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北京行之易县清东陵——慈禧定东陵!

标签:
慈禧菩陀峪定东陵凤引龙追贴金雕花墙镶金龙天花黄花梨木慈安陵 |
分类: 旅游 |
离开乾隆帝陵区后步行不远就来到了定东陵。其中慈安陵名为"普祥峪定东陵"
,慈禧陵名为"菩陀峪定东陵",两陵都位于咸丰帝定陵之东,是咸丰帝定陵的附属陵墓,所以统称为定东陵。

现在开放的只有慈禧的陵寝,陵前可见的下马碑。在清朝只有咸丰朝是两座皇后陵,在清代仅此一例。两座定东陵是清代中等级最高的皇后陵,和其他皇后陵相比多了碑楼和下马牌。

神道碑亭又名小碑楼。

碑身用满、蒙、汉书镌刻慈禧太后的庙号和谥号。

石拱桥和石平桥、东西朝房、东西值房。

有些历史了。

西朝房也称饽饽房,是为祭祀准备面食点心的地方。

隆恩门外的这块丹陛石,就是传说中被慈禧认为不合格的石刻,是一块曾被慈禧陵废弃的丹陛石,其雕刻的也是凤在上,龙在下,构成一幅凤戏龙的“龙凤呈祥”的高浮雕图案。但据了解是被盗掘时从门前移开的。

步入隆恩门。

隆恩殿是供奉慈禧太后神牌、供品和举行祭祀的主要场所。

东配殿。单檐歇山式,面阔五间,是存放祝版和制帛的地方。大殿维修时,暂将神 牌临时移放于此。

西配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每逢慈禧太后忌辰大祭时,有13名喇嘛在此念经为死者超度亡灵。

排水孔,设计的很巧妙。

隔壁的慈安陵。

原有的殿前陈设只剩这只铜鹿。

还有铜鹤。清东陵各陵寝建筑中,慈禧陵最为华丽,隆恩殿周围的69块汉白玉板处处雕成“凤引龙追”,74根望柱头打破历史上一龙一凤的格式,均为“一凤压两龙”,暗示她的两度垂帘。

隆恩殿前正中,在汉白玉基石中央的丹陛石长3.18米、宽1.6米,为高浮雕加透技法雕成,凤在上龙在下,龙翔凤舞,神态生动。

殿的内壁都嵌以砖雕图案,寓意“万福万寿”、“福寿绵长”的砖雕图案,并全部筛扫红黄金,所有雕砖外围均饰以蔓草莲花和珠文,凡凸起的花纹全用赤金叶子贴饰,达到了赤黄二金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光彩夺目,东西配殿也是如此。

整个陵园工程历时13年重修后终于完工(巧的是4天后慈禧去世)。

柱子上的金龙已被剥去。据曾任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的徐广源先生考证慈禧陵隆恩殿和东西配殿,除斗拱使用楠木外,其他所有木料全部改用黄花梨木”,其史料来源于清末光绪年间,庆亲王奕在河北遵化普陀峪为慈禧皇太后修建陵寝时,提议陵寝内的建筑材料使用“黄花梨木”,并在慈禧陵寝大殿东西两侧及吉地宝龛,“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谨用南柏木外,其余拟改用黄花梨木。但有个问题出来了,清自乾隆帝后海南黄花梨就很少有大料进贡,清宫已开始使用紫檀来代替黄花梨。想殿内这些巨大的木材如果是黄花梨的话,那之前为何不用来做家具,何苦千山万水从印度购买紫檀。而根据梁思成等组建的中国营造学社为了在明式家具研究中有新老花梨区别之说,个人估计那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黄花梨料出现(毕竟在慈禧之前道光营造慕陵时其隆恩殿也只能用金丝楠木来制作,而用于家具的海南黄花梨已经在清宫中较少使用了,却问慈禧时期怎么可能耗费那么多大料来建大殿了,况且慈禧也只有棺椁能用上金丝楠木,更何况大殿了,怎么可以用到比金丝楠木更好的海黄了!),这些所谓的黄花梨料应该是清末大量使用新的低档花梨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大果紫檀一类的花梨木。不过慈禧陵能用上真正红木做建筑构件已经是非常奢侈了!


殿内外彩绘2400多条金龙,梁枋及天花板上的彩画不做地仗,不敷颜料,而是在木件上直接沥粉贴金,其图案为等级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

隆恩殿栏板上138组凤引龙的绚丽彩画使人产生天在旋,地在转,宇宙万物在永恒运动的苍茫之感。慈禧陵三座宫殿的内墙壁和天花板全部用黄金装饰,贴金雕花墙仅贴金一项就花费黄金四千五百九十二两,以此来做装饰在中国皇家陵寝中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天花板上想当年有575块贴金雕花金龙天花板,传说一块金子就有一两重!经过数次浩劫现在仅剩的这5块半不知是当年盗墓者的疏忽还是别的原因,总之被永久的留了下来。

由此可想见当年的辉煌。

三座门。

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由此可下地宫。

虽是慈禧,毕竟尊卑有别,后陵还是没有帝陵宏大。仅有五劵两门组成,进深不过24.8米。落空面积154平米。

空空如也。慈禧的棺椁是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可已被破坏的不成样子,据说慈禧棺椁内的珍宝,价值在5000万两白银,堪称世界之最,单单老佛爷头戴的珍珠凤冠,其冠上最大一颗珍珠大如鸡卵,价值就达一千万两白银。(这有些夸张了,不要说比汉唐帝陵,就是比起明帝陵来说也不见得慈禧陵就一定藏宝胜出,但在东陵来说,它却可以比肩乾隆老爷子)不知是真是假,反正这些东西现在都已经不在,可谓是下落成谜,也不知道这孙殿英落网时到底说了些什么,我想珍宝应该是有归处的,只是现在还不明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