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北京行之明十三陵——定陵!

标签:
明十三陵石牌坊万历定陵地宫金丝翼善冠九龙九凤冠 |
分类: 旅游 |

在十三陵的最南端,有一座气势恢宏的石牌坊,它是进入十三陵的第一道大门,该石牌坊修建于1540年也就是大明嘉靖十九年,规制为五门六柱十一楼,高十四米,宽将近三十米,是国内规模最大,也是保存最好的石牌坊。

进入陵区后首先我们前往地宫已经开放的明定陵。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

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开工,历时6年方完成,耗银八百万两。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成祖长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

祾恩门——祾恩殿殿门,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昌平,祾恩门、祾恩殿等地面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葺时,祾恩门、祾恩殿被缩小规制重建,但民国年间再次被焚。

可以想见当初是何等的雄伟漂亮。

远望祾恩殿。

现只剩下这石雕孤独的陪伴在此,述说着当年的故事。

恢弘的殿宇,现只剩残留的柱基。

棂星门,象征着仪仗威严。

后面就是明楼和宝顶。这完全是仿照完全仿照万历的祖父世宗的永陵建造的。

到达地宫入口。

定陵地下宫殿在地下27米处,规模宏大,由五座石室组成(前室、中室、左配殿、右配殿、后室)。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

已经看到金刚墙,真是幽深的很。

当时发掘时殿内空无一物,殿内的棺床和金井(内置黄土有定穴的作用)的设置,事实上只是沿用九重法宫格局旧制,徒具埋葬妃嫔的象征意义而已。

侧甬道,通过此可到达西配殿,虽然那里也是空空如也,但不知为何却不开放。这里地宫总建筑面积为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对称的两个殿,中间各自有一个用汉白玉垒砌的棺床,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

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棺椁周围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装满殉葬品的红漆木箱。出土的随葬品包括帝后服饰、册宝、明器、木俑、甲胄、刀、箭、金、银、玉、瓷器皿以及大量丝织品。现在我们在外面的文物陈列室还能看到部分当年出土的文物。

眼前所看见这些棺椁其实都是后期的复制品,当年的原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随着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一样被毁。而定陵出土的800匹明代最高规格的丝织品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指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未得到有效保护,迅速风化,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随后的2个皇后的汉白玉石座,前面这个大缸,就是给长明灯装油的,发掘后发现,大缸里面有一层黑亮的油脂,下面是水。经过粮食部下面的研究所化验,这层油脂竟然是蜂蜡。

前殿宽6米,进深20米,高7.2米,也是空空如也,现在想想明清帝陵已经开始注重礼仪性的象征意义,不再像汉唐帝陵一样视死如视生,陵墓内外都修的异常宏大,地宫也是珍宝无数,百十一物无所不放,相比较可以说明清的皇帝视乎节省不少


前殿入口,五殿共有石门七座。每一座都有雕刻精美的白石门楼,门洞卷内各设对开的石门扇两个,门扇高3.3米,宽1.7米,重约4吨。汉白玉雕成,门轴一边较厚,约为0.4米,辅首一端较薄,约为门轴一边的一半。门关闭后,后面有自动的顶门石,门轴和顶门石,设计精妙,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地宫出口,这些都是现代仿建的了。

出口正对着明楼。

明楼内有圣号碑一通。

高大的宝顶。

巍峨壮丽。

下了明楼,两边就是当初展示地宫出土文物的2个展厅,可惜现在只开放一号展厅,据说二号下面就是博物馆文物仓库,为了文物安全需要所以暂不开放。

孝靖皇后木制谥册,这位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因是慈宁宫宫女,生前遭到百般摧残,凄惨一生;始终受到丈夫冷落、郑贵妃迫害、奴才欺凌,长期被幽禁,最后哭瞎双眼,悲愤而终。死后荣光想想都是可怜啊!

