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妇能为无米之炊的语文学习法
(2011-05-07 12:19:34)
标签:
肖非凡的博客
李白
岷州
一夫之用
巧妇能为
无米之炊
文化
|
|
这几天都在为了帮宋老师他们班做班级文化展示的海报,说实在的,像做这样的大图展示海报,还是有一定的苦难的。最最主要的就是尺寸的问题,因为在电脑中看到的效果跟实际是一定的区别的。可能在电脑里看到的效果很清晰,但是通过印刷之后质量就会有所下降。之前给24班做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我不是专业的设计人员,也没有经过什么专业的培训知识。只是在按照一定的步骤走,一切都是源自于对于它的喜欢。我希望自己是可以在多个方面共同发现的年轻人,今年我18岁了,这是属于我的一个“成年礼”。我希望在自己成年的这一年里,不管是在哪些方面都有所进步!上次的展板站出来的时候,我就特别的留意了去看的同学的评价。其实,我还是挺愿意听到真话的,因为那时候没人认识你,说得都是发自内心的。我也知道自己跟人家的差距是很大的,即便是做了一些东西,可是都是难登上大雅之堂的。我就是秉着自己那份对于设计的热爱,也是自己兴趣爱好的一部分吧。既然是答应人家的事情,我还是能够尽量的做到的。我不希望人家对于这一点儿对我有怎么样的看法。要么我不答应人家,答应之后我是会去做到的。在搜集材料的时候,顺便跟宋老师要了这篇他曾经发表的论文,我看过之后,感觉有很大的触动。在这里也一起分享一下,希望能为你提供一点儿小小的建议。
在考试中或由于紧张或由于平时积累不够,有的同学会“咬断笔杆不放松”而发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不要着急教你应急三招,或许会使你在“山重水复”之际,重现“柳暗花明”呢。
第一招:一个事例,多方挖掘。
应该明确,一则事例可以证明的观点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当多方搜索也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时,你不妨把以前用过的很熟悉的事例想一想,看看能否用在文章中。请看一下作文片断:
1.你说你要“举杯邀明月”,只有天际的一轮圆月才读懂你的情思。别人都以为你豪放不羁,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你,还会有什么让你眉头紧锁?他们不知道你心中的热情——入仕,像普通的读书人一样,达则兼济天下可当你还来不及感谢如愿以偿,一颗热忱的心就开始冰凉,他们不需要你的治国贤才,他们只不过是扛着惜才得幌子,只要你要在后宫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艳歌。……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影在你朦胧的碎眼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缩成了句号,一具腐朽的尸体就有了一个传颂千古的名字:李太白。
2.“曾几何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吟“我辈岂是蓬蒿人”。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一腔热血。“御用文人”的金幌,怎能罩住你那放荡不羁的心?终于,在经历了仕途的挫折与痛苦后,你释然了。重返鲁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寄难酬鸿志于山水之间。虽不是“廊庙器”,可“天生我才必有用”。顽固之痛,不过浊酒一杯。当心豁然开朗是,挫折后的痛苦不再是逆水行舟的浪,而是鼓帆而行的风。于是文学的艺苑里绽放出浪漫主义的奇葩。青莲居士,数载宦海沉浮,痛哉,痛哉!一腔浪漫情怀,幸矣,乐矣!
例1中用李白的材料诠释了2004年浙江高考题“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关系,正是因为不重视文人,不重视认为素养,“一个王朝背影”才在李白“朦胧的醉眼中逝去”。例2用李白的材料生动地解说
了2004年高考全国卷(吉林等)作文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李白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不放大痛苦才使得“文学的艺苑里绽放出浪漫主义的奇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04年高考15个作文题,都可以用李白这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正是戏法人人会变,
就看你怎么变。当然用这一方法,一定要注意详略的处理。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
第二招: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当你搜索枯肠、苦思冥想而不得时,不妨把近在眼前的试卷翻一翻,或许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收获。请看下例:
1.后汉时有位寡妇,伺候婆婆非常孝顺。后来婆婆年老寿终。但小姑娘原本心怀嫌怨嫉妒之心,就诬陷寡妇厌恶供养婆婆,毒死了她的母亲。郡守不加审察,就定了这位寡妇谋杀罪。这郡守手下有一个政治的官吏叫孟尝,她经过调查,得知事情真相,详尽
地向太守作了禀报。但太守固执己见,致使寡妇蒙冤而死。自此郡中干旱两年。试想一下,假如这位郡守能从善如流,听取孟尝的意见,怎能酿就这一千古奇冤?
2.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辛公义,以为旧时代的官吏,却励志移风易俗,以一颗宽阔、包容之心,感化着人们。他在任岷州刺史期间,当地有害怕疾病的习俗,如果有人咳嗽,全家人立刻都躲避着
他,抛弃他孝道仁义不复存在。辛公义用身体力行,果断行动,派官吏把生病的人都用车接来,厅堂走廊内都是病人。辛公义亲自料理服侍病人,用自己的俸禄给病人买药,病人最终全部痊愈。于是风俗为之一变,辛公义被人们称为“慈母”。这两段材料都是来
自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例1可用来阐述同一试卷中“相信自己和听取被人的意见”这一话题,例2可用来论述同一试卷中“包容”这一话题。真是“不管材料来自何处,能证明观点的就是好材料”。改卷老师或许还会为考生的机灵而击节赞赏呢。同样,你要
写2004年天津高考作为题“材与非材”,也可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曹操对曹彰看法的改变来论述:曹操开始认为曹彰“非材”:“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而后当曹彰凭“一夫之用”屡立战功时,曹操又情不自禁地大加
赞叹,认为曹彰是奇“材”:“黄须儿竟大奇也!”怎么样?这一招有“无招胜有招”之妙吧?
第三招:课本矿藏,取之不竭。
思维断电,左思右想,还是茫然坠烟雾,脑中一片空白,怎么办?别急,还有一招,那就是把课文中涉及的名人事例、名篇名句、典故诗词搜索一遍,一定会有切合作文题目的素材。请看下例: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感叹于始皇的得兼三皇,功过五帝;敬畏
于屈子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不变的情怀,正是这种本色住久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但每个人又有站在自己对面的时候。“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为何会在沈园的颓墙上写下带血的字迹——“莫!莫!莫!”再坚强的
性格也抵不住情思的纠结,始终有其脆弱的一面啊!“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闺阁中以泪洗面的李清照,也有“生当作人界,死亦为鬼雄”的悲壮吟唱;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东坡居士,却也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哀叹。
看了这段文字,你或许会惊叹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文学驾奴能力。但如果对考生所引用的内容进行一番审视,又会发现考生所引用的内容都出自中学语文教材,甚至有的就是要求背诵的名句。这又给我们很多启示:语文教材,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矿藏,只要能合理利用,素材就会“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招鲜”就能“吃遍天”,而具备有三招,管保你“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