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北京行之雍和宫!

标签:
雍和宫宗喀巴大师铜像紫檀木雕五百罗汉山白檀木雕迈达拉佛金丝楠木佛龛 |
分类: 旅游 |
雍和宫,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即位后,将其中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为火所焚,遂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上院改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可以说,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我来时已是晌午,看到了入口处的北侧牌楼。前额题为“寰海尊亲”,意为宇宙众生尊佛奉佛;后额题为“群生仁寿”,意为信佛者团结博爱,幸福长寿。三座牌楼中这座牌楼最为壮丽,系三间四柱九楼式,所有题额均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过了辇道便是寺庙的正门“昭泰门”,“昭泰门”门楣上的匾额是乾隆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的。雍和宫坐北朝南,全部占地面积为6.6公顷,据1950年统计,共有房661间,其中佛殿238间。其建筑风格非常独特,融汉、满、蒙等各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整座寺庙的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由七进院落和五层殿堂组成中轴线,左右还有多种配殿和配楼。

昭泰门北为天王殿,又称雍和门,殿原为王府的宫门,后改建为天王殿。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前檐为障日板,明、次间为壸门,梢间为壸门式斜方格窗。后檐为五抹斜方格门窗,明、次间为门,梢间为窗。殿内为井口天花,地铺方砖,供有布袋尊者和四大天王塑像。

殿北有御碑亭,又名四体碑亭,黄琉璃筒瓦重檐四角攒尖顶,上檐为重昂五踩斗栱,下檐为单翘单昂五踩溜金斗栱,和玺彩画,亭内立有一四方碑,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乾隆帝所撰写的《喇嘛说》。
亭前的古铜鼎是乾隆十二年(1747)由清宫养心殿造办处制造的。通高4.3米,下面衬以汉白玉石基座,上部有火焰门6个,门上铸有“二龙戏珠”,中部为圆形铜狮子座,座上铸有“三狮戏球”的图案。此古铜鼎与北海团城的玉瓮,故宫的九龙壁合称“北京三绝”。如此高大精美的鼎炉全北京只有两个,另一个存于故宫御花园内。

雍和宫殿在碑亭之北,殿原为王府银安殿,现就是寺庙的大雄宝殿。殿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七间,单翘重昂斗栱,和玺彩画,前有月台,围以黄、绿、红琉璃砖花墙,明间上悬雕龙华带匾,中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所题“雍和宫”。殿内供有三尊青铜质泥金佛像,及蒙麻泼金十八罗汉像。

大殿前面有一明代青铜制的“须弥山造像”,高1.5米。须弥山为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被佛教采用。相传山高八万四千由甸(一由甸为印度国俗30里)。顶上为帝释天(佛教护法之一,居须弥山顶的善战城),四面山腰为四大部洲,由四大天王分别主持,周围有七香海,还有天空、云朵、星座。“须弥山造像”被佛教用以表示人类居住地方的景观,是雍和宫珍贵的宗教艺术造像。这本是东城一座庙宇之物,因解放初期要被拆毁而移到了这里。

宫内西边供“燃灯佛”,东边供“弥勒佛”,中间释迦牟尼佛。这三尊佛像都是青铜铸,各高五营造尺。乾隆十二年(1747)由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工匠会同中正殿造办佛像的工匠,在德胜门外黑寺喇嘛庙的察哈达尔罕活佛的设计指导下,取江南赤铜掺兑白银和黑铅,炉炼成青铜,再精心铸成,在铜质外面贴有足金金叶。殿内的供器十分丰富。中间供桌前有“大珐琅五供”,高八营造尺,是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的铜胎掐丝制品,上面均刻有大清乾隆年造字样,文物价值很高。由于这套五供尺寸太大,分量太重,不便放在供桌上,所以特别制造了五个大圆形供几摆放。大五供的左右两侧各摆着一个“银质嵌珠阴阳大法论”,重599.6两。另外还有仿“灵芝”、“珊瑚树”木质供器各一。三世佛前的供桌上陈设有“五供”、“七珍”、“八宝”,都是铜鎏金制品,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保存完好。

雍和宫北为永佑殿,原为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后殿因供奉雍正帝影像而改名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行宫改建寺庙后,改为今名,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明五暗十”构造,即外面看是五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五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重昂五踩斗栱,前后均为三交六椀棱花门窗,下有龟背纹绿琉璃槛墙,前有三出陛台阶二层。殿前有东西配殿,分别为额椅殿(医学殿)和宁阿殿(数学殿)。

