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却留下——东区

标签:
西溪湿地周家村烟水渔庄深潭口河渚街非诚勿扰秋芦飞雪高庄 |
分类: 旅游 |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东部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该区也属鱼塘湿地,河港较少,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也不多,实现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中部东起千斤漾至包家塘港,南起沿山河,北至文新路延伸段,西部的界线北段起自绕城公路绿化带东侧、向南折至年家港(新开河)、朝天幕港,再往南至长家滩,总面积约5.90平方公里,除鱼塘湿地外,河网稠密,湿地自然景观最为明显,且历史人文遗址较多,为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
几次与西溪擦身而过,不免遗憾,今天终于可以踏足这里领略这的美景如画!
西溪湿地东区售票处在天目山路上的周家村入口,我们也就从此进入。
五义桥上看西溪。
首先坐电瓶船水上游览西溪。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内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远处为知乐桥。现在初春时正是西溪举办探梅节,河道两边的梅花已经开放了。其右边有泊庵草堂,为明末清初钱塘人邹孝直(名师绩)的庄园。
百家溇。原为西溪近周家村的自然村落,其周浜溇密布,河道纵横,植物丰茂,地僻幽隐。据传,太平军曾在此建营筑垒。现在原址建有会议中心、餐饮会所。

到达第一个景区:烟水渔庄。这里展示了西溪农事鱼耕活动,也是游客休闲、餐饮的中心
而烟水渔庄的“烟水”,有三妙:柳烟、云烟、炊烟,人与烟水共处,犹如身临仙境。传闻宋高宗曾经路经杭州西溪,见西溪景色优美,就说了一句“西溪且留下”这样一句话。这句话也成了这的代名词。

桑蚕丝绸馆内的缫丝工艺介绍。

闺房刺绣。

纺丝机器。

明末清初的真丝制举人服。

西溪婚俗馆。

宴厅。

“西溪人家”(——西溪原居民生活展示屋)是对西溪原居民农家生活场景的再现。

西溪的农家从事农耕渔事活动的劳动工具。

农家所使用的生活用品和厨房。

正堂。

卧房。

这里步行一会到了百家溇。

感觉这地方很冷清。

老船茶坞。

有些特色。

不远处即为珍惜水生植物园和烟水庵。烟水庵的历史非常悠久,建于南宋末年。明初毁于火灾。据《西溪纪胜》一书介绍:毁圯后的烟水庵,直到清光绪丙子(1876年)年由慧光法师重振佛光。

离开后乘船看到的凌波桥。

来到深潭口。这里有珍珠养殖展示。

西溪明珠。

电影《非诚勿扰》在此取景。

电影场景,这里向北的西溪创意产业园也是当年电影拍摄地,那里现在已经有杨澜、潘公凯、余华、刘恒、邹静之、赖声川、朱德庸的 工作室入驻了,相信以后必是一片创业乐土。

熟悉的小船。宽阔的水面,四棵上百年的大樟树分布在河岸两侧,枝繁叶茂。这便是深潭口了。蒋村每年端午节的龙舟胜会,都设在此处,人来舟往,热闹非凡。深潭口河两岸间隔着两三米就有一个青石板埠头,岸上有数十户民居,夹杂着座座石桥、数个葡萄藤架,江南水乡柔情依旧。

从此而出就是2区的免费景区:河渚街。

河渚街是西溪湿地的一处古地名,在西溪东北。现今的河渚街是西溪湿地民俗文化和传统特产的集中展示地。

农家特色菜,真是垂涎欲滴啊!

