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宁波——阿育王寺!

标签:
阿育王寺八相成道照壁佛祖舍利佛顶光明塔碑鉴真纪念亭 |
分类: 旅游 |
清晨搭车来到鄞州阿育王寺,这里素有“东南佛国”之称,是佛教禅宗名寺,明太祖赐名“阿育王禅寺”,列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山,也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

现在宁波共有两座阿育王寺,一个在鄞州,一个在北仑。历史上是先有阿育王古寺,再有阿育王寺。传说在西晋太康年间,山西僧人慧达四处求取舍利,云游到北仑嘉溪村乌石岙。恰从地下涌出了一座舍利宝塔,于是慧达便在这里结庐长期守护,形成了古寺。然而北仑嘉溪村地理位置偏僻,于是在往后的300年间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僧了缘重新建造了西塔院(又名西塔寺),便是现在鄞州区的阿育王寺。而古寺虽无阿育王寺香火鼎盛,但是作为寺庙的祖庭,地位仍然尊贵,那里还是众多中外高僧和名人(包括阿育王古寺的始创者慧达大师)的灵骨安葬之所,阿育王古寺还是佛陀舍利出土的地方,于2008年原址重建,所以看历史传承还得去阿育王寺。

水塔

八吉样地碑碣,为赵朴初题写。

因塔位于寺西侧,亦称“西塔”。始建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元至正二十四年年(1364)重建。历经600余年后,1979年大修。塔六面七层,高36.2米,宽7.1米,塔室内径4米。通体用砖砌叠,为阁楼式砖木结构,塔檐上六角发戗起翘,塔周六边砌凹形壁龛,龛座上隐起壶门,置放佛像。南侧有壶门可通塔内,因门内供奉佛像不可进入。

莲香阁。

降魔、成道。

转轮、涅槃。

降兜率、托胎。

出生、出家。

照壁后为鱼乐国。此为寺中园林,中间为圆形放生池——阿耨莲池,后面是陀罗尼经幢,已封闭的老山门,山门上有书法家凌近仁题写的“东震旦土”四字,其意是说地处中国东部的阿育王寺是佛的所在地。南边有畹荃禅师书的「妙喜泉」石碑,妙喜是宋代著名高僧大慧宗杲和尚的号,他曾经主持阿育王寺。就是不知这眼泉水几何了。

天王殿重檐歇山黑瓦顶底层开间,上层五间,高约十四米,正脊上有(国基巩固)四个字,檐间横匾书(天王殿),大门上有(八吉祥地)四寂横匾,是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所书,殿内石壁,嵌有金刚经石刻十八块,前后石柱刻有六对楹联,殿供大肚弥勒、韦驮及四大天王像。

日本重源僧人在1167至1176年间三次来华,为阿育王寺带来了很多珍贵的木材修建舍利殿。还有一位名叫荣西的僧人在1168年来华,参拜了天台寺和阿育王寺。他在这里取得了真经,归国后荣西在日本创立了临济宗,并尊阿育王寺为祖庭。

大雄宝殿系清康熙年间重建,大雄宝殿面宽七间,重檐歇山黑瓦顶建筑,高约十四米,正脊上有风调雨顺及龙鱼戏珠彩塑,檐间有(大雄宝殿)方额,下层檐下横匾书(觉行俱圆)为乾隆皇帝御书。殿内横匾额题(善狮子吼)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殿之中塑释迦牟尼佛,东塑药师佛及阿难尊者,西为阿弥陀佛及迦叶尊者。两旁十八罗汉,后面塑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海岛图》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像。殿前之两株樟树,高过殿顶。

舍利殿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建筑,高约十三米。殿前屏门,浮雕绮丽。檐间方形额,上书(妙胜之殿)为宋孝宗御制,下檐黄匾上书(舍利殿,为清代名僧竹禅所书),舍利殿始建于1678年,殿前月台两侧壁上立有四块珍贵的碑记,其中有唐朝万斋融撰文、处士范重书的《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朝苏轼为阿育王山广利寺中怀琏收藏皇帝所赐颂寺诗十七首的宸奎阁所写的碑文和张九成撰并书的《妙喜泉铭》碑,曾熙手书《阿育王寺重修舍利殿记》碑。

殿内正中粱上悬竖额(佛顶光明之塔),是宋高宗御书,横匾(光明庄严)挂于南面,殿正中是高七米的石塔,内放置七宝镶嵌的(舍利放光)之佛龛,塔下列利宾及阿育王像,石塔后面供置释迦牟尼卧佛像,长约4米。舍利塔为四方形铜质宝箧塔,高约0.4米,用银丝吊一颗绿豆大小的至宝于小窗孔内,一般秘不示人。而宝塔外护的石塔,为明代遗物,高4米,每边宽1.5米,也是印度式的四方单层宝箧印塔,顶部镶嵌宝珠和角隅,四面刻有释迦牟尼成道及八王分舍利的印度式图像,通身漆朱贴金,在阿育王寺舍利殿的中心。一般情况下,舍利并不对外示人。六十年代中期,,阿育王寺舍利小塔暂由国家库房保存, 但小塔外石舍利塔被毁,,于1979年重新修复。
之前有信众前来观瞻舍利,是背诵经文后获准到藏经阁礼拜舍利真身。但据考证那个被密藏的铜质宝箧塔乃是后来明慈圣皇太后所赐,真正存放舍利的还是舍利殿内的这个宋代遗物。
相传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世纪),在波吒利费城举行了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并派遣僧侣四方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他还取出王舍城大宝塔阿阇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在中国共建造了19座舍利塔,而这是唯一幸存至今的一座。

普利众生为现任住持界源所题。

殿后有母乳泉,泉上方刻有(散曼陀华)为清朝书法家高振霄所书。


殿后壁嵌有四块唐代石雕“风、调、雨、顺”四天王,为唐朝作品,极为珍贵。另寺内还有唐贯休画十六尊者石刻。藏经楼在舍利殿后之左侧,二层五间,高约12.5米。楼下法堂,左右两壁嵌有唐贯休画十六尊者石刻(清乾隆御题诗并新定法号及位次的十六尊者石刻),楼上为藏经楼,有徐世昌所书《天龙共护》匾。楼内珍藏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原物,清乾隆初年刊印的《钦赐龙藏》计一千六百六十二部、七千一百六十八卷,商务印书影印的日本《续藏》和清雍正版本《龙藏》7247卷、《碛砂版大藏经》等其它一些珍贵文物。

普利众生为现任住持界源所题。

殿后有母乳泉,泉上方刻有(散曼陀华)为清朝书法家高振霄所书。

《佛顶光明塔碑》为绍兴三年(1133)高宗赐浙江广利寺净昙法师之诏勅上石,其中宋拓纸本保存在日本宫内厅。

殿后壁嵌有四块唐代石雕“风、调、雨、顺”四天王,为唐朝作品,极为珍贵。另寺内还有唐贯休画十六尊者石刻。藏经楼在舍利殿后之左侧,二层五间,高约12.5米。楼下法堂,左右两壁嵌有唐贯休画十六尊者石刻(清乾隆御题诗并新定法号及位次的十六尊者石刻),楼上为藏经楼,有徐世昌所书《天龙共护》匾。楼内珍藏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原物,清乾隆初年刊印的《钦赐龙藏》计一千六百六十二部、七千一百六十八卷,商务印书影印的日本《续藏》和清雍正版本《龙藏》7247卷、《碛砂版大藏经》等其它一些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