逃生、饥民逃荒、子丐母溺及杨东明跋语。绘画及雕版技艺不高,但主题鲜明,内容写实。被冲垮的庐舍、被湮灭的麦田,成群结队的饥民流离失所,这些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令人触目动情。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开封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建筑饰件。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明清河南。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高19.5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8.2厘米,于1987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村出土。“天下名瓷,汝窑为魁。”在北宋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不但河南独占其三,而且汝窑位居魁首。汝官窑系御用窑,烧造时间极短,只在北宋晚期烧了大约20年。之后,汝窑消失,技术失传。文献记载:汝窑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称。天蓝釉的形成,主要是在烧制过程中窑位与火候恰臻妙处,因此成品率极低,传世极少。中国一共发现汝官窑传世天蓝釉器物4件;而在汝官窑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天蓝釉作品,独此一件。在5件天蓝釉作品中,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不但是唯一一件经考古工作者科学发掘所得的器物,而且是唯一一件刻花作品,稀世难得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是中国稀世珍宝,绝世无双。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1987年宝丰县清凉寺出土的汝窑天青釉瓷盘、盏托、瓷洗。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象牙白菜,清乾隆年间的作品,作品所采用的工艺,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刻镂染色雕件。象牙白菜雕刻刀法十分娴熟,刻画方式也相当细腻,具备超强的写实风格,反映出制作者对事物观察得异常仔细以及雕刻水平的高超,与此同时,该作品也将超然物外的田园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象牙萝卜,与前者同时被发现,长27厘米,重165克。主体色彩以牙白为主,向水红渐变,在萝卜缨脆绿叶片与红色叶脉相互映衬下,器物整体格外自然逼真。雕刻脉络清晰,生机盎然。萝卜的两条主根自然弯曲,九条须根上带有褐色泥土,似乎刚从泥土中挖出,新鲜水灵之意扑面袭来。绿缨与萝卜主体的结合部位,趴伏着一只翠色蝈蝈,双腿弯曲,正贪婪地汲取汁水,似乎又怕自己被意外袭扰呈警惕之状,其腿上的绒毛清晰可见,增加了造物情趣,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足以乱真。这两件藏品现已收至库房,平时已难道一见了。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水运仪象台模型。这是北宋时期苏颂、韩公廉等人发明制造的以漏刻水力驱动的,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北宋东京城模型。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宋陵石刻头像,石质,高80厘米,底长39厘米,肩宽50厘米,头宽20厘米,厚33厘米。2009年河南巩义宋陵周王墓出土。该石刻头像,仅存胸部以上部分,左耳残缺。他头戴高冠,冠前饰额花,贯笄,身穿交领服,面部和善,温文尔雅。周王是宋真宗的儿子赵玄祐,生前备受其父真宗的宠爱,曾属意为太子人选,去世时年仅九岁,死后“哀荣之数,斯以极致”,其葬仪是按太子的规格执行的,随葬于其祖父宋太宗的永熙陵。这件石刻头像或许是原立于周王墓神道上的文臣。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模型。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铁权,铁质,通高15.8厘米,直径25厘米,重约30千克,1986年河南省宝丰县出土。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金缕玉衣,长180厘米宽125厘米,1986年在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全套玉衣共用2008片不同色泽、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玉片组成,以碧青色玉衣片数量最多。玉片之间用金丝加以连缀。另附有供手握的玉猪、口含的玉蝉、玉耳塞、玉鼻塞等与玉衣构成一套人体外完整的外衣。这套金缕玉衣虽然不是保存得最好的两汉时期的金缕玉衣,也并非最早发掘出土的金缕玉衣,但却是河南省目前所见保存玉片最多、唯一能够复原的金缕玉衣,是梁国王室金玉奢华生活的生动反映。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四神云气图》1987年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柿园墓(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梁共王刘买的陵墓,而刘买的父亲梁王刘武则是汉景帝的弟弟),壁画长5.14米,宽3.27米,面积16.8平方米。后经考古专家通过科技手段对壁画进行原样切割移至河南博物院,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四神云气图》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墓葬级别最高的墓葬壁画珍品,因年代久远、做工精美被中外专家、学者赞誉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四神云气图的出土,显示了中国神仙世界关于莲花的“联想”,比佛家更为大气磅礴;中国神仙世界里的莲花,与释迦牟尼一步一莲的传说相比,一则落到了实处,二则更大胆、更浪漫。