三深大会堂曾是西溪湿地内,蒋村乡民当年集会的场所,里面有一些别处无法看到的历史遗迹。

墙面上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遗留下来的标语口号,正面墙上残留的半幅伟人画像真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贵山窑陶瓷馆。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琳山、嵇锡贵夫妇共同创立的杭州西溪贵山窑陶瓷艺术馆,是唯一一处贵山窑作品的固定展示场所,目前有珍品29件。

嵇锡贵大师擅长陶瓷装饰,作品精美瑰丽;郭琳山大师则精于陶瓷雕塑,作品大气灵动。两人在陶瓷艺术领域相互合作,各领风骚,以其学养与才华,创作出独具品格的优秀作品。

郭琳山大师的紫砂陶捏塑“顽童”活灵活现。

龙舟陈列馆。相传清乾隆帝南巡江南,曾在深潭口观赏蒋村龙舟,欣而口敕“龙舟胜会”自此西溪龙舟声名远播。

满天装龙舟。

蒋相公祠,据蒋村《广福庙志》记载,世称“蒋公庙”、“竹林居”。初建于南宋建炎年间,蒋氏宗族集资筹建蒋家祠堂,堂内供奉蒋氏先祖灵牌。将侯崇仁、弟崇义、崇信三人,承父业,寄居住杭城惠济桥傍开米行,行好事,献粮于朝,济米于贫民,并信任籴米者自量,世称“蒋自量”。北宋宣和年间,官府拨资立庙。南宋咸淳三年,宋皇帝赵降敕赐庙额《广福》,追封崇仁为孚顺侯,崇义为孚惠侯,崇信为孚佑侯。今复建于河渚街。

古戏台。

祠堂外还竖立着惠和石牌坊上书“德声永存”四个字。

河渚街外就是福堤和绿堤,堤旁是西侧水生花园,生态保护的很好,不远处就是拥有水下生态观光长廊的杭州湿地植物园。

映像江南艺术馆 ,在这里你可以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欣赏艺术家的作品。

蒋村酒家。看着外面那一排排的酱鸭感觉不错。

河渚听曲,西溪十景。这里作为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越剧文化源远流长。

买了份油炸桧(葱包桧),听说这与民间痛恨秦桧而用面泥捏成人形而油炸而得名,吃起来就和我们的油条煎饼差不多。

河渚街边上的河渚塔,是一座五层楼结构古塔。塔的东面是自古繁华的河渚闹市,西面是清幽淡雅的深泽水乡,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处,河渚塔静静地矗立着。它是西溪唯一的制高点,可以鸟瞰西溪。

据说这里是《奔跑吧兄弟》的取景处。

刘雪符“淇上草堂“,再往后就是大明刑部尚书洪钟修建的洪钟别业,别业由宅院(三瑞堂、归舣居、香雪堂、泌芳楼)和书院(竹清山房、清平山堂、萝荫阁、抱月轩等)建筑组合而成。这庞大的明代贵族园林建筑,是《红楼梦》创作中大观园的原形核心。即是说有了洪钟别业,才有《红楼梦》,著名学者土默热教授就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写出《长生殿》的洪昇,而洪昇就是洪钟别业的后人。

长春桥,建于清道光年间(1843年),是西溪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之一。

秋雪庵。秋雪庵始建于宋,明末陈继儒取唐人“秋雪蒙钓船”诗意题为“秋雪庵”。秋雪庵是“秋雪八景”的核心景区、也是河渚胜地的静幽之境。位于西溪河渚湿地最中心水域的秋雪庵,四面环水,只有靠小船划桨才能进入。向东向南是一望无际的芦苇滩地,一片白茫茫的意境。

”秋芦飞雪“,蒹葭深处,四面河流溪水环绕,东面秋雪滩上的芦花摇曳,一经风吹,花白而轻如棉絮,随风飞扬,如漫天飘雪,到了秋高气爽的日子,这里放眼望去是一边无边芦花,可谓是位列西溪湿地景观之首。

西溪梅墅。西溪梅墅位于西溪湿地公园的东南片,毗邻河渚精华“秋雪庵”景点,与附近的梅竹山庄、西溪草堂、西溪水阁等,共同构成西溪梅竹休闲区。其周梅花成林,浑然朴野,是西溪主要赏梅区之一,重现“过客探幽休问迳,雪香深处是西溪”的意境。现在这里正是”曲水寻梅“的好时候。


