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研究》随笔十、“周守藏室之史”不是国家图书馆馆长

(2014-09-11 18:09:47)
标签:

历史

文化

“周守藏室之史”不是

分类: 老子研究

《老子研究》随笔十、“周守藏室之史”不是国家图书馆馆长

 

对于老子的研究,我还是希望能保持一份真诚的心,因为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如果事实是这样,我们倒是应该说是这样的,没有必要美其名,说“尊重老子,不敢冒犯”,保持真诚平实的内心才是对老子无上的尊敬。

在随笔七与随笔八里,论证出老子曾当过职丧的小官,而且给庶人主持了葬礼,这是根据史料得出的结果,随笔十继续这样的论证:“周守藏室之史”不是国家图书馆馆长,人们的习惯总喜欢往别人脸上贴金,因为老子的名气太大了,所以将“周守藏室之史”说成是国家图书馆馆长,“信而不美,美而不信”,我们应是持着这样的精神来做老子研究,做到合情合理,自然平实。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云:“老子者……周守藏室之史也。”

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

《说文》的这个“守”字的字解,解得干脆,连“藏”字也帮衬着解了,接连一起就是宫廷文书的守藏,加上老子名气大,所以也怪不得很多人都理解为“国家图书馆馆长”。

但是《说文》毕竟是后来的字解,我们来看《周礼·注疏》的解释:

府六人,史十有二人,(府,治藏;史,掌书者。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

[]“府”至“二人”○释曰:府,治府藏。史,主造文书也。○注“府治”至“除”○释曰:案下宰夫八职云:“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故郑云“府,治藏;史,掌书”。又云“官长所自辟除者,官长谓一官之长,若治官六十,其下府、史,皆大宰辟召,除其课役而使之,非王臣也。《周礼》之内,府、史大例皆府少而史多,而府又在史上,唯有御史百有二十人,特多而在府上。郑云“以其掌赞书数多也”。又有府兼有史,以其当职事繁故也。或空有史而无府者,以其当职事少,得史即足故也。至於角人、羽人等,直有府无史,以其当职文书少,而有税物须藏之,故直有府也。腊人、食医之等府、史俱无者,以其专官行事,更无所须故也。《周礼》之内,唯有天府一官,特多於史,以其所藏物重故也。

这段文字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府,治藏;史,掌书”,还说“官长所自辟除者,官长谓一官之长,若治官六十,其下府、史,皆大宰辟召,除其课役而使之,非王臣也”,也就是官长可以自行任免,这与《周礼·注疏》另一段文字相对应:言“王臣”者,自士以上,得王简策命之,则为王臣也。对下经府、史、胥、徒不得王命,官长自辟除者,非王臣也。

这段文字同时反映了一种现象,也就是府、史这样的官职很多,几乎每一种职能部门都有这类官,而“府”与“史”作为职能部门也不少。

《周礼》中“府”、“史”职能部门分别是:

天官:大府、玉府、内府、外府;

地官:泉府;

春官:天府、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

天官:

大府掌九贡、九赋、九功之贰。以受其货贿之人,颁其货于受藏之府,颁其贿于受用之府。(大府负责协助大宰掌管九贡、九赋、九功,以收取交纳的财物,并把财物分拨给负责收藏以待用的各府。)

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玉府负责王的金玉、玩好、兵器和车乘礼乐之器,及一切珍贵物品的收藏。)

内府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贿、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 内府负责接受[由大府分拨来的]九贡、九赋、九功所交纳的财物、优良的兵器和优良的车乘礼乐之器,以供给王国中大事所用。)

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外府掌管王国钱币的收支,以供[购取]各种物品,并供给王国[官府]合法的公用开支。)

地官:

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其贾买之,物楬而书之,以待不时而买者。(泉府掌管用[所征收的]市场税款,收购市场上卖不动、滞销而又切于民用的货物,按原价收购,一件一件地加上标签标明价钱,以待急需的人购买。)

春官:

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天府掌管始祖庙中[宝物]的收藏,以及有关的禁令。)

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大史掌握[大宰]所建王国的六种法典,以迎受天下各国[上报的]治理情况的文书。掌握八种法则以迎受各官府[上报的]治理情况的文书;掌握八种法则以迎受采邑[上报的]治理情况的文书。)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小史掌管王国和王畿内侯国的史记,撰定帝系和世本,辨别诏穆的次序。)

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内史[协助大宰]掌管王的八种权柄的运用之法,以告教王治驭群臣:一是授予爵位,二是授予俸禄,三是废黜官职,四是安置官职,五是诛杀,六是赦免死罪,七是赐予,八是剥夺。)

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外史负责书写王下达给畿外的命令。掌管四方诸侯国的史记,掌管三皇五帝的典籍。负责把[统一的]文字传达到四方各国。如果[使者]拿着王的命令出使四方,就负责书写命令[授给使者]。)

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従政者。(御史掌管有关各诸侯国、采邑以及民众治理方面命令[的文书],以协助冢宰进行治理。凡从事治理的官吏都从御史那里受取[书写成文的]法令。负责帮助王撰写命令。凡统计从政者人数的事[都由御史负责]。)

从上面的列举,结合我在之前的分析,老子曾做过礼官(主葬礼),如果再加上我们所认为的图书馆工作,倒是可以认为老子的“守藏室之史”是礼官(春官)之中作出选择的,“小史”职能有点相近的,我们详细来看看这个小史: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簋。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卿大夫之丧。赐谥,读诔。