孝靖皇后谥宝。

当年出土的首饰。

金盆,说实话这些看着并不像原物。

看图就明白了。

金酒注,这个看做工倒不像仿品。

万历帝腰间的玉革带。

玉镇圭。

金丝翼善冠。(可能是仿品)

当年发掘时神宗头侧圆盒内发现的这一顶金丝翼善冠,全用极细的金丝编织堆垒出二龙戏珠图案,孔眼细小而均匀,造型生动活泼。如此繁复的制作,外表却不露丝毫接头,体现出高超的手工技艺。
另有一顶乌纱善冠没有展出。该冠用细竹丝编成六角形绸络状纹作胎,髹黑漆,内衬红素绢,再以双层黑纱敷面。冠后山前嵌二龙戏珠,冠后插圆翅形金折角两个。折角下有金质扁筒形插座,上面有浮雕升龙。此冠虽以细竹丝编制而成黑漆,但龙身为金丝累制,且嵌猫眼石、黄宝石各二块,红、蓝宝石各五块,绿宝石二块、珍珠五颗,龙首还托“万”、“寿”二字,堪称精美华贵。冠通高23.5厘米,径19厘米,金饰件总重量307.5克,出土时此冠戴在万历皇帝的头部。

九龙九凤冠为明神宗(万历皇帝)孝端王皇后凤冠,出土于定陵。当时出土的有皇后凤冠有孝端皇后六龙三凤冠、九龙九凤冠(皆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孝靖皇后三龙两凤冠(目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和十二龙九凤冠(藏于定陵博物馆地库)。其中孝靖皇后王氏的皇后之位,是死后追封的,其凤冠是其孙儿天启皇帝为其定制的,严格来说是有违祖制的。

虽是仿品,也是仿的漂亮啊!冠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20克,有珍珠3500余颗,各色宝石150余块。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8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这顶豪华的凤冠,共嵌红宝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粒。

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龙袍,这是是皇帝参加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等最为隆重的典礼时才穿的服装。缂丝十二章衮服的底纹上布满字图、寿字图、蝙蝠和如意祥云,寓意万寿洪福。前后身和两袖缂丝制作12个团龙,每个圆形的团龙周围饰有8种吉祥图案: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另外繁复的十二章图样也全收其上,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象征王朝的统治,皇帝的文武兼备。织造龙袍所使用的缂丝技术也是非常独特的,然而这种技术到今日已是失传已久。史料记载,明朝初期开国皇帝朱元璋励精图治,生活节俭,严禁缂丝制作服饰,因为缂丝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熟练织工一日只能完成一寸,制作一件长衣的缂丝面料需要连续不断织造10年之久。自明朝宣德年间开始,缂丝才在皇室奢侈之风作用下重现世间,而神宗皇帝的衮服需要再加上孔雀羽、真金丝线等等工序,可谓绝代奢华。不过因为当年的丝质品大量毁损,现在的衣物都是南京云锦研究所会同定陵博物馆用以前的残片仿制而成的。

百子衣。

大明显肃靖静纯懿皇贵妃王氏圹志。

当初开挖定陵时的场景。

此为当年工匠埋下的指路石碑,考古学家就是按照此找到地宫入口的。

陵园门口处的无字碑。无字碑体积巨大,螭首龟趺,因其迥异于常见石碑,通身光洁不留一字而得名。最早长、献、景、裕、茂、泰、康7座皇陵门前均无碑亭,到嘉靖皇帝在位之时才补建而成。尚书严嵩希望碑文由世宗撰写,但嘉靖皇帝认为天命已定,功过当由后世评说,于是陵前的碑文便空了下来。无字碑初建时的方形碑亭也在清初被八旗军所毁,只剩下庞大的石碑仍然完好,矗立在青天之下,默默睹视世间沧桑。

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这位明神宗万历皇帝可是明朝享国最久的帝王。生母孝定太后李氏赫赫有名(就大明王朝上闫妮饰演的那位),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后为立太子与朝臣对峙,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明神宗执政晚期,党争长期持续,导致朝政日以腐败,可以说大明之亡就是从万历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