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2015-12-03 16:20:51)
标签:

杂谈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近年来,火车票的价格倍受议论,有网传十八年价格不变的火车票,还有多年来始终如一的一元火车票,当然,也有一些人觉得高铁价格偏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铁路火车票的票价到底是怎么规定的?今天由非专业人士来为大家科普一下。


普通列车的票价构成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之前,腾讯新闻百科做了一个很不错的图:关于普列票价是如何算出来的。现在看还是比较清晰明了的(温馨提示,把屏幕横过来看更清晰哦)↓↓↓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基价由线路和车辆等级共同决定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基价是由线路和车辆等级(运行速度)共同决定。制定标准是:如果车体允许最高运营速度大于等于线路最大运营速度,则基价以线路速度为基准计算;如果车体允许最高运营速度小于线路最大运营速度,则基价以车底速度为基准计算。


  在 200km/h 的速度下,一等座基价大概是0.37 元/公里,二等座基价大概是0.30 元/公里;


  在 300km/h 的速度下,一等座基价大概是0.74 元/公里,二等座基价大概是0.46 元 / 公里;


  如果线路等级低于 200km/h,一般情况下按 200km/h 计算。

  (注:以上数值为约数,官方没有公布特别精确的计价数值,并且由于现有G/D车曾经在降速时统一下调了5%的费率,所以官方数字无法直接用于票价计算。)


  如果线路等级是 300km/h(如京沪、京广高铁),G 车跑 300km/h 的速度,二等座按 0.46 元/公里收费,D 车跑 200km/h 的速度,二等座按 0.30 元/公里收费。如果线路等级是 200km/h(如杭福深客运专线宁波东以南),G车D车都跑200km/h的速度,二等座都按0.30 元/公里收费。


举例:


  路程一样,路线等级不一样:济南西—曲阜东


G131次列车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来源:中国铁路网官方网站)


  全程按300km/h标准收费,里程129公里,计算二等座票价应为0.46×129,约59元,实际票价59.5元。


D257次列车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来源:中国铁路网官方网站)


  全程按照200km/h 标准收费,里程129公里,计算二等座票价应为0.30×129,约39元,实际票价39.5元。


  与D字头车的路线等级的G车:厦门北—泉州


G326次列车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来源:中国铁路网官方网站)


  全程按照200km/h标准收费,里程71公里,计算二等座票价应为0.30×71,约21元,实际票价20.5元,


分段买票,怎么算?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在购买火车票时,你会发现一些铁路车次的票价,普通列车火车票分段购买比直达票价格要高。


1、普通列车的递远递减原则


  以汉口—哈尔滨为例


  T182次列车硬座直达票价为263.5元。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来源:中国铁路网官方网站)


  分汉口—天津(T182次)、天津—哈尔滨(Z113次)两段购买。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来源:中国铁路网官方网站)


  分别为148.5元、152.5元,两段价格和高达301元,比直达票要贵37.5元。

铁路业内人士表示,这主要是因为普速车仍在按递远递减的的传统计价方法售票。旅客乘得越远,单位票价就越便宜。因此,分段购买后,减少了公里数,提高了单位票价,加起来价格就更高。


2、高铁组的递远递减原则


>>>>

分段票价

  当一趟车跨越不同的线路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运行速度,此时票价一般是两段线路分段票价之和,不同区段的票价分开计算。


  例如G326次,全程是厦门北—北京南,其中厦门北—福州区间按200km/h基价计算,福州—北京南(走合福—京沪高速)以300km/h基价计算,全程票价是790.5元。


>>>>

递远递减原则

  目前,大部分G字头车都按递远递减的规律计价,大部分D字头车都没有。


  如果乘车里程非常长,那么随距离的增加,票价的基价会有所降低。


  以北京—广州的G65次为例,全程都是300km/h的线路:


北京西—石家庄,128.5元,

281km,0.46元/公里

北京西—郑州东,309元,

693km,0.45元/公里

北京西—武汉,520.5元,

1229km,0.42元/公里

北京西—长沙南,649元,

1591km,0.41元/公里

北京西—广州南,862元,

2298km,0.38元/公里


  通常情况下,递远递减是以500km为分界。


  但并非所有线路所有车次都遵循这个原则,比如上海虹桥—成都东的D636次,就不符合递远递减的原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搜。


火车票是会打折的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火车票,似乎价格是已经定了,但是也有打折的时候。


1. 学生票


  众所周知,学生票是可以打五折的。在区间之内,硬座都是打五折的。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2. 淡季打折票


  淡季的火车票会打折。在网上可以查到打折的火车票。在票面上也有个折字。这种票的价格一般可以打到85折,也是挺不错的。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3. 各种商家活动


  例如:从11月26日直到12月26日,每天上午7点活动开始。想购买火车票的兴业银行信用卡客户,可在中国铁路官方网站(www.12306.cn)或中国铁路12306App客户端,通过“银联在线支付”使用兴业银行信用卡进行支付,便可以享受单笔订单金额满150元(含)立减30元优惠。


  腾讯应用宝“优惠生活”送春运10元车票优惠券等等,各大商家的“红包”活动。


  具体折扣比例看实际情况,没有特别统一的标准。


  估计很多人坐火车很难能称为享受,先是买不到票,接着是买到票还要排队候车,进了火车之后,人山人海,上个洗手间也是“翻山越岭”各种无奈。尽管目前的火车票打折只是针对部分车次。但作为普通的老百姓,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优惠,同时服务质量也越来越好。


有折扣,就有上浮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1. 旅客票价浮动计算方式


  2010年11月25日,铁道部发布《关于旅客票价浮动计算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变更时票价差额的算法。


  票价浮动时动车组列车以公布票价、其他列车以联合票价表为基础进行计算,当浮动幅度为α(α>-1)时,票价浮动计算公式为:


  浮动票价=票价+票价×α


  对式中“票价×α”部分,元以下四舍五入。半价票浮动也同样计算。


  例1:上浮。联合票价为50元,现上浮15%(α=0.15),则有:

50+50×0.15=50+7.5=50+8=58(元)


  上浮后票价即为58元。


  例2:下浮。学生票价为57.5元,现下浮10%(α=-0.1),则有:

57.5+57.5×(-0.1)=57.5-5.75=57.5-6=51.5(元)


2. 广铁集团的“天价票”


  提到票价上浮,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广铁集团。广深区间的车票价比其他地方同速度同距离的票价要高很多。


  通过与去年年底开通的厦深高铁票价对比,广深高铁最贵票价更是清晰了然。厦深高铁全长502.4km,票价定价为:一等座181元,二等座150.5元,核算下来,一等座每人每公里约为0.36元,二等座每人每公里约为0.3元。相比较而言,广深港高铁的票价是厦深高铁的两倍有余,其一等票每人每公里是厦深线的2倍。


  广深区间的车票价比其它地方同速度同距离的票价要高很多,所以广铁又有抢铁的说法,广深和谐号又有“喝血号”的说法。有些普速车也不能幸免。


举例:


  广州—深圳西,全长162km


  K237次列车,硬卧票价为67.5元,硬座票价为23.5元,耗时178分钟。(属于太原铁路局)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来源:中国铁路网官方网站)


  K9063次列车,硬卧票价为143.5元,硬座票价为65.5元,耗时170分钟。(属于广铁集团)

火车票价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分段买票会贵吗? 

(来源:中国铁路网官方网站)



小结

  是的,火车票价与运行时间无关,与停站个数无关。


  用一句话概括火车票票价的计算规则就是:火车票票价等于分段线路上每段基价×里程总和,并根据线路情况适当的给予折扣或者上浮或者递远递减,并附加一定的其它费用,实际情况以官方公布的票价表为准。




------

出品:《民生周刊》新媒体中心、

撰稿:四月

策划:罗芳菲

责任编辑:夏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