译文:小史掌管王国和王畿内侯国的史记,撰定帝系和世本,辨别诏穆的次序。如果[]有事[要到宗庙祈祷祭祀],就告诉王先王的忌日和名讳。举行大祭祀,[大史与有关官吏]读礼法书,小史依据礼法书排定诏穆和俎簋的位次。在有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征伐时,协助大史行事。凡王国的事要用礼法的,掌管其中小事所当用的礼法。卿大夫的丧事,负责赐予谥号,宣读诔词。

而且在《春官宗伯·叙官》中有:

小史,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小史这个职能下是有“史八人”的存在的。

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分析倒是重于“藏”了,忽略了“守”,而“守藏”结合起来,在春官(礼官)里,有天府这个职能部门讲到“守藏”的,盖古人用都很精简,每一个字都具有含义的,所以不能轻易地忽略了“守”,这个“守”,《说文》也作出了解释: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守”,守护也,其它职能部门都没有讲到“守藏”,而“天府”恰恰就是重在“守藏”的,而且《春官宗伯·叙官》也有“史二人”的记载:“天府,上士一人、中士二人、府四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我摘录一下《周礼·注疏》关于“天府”职能的记载:

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祖庙,始祖后稷之庙。其宝物世传守之,若鲁宝玉大弓者。○守藏,上手又反,下才浪反。传,直专反。)

[]“天府”至“禁令”○释曰:所守藏者,即下文“玉镇”已下是也。禁令,谓禁守不得使人妄入之等也。○注“祖庙”至“弓者”○释曰:案《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大祖即始祖庙也。周立后稷庙为始祖,以其最尊,故宝物藏焉。云“其宝物世传守之,若鲁宝玉大弓”者,案《春秋》定八年“盗窃宝玉大弓”,《公羊传》云:“宝者何?璋判白,弓绣质。”是世传守者也。

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

[]“凡国”至“藏之”○释曰:云“玉镇大宝器藏焉”者,若典瑞掌其凡瑞器,故《典瑞》云:“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其美者天府掌之。......

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以诏王察群吏之治。(察,察其当黜陟者。郑司农云:“治中,谓其治职簿书之要。”○治,直吏反,下及注同。中,丁仲反,下注同。)

[]“凡官”至“之治”○释曰:此自王国以至四疆,皆有职司治事文书,不言六遂及四等公邑之官者,於文略,其实皆有也。都鄙则三等采地。云“诏王察群吏之治”者,告王据此治中文书而行黜陟也。○注“察察”至“之要”○释曰:云“治职簿书之要”者,谓各有职掌皆,司有文书。案:簿书功状之要,故据而告王也。经虽言治中,兼有不中在其间,中者陟之,不中黜之,经直言中,偏举一边而言也。

    ......

凡吉凶之事,祖庙之中沃盥,执烛。(吉事,四时祭也。凶事,后王丧朝于祖庙之奠。○盥,音管。朝,直遥反。)

[]注“吉事”至“之奠”○释曰:谓他官在祖庙中沃盥夙兴时,则天府之官与之执烛为明。他官在祖庙中沃盥者,谓《小祝》云“大祭祀沃尸盥”,《小臣》“大祭祀沃王盥”。此二官所沃盥在祖庙中,则天府为之执烛。其若《士师》云“祀五帝沃尸盥”,非祖庙事,则不与执烛也。云“吉事谓四时祭也”者,略言之,亦在焉。云“凶事,王后丧朝于祖庙之奠”者,王及后丧,七月而葬。将葬,当朝六庙,後乃朝祖庙。祖庙中日侧为祖奠,厥明将去,为大遣奠,皆有沃盥之事,故郑云焉。

“天府”之“守藏”,守祖庙之藏宝,及“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以诏王察群吏之治”,“治中,谓其治职簿书之要。”“治职簿书之要”者,谓各有职掌皆,司有文书。

深知礼乐,而处于祖庙,上面《周礼·注疏》的引文中:

云“凶事,王后丧朝于祖庙之奠”者,王及后丧,七月而葬。将葬,当朝六庙,後乃朝祖庙。祖庙中日侧为祖奠,厥明将去,为大遣奠,皆有沃盥之事,故郑云焉。

还有:○注“祖庙”至“弓者”○释曰:案《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大祖即始祖庙也。周立后稷庙为始祖,以其最尊,故宝物藏焉。

我们可以在《礼记》、《孔子家语》中得到印证:

《礼记·曾子问》

曾子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孔子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当七庙五庙无虚主,虚主者,唯天子崩,诸侯薨,与去其国,与祫祭于祖,为无主耳。吾闻诸老聃曰: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君去其国,大宰取群庙之主以从,礼也。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必跸。老聃云。”

《孔子家语·观周》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

老子与孔子讲祖庙的礼仪,后来孔子适周问礼,也入祖庙找老子,这些文献虽然没有直接讲到老子就是于祖庙做“守藏室之史”,但综合上面所讲,所讲的这些内容都能相互贯通的。

而且,通过“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的地方文书里,察群吏之治,也能了解地方所发生的事情,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这样的官职倒是适合老子的,我们从《道德经》的章节里,也看到了老子深知人间的疾苦,这与他当职丧类官员到基层,了解基层有关,但与他在天府知道官吏治理地方的情况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司马迁说老子“周守藏室之史”就是春官里“天府”中的“守藏史”:

天府,上士一人,中士二人,府四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这个“守藏史”是“中士”以下的官员,如果我们结合老子是个贵族,又能以贡士选拔入周的话,老子这个“守藏史”只能是个“下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