在四神云气图中,仙鹤演化为朱雀,荷花、云朵是升仙媒介,它们与青龙、白虎、玉璧、灵芝、怪兽等,共同构建起西汉初年一个时代的思想高度——四神云气图是中国神仙世界集大成者,更是西汉初年中国神仙思想的一部史诗。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汉甘陵相尚府君碑》,简称《甘陵相碑》《尚博碑》,隶书,碑残为两块,一块残高152cm,宽22cm,存文五行;一块残高181cm,宽24cm,存文六行,行皆三十字。无刻制年月,从字体看,当在东汉晚期。民国十一年(1922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城北7.5公里的张羊村北魏皇室墓出土。该碑已被魏人劈作墓门用石,从碑额及穿中位置看,似被凿为三段,第一、二段用作墓中门楣和门槛,第三段遗失。此仅得其前二,他二片末见,字中有穿。偃师孙经武桓卿购得之。出土处并发现魏世陶器。原存偃师商城博物馆,今藏河南博物院。此碑书体规整秀美,笔法雄健,字势舒展,为隶书成熟时期典型作品。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石辟邪,1988年出土于建安区(原许昌县)榆林乡小张庄村,长200厘米、宽43厘米、高130厘米。此石兽比较完整,用整块青灰石雕琢而成,昂首挺胸,阔口大张,小圆耳,双眼圆睁,目光犀利,注视前方。兽爪锋利,四足与长尾同踏板连为一体,头颈与臀部稍向后缩,四足用力踏地,尾部支撑,犹如饥饿的狮虎捕食时跳跃之前蓄势待发的瞬间动作,显示出了超高的雕刻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尊石辟邪出土后入藏许昌博物馆,曾参加出国巡展,后被调拨到河南博物院。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四神石柱础,东汉,边长62.5–63.5厘米,高15.5厘米,1984年许昌县(今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张潘乡盆李村出土。这件四神柱础出土地位于汉魏许都故城内城的宫殿区范围内,似为汉献帝宫殿遗物。柱础为青石质,表面高浮雕四神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等形象。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七层连阁式陶仓楼,这件陶楼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焦作市白庄。整个建筑由院落、楼阁、走廊和复道四部分组成。主楼高192厘米,七层。附属建筑为仓楼,高四层。是发现的层数最多、最高大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汉代建筑明器。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洛阳灵台遗址,东汉国家天文台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佃庄乡岗上村与大郊寨之间,汉魏洛阳故城南郊、明堂遗址西侧。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帝后礼佛图复制品(此应为巩义石窟寺的复制品)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盘龙石座,唐代文物,高75厘米,长67厘米,宽63厘米。此石座四面雕刻盘龙,龙身呈飞跃之势,龙首龙爪各尽其态,技艺精湛,绝不雷同,充分展现了龙纹的刚劲矫健与气宇轩昂之势。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杨国忠进奉银铤。1970年春,在洛阳市的一个化学制药厂构筑地下管道时发现一枚银铤。银铤为铸制,体呈长条形,上端呈弧形,下端两角近似为直角,长32厘米,宽5.4厘米,重2055克。一面錾(音同赞)刻“专知采市银使右相兼文部尚书臣杨国忠进”,另一面上部錾刻“安边郡和市银壹铤伍拾两”,下部从右至左錾刻43字,说明该银铤为郭子昂于天宝十二年十二月进献。银铤证实了史书上记载的杨国忠不断通过改革赋税的方式来为玄宗敛财的事实。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武曌金简”于1982年在嵩山峻极峰出土,金简为长方形,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不足0.1厘米,重228.5克。正面镌刻双钩文字63个:“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内容为武则天乞三官九府除罪,并有“太岁庚子(700年)七月甲寅”纪年。武则天在嵩山所投的祈福除罪金简,是在其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10年后,久视元年(700年)77岁时所为,是武则天的惟一一件现存文物。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三彩鹰首壶,,唐代文物,高32.5厘米,底长10厘米,宽9厘米,1965年河南洛阳东郊塔湾村出土。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汉白玉弥勒佛坐像,河南省原阳县福宁集出土,唐代遗存,汉白玉雕造。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李密墓志铭原石,由魏征撰写。在1969年卫河清淤时,在浚县城关公社罗庄西, 西南部约2公里处发现。墓志用青石料制成,高63厘米,宽81厘米,刻有39行,镌刻铭文1202字。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北齐天保九年的鲁思明造像碑。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这里共展出古代石刻146件,展览包括两大内容──"世俗石刻艺术"和"佛教造像艺术"。
河南印象——泱泱华夏:河南博物院
中原古代石刻艺术展。
河南博物院,藏品很多,但真正的精品就汝瓷、骨笛、云纹铜禁这些,精品不多。这可能跟当年在开封沦陷后,大部分铜器、铁器下落不明,后1949年又有大批文物运往台湾有关,但要了解河南历史文化,这里不失为一个好的去处,虽然要排好长时间才能进去,但相比能看到那么多文物还是值得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