殿内正中供有三尊高2.35米的白檀木雕佛像,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

出永佑殿,便到法轮殿。法轮殿为举行法事的场所,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面阔七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前出轩后抱厦各五间,轩厦均为黄筒瓦歇山卷棚顶。殿顶上四边共有5座一黄筒瓦悬山顶天窗暗楼,上有5座铜质鎏金宝塔,为藏族传统建筑形式。殿左右两侧为班禅楼和戒台楼。戒台楼位于法轮殿西侧,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为迎六世班禅进京为己祝寿、受戒而建;班禅楼位于法轮殿东侧,最初是供奉药师佛的法坛称药师楼,六世班禅进京时以此处为住所,楼因之得名。两楼皆为黄筒瓦重楼歇山顶,上层九间有廊,下层二十五间南面有三出陛台阶四层。

法轮殿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东西壁还有以释迦牟尼为题材的壁画。

这里最珍贵的佛像是宗喀巴大师像前所供的释迦牟尼,此像为铜质鎏金,高约1.1米,头饰螺发,眉呈新月状,神态平和,鼻梁挺直,衣纹如水波状,双手置于胸前作说法印。这尊佛像是乾隆年间西藏郡王颇罗鼐派专使进京赠与乾隆皇帝并于1745年农历9月25日奉旨供奉于雍和宫的,现佛像背光上还刻有乾隆的御制诗。

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在法轮殿,整个山体由紫檀木雕刻而成,层峦叠嶂、阁塔错落;五百个用金、银、铜、铁、锡铸制的罗汉置身其间;讲演佛法的、降龙伏虎的、乘鹤飞升的,或坐或卧,或醉或思,或笑或痴,姿势生动,神态各异,造型逼真,雕技精湛。

这座罗汉山的原料是珍贵的紫檀木,雕刻工匠从苏、浙、闽等地选征而来,设计师是清宫如意馆的“供奉艺术家”,山上的部分罗汉和其他不少点缀物,用的是金质原料,可以说是“质料”、“雕艺”、“造型”三绝的艺术珍品。雍和宫还珍藏有同这五百罗汉山图案一样的大型彩画五百罗汉山佛画一幅。相传这座雕塑是乾隆帝将雍正行宫改为喇嘛庙时,按照她母亲孝圣皇太后的意愿安排制作的。

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法轮殿之北是万福阁,是雍和宫寺庙建筑群中北端最高的建筑。阁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檐重楼,高25米,上、中、下各层面阔、进深均为五间。上层为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正中匾为“圆观并应”;中层为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四周带廊及护栏板,正中匾为“净域慧因”;下层为单翘单昂斗栱,和玺彩画,前后三出陛,正中悬雕龙华带匾,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万福阁”。

阁内供奉一地上18米、地下8米,佛身宽8米,总高26米的木雕迈达拉佛(弥勒站像),其主干由整棵白檀木雕刻而成。
由七世达赖喇嘛的重金从尼泊尔王国将印度运回一根高大白檀木运回,并由西藏经四川走水路,历时三载运至京城,作为进贡礼品献给乾隆,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佛像全重约一百吨,是中国最大的独木雕像。这尊大佛于1990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被誉为木雕大佛的世界之最。(这里介绍下檀香木,又名白檀(White
Sandalwood),属檀香科常绿乔木,原产印度、印尼、澳大利亚、斐济和非洲等湿热地区,其中又以产自印度的老山檀为上乘之品,一般人现在就拿点做为香料或者做小件木雕,放在家里是满室生香,可这尊大佛,不得不说这真是国宝级的文物了)万福阁楼上原悬挂一串周长12米的上等料器佛珠,称“宝石官料大佛珠”,每粒珠子直径有10厘米,为清乾隆年制,现此佛珠藏于宫内。

后面的绥成楼院是雍和宫寺庙的最后一个院落,正北是上下两层共十四间带廊的楼房。一楼正中共有大白伞盖佛母;往东是绿度母佛、宗喀巴大师、喀珠杰(一世班禅)、根敦朱巴(一世达赖)、格桑嘉措(七世达赖)、洛桑巴丹益西(六世班禅);往西是白度母佛、无著菩萨(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龙树菩萨(古印度僧人、学者,1038年手西藏阿里王之请来西藏传播佛法,译经授徒)、圣天(龙树菩萨的弟子,古印度称他是超级佛学大师)、勃伦敦巴。二楼上供有五座祖师塔,做工精细,是典型的喇嘛塔。在绥成楼院的南部,万福阁的后部,有一座“观音洞”,内有一座“普陀珞珈山”,山上正中供着一尊观士音菩萨像,俗名“送子观音”。在观士音像的周围陈列着许多水中游戏的鱼虾,以及善才童子、龙女等偶像。