茭芦田庄酒店位于西溪长卷南端,天目山路高庄南二门入口,是国内首家以湿地为背景的大型生态田庄式酒店。酒店占地面积500亩,为江南水乡古典宅院风格建筑群,有许多新人选择在这里举办婚礼,环境相对不错。

高庄御临街,这里属于一区景观,进出就要刷卡,我们用身份证购票,扫一下就好了,很方便。这里也是西溪历史的重要见证。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2月10日,康熙皇帝就从这里登岸,游览西溪。合家河头因此改换了门庭,称为御临镇。而御临街是2007年恢复的老街,长约300米,两旁多为二层清代风格古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街上的商铺,有米店、糕点店、茶馆,酒楼、南货、食品和鱼、柿、笋行等,依稀见出当年商贾云集的热闹模样。老街上有两个牌坊,一个在码头的正对面,叫“高庄码头”牌坊;另一个是“菁华大启”牌坊,位于御临老街的西头。

高庄。高庄,又名西溪山庄,俗称西庄,是清代高士奇(1645—1704)在西溪的别墅。高士奇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高士奇早年家贫,后在詹事府做记录官。康熙十五年(1676年)升为内阁中书,领六品俸薪,住在赏赐给他的西安门内。高士奇每日为康熙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信任。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晚年又特授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

宸览亭。亭内立石碑“高庄宸迹”,石碑背面刻着《重修高庄碑记》。

高宅。

前厅檐下挂着蓝底金字上书“西溪山庄”的匾额,稍下方是红底金字上书“隐秀居”的牌匾。厅中堂是一幅“康熙驾临西溪图”,描绘了康熙在一六八九年驻跸高庄的盛事。

三进是一栋二层楼房,这是高士奇和家人的居所。底楼居中照例是厅堂,廊檐下挂着“逸志不群”的匾额。

厅中用雕花木板分隔出一个雅致的暖阁,现有康熙和高士奇的蜡像陈列。

北面是整个后花园的核心建筑“桐荫堂”,大而阔,不显高,四角腾飞而起,下部环廊,木柱连接座椅,整座建筑显得大气、沉稳、雅致、俊秀!它旁边的是桧楫亭。

云心阁和枝阴亭,水南的“竹窗”两翼突出,巍峨壮丽;阁与亭之间是西湖书画研究院,也就是西溪书画院。

西溪红学陈列馆利用西溪湿地原有的蕉园诗社改建,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700平方米。红学馆由序厅、回廊以及众香楼、瑶华居、墨庄斋三个展厅构成。红学研究者土默热认为《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被称做江南奇才、写下《长生殿》的洪昇。书中那个风姿绰约的大观园,原型是洪昇的故乡杭州西溪,因此为了深入探究西溪与《红楼梦》形成的渊源,完善西溪“映红”学说,展示西溪红学研究成果,杭州特意成立了西溪红学陈列馆。

序厅主要介绍土默热先生及其学说;众香楼主要复原原著三大场景,即元妃省亲、姐妹结社、宝黛读西厢。

瑶华居主要展示红楼梦中六位主要人物与“蕉园”十二姐妹身世性情对比。墨庄斋主要展示红楼梦与西溪建筑、习俗、方言等生活原型和素材;回廊主要展示红楼梦考瓷画,突出表现西溪与《红楼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在各个展厅中还展出了各类红学研究资料和杜春耕等红学专家捐赠的各时期有关红学研究的作品。

三进的主建筑由长廊连着一名为“竹窗”的建筑。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南巡时,曾临高庄。高庄周围风景殊丽,竹林深秀,景色宜人,康熙帝对高庄赞不绝口,挥笔写下“竹窗”两个字,还乘兴写下一首诗:“花源路几重,柴桑出沃土。烟翠竹窗幽,雪香梅岸古”,这就是竹窗名字的由来。

室内雕梁画栋,宫廷氛围浓郁。

这是刚才三进中的二进:客厅。

厅的正中挂着明王时敏八十岁时画的山水《南山集翠图》。画中主峰高耸,山谷幽静,意境深远而氛围闲适。两侧对联:“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匾额“和鸣书屋”。

早樱初开,别有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