万福阁东西两侧分别为永康阁和延绥阁,中间以悬空阁道式飞廊相连通。绥成殿在万福阁北,是雍和宫中路最北端的建筑,黄琉璃筒瓦硬山顶,重檐重楼,上下均出廊,面阔七间,殿前有月台与万福阁相连。
延绥阁阁内中央有“开花现佛”莲花台一座,为木质,雕刻精美,台上有一个巨大的莲花骨朵,随着莲花台的转动,莲花时开时合,在花蕊中现出法相庄严的四尊木雕贴金释迦牟尼佛像。

东边的永康阁高4.7营造丈,上下两层,与万福阁相距两丈余,在二楼上有飞廊与万福阁相通。内置八角形二层佛塔法论一座,每层供四尊无量寿佛,位于永康阁中央,可转动。法论塔雕刻精巧,形态生动,转动法论,寓意“法轮常转,佛法久往”。

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还有一尊木雕三绝名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
万福阁的东厢为照佛楼,为两层十间的殿堂。原是乾隆帝的母亲钮钴禄氏皇太后烧香拜佛的佛堂。因殿内供奉的是铜制贴金旃檀佛,又称“照佛”,故名照佛楼。这座供奉旃檀佛的巨大金丝楠木贴金佛龛,背面有一圈围屏式火焰背光,释迦牟尼站在正中,阿难、迦叶两弟子侍左右两侧。佛龛从地面直达楼顶,高居上下两层的空间,有两根金色攀龙柱支撑,横梁金皮贴木,上雕许多金龙,中间为二龙戏珠。佛龛分内外三层,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而龛内的释迦牟尼铜立像(旃檀佛像),水纹衣环绕身躯,系元代遗物,据说是从什刹海中打捞上来的。
宫内现班禅楼正在举行藏传佛教艺术展。

鎏金坛城。

活佛转世灵童的掣签。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乾隆皇帝亲自主持之下,以皇宫内库六成金八十两制做了两个金瓶。其造型取材于皇宫内藏草瓶样式而略加改制,并分别颁于西藏大昭寺和北京雍和宫。历史上,有北京、青海、内蒙古等地多位大活佛的转世灵童由此金瓶掣定。

各种藏传佛像。

夕阳落下,出宫后看到的西侧牌楼。前额题为“福衍金沙”,意为幸福充满佛地;后额题为“十地圆通”,意为修菩萨行的十个阶段互相贯通,而达到理想的境界。

出了雍和宫在街上看到的“成贤街”牌楼,这里共有四座过街牌楼,街东西口各一座,,国子监左右各一座,
漫步成贤街可参观国子监、孔庙和雍和宫。这里的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目前是首都图书馆所在地。院内柏树参天,肃穆谧静。清代每一位皇帝即位,都到此讲学一次。这里还是接待外国留学生的地方,是当时国内外人才荟萃之处。

雍和宫大街的胡同。

蛮有特色的。这里的胡同价格可不低,但居住这里人却丝毫没感觉有什么特殊,毕竟房子是拿来主动,不能出售,卖了钱是有了,可去哪住了?

晚上我们来到北新桥卤煮老店品尝北京的特色卤煮。

要了个大小肠卤煮,亲自看师傅配料。

点了肉皮冻,富含胶原蛋白微辣嫩滑,口感似硬猪皮,蒜味浓,皮冻脆滑咸。
北冰洋汽

大小肠卤煮大肠要很多,有嚼劲,小肠相对少些,里面还配有猪心猪肺、猪下水、
炸豆腐块和火烧等为主,调以卤汁、蒜汁、酱豆腐汁等来作为辅 。

大小肠滑嫩,腥,

猪下水和猪肺,吃多了有些发腻。

吃的人那么多,不好意思再说了!

最后喝到了北冰洋柠檬酸甜汽水,总算满足了。北冰洋的前身可是建于1936年的北平制冰厂。1949年收归国有,改名为北京新建制冰厂。1950年改名为北京市食品厂,并正式注册“北冰洋”商标以及雪山白熊的商标图案。1985年,改制成立北京市北冰洋食品公司,之后进入历史辉煌时期。1994年,伴随着招商引资大潮,北冰洋食品公司同外商合作,分别成立了4家合资公司,“北冰洋”汽水被分配给其中之一的百事-北冰洋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现在北京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还在继续生产着“北冰洋”,这是一种回忆,一种情怀,想想小时候,这种瓶装汽水可谓风靡一时,可惜……,愿这些国有老品牌能东山再起,再现辉煌。
后一篇:金秋十月北京行之恭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