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研究》随笔四、老子得商容传承

(2014-09-07 17:50:37)
标签:

历史

文化

老子得商容传承

分类: 老子研究

《老子研究》随笔四、老子得商容传承

以前,我把老佐写成了老子的父亲,显然是没有什么依据的,只是一种猜测,但他们都是老氏家族的人,他们之间,从现在的资料看来,就只有这点联系了。

但是从老子能到周做官,又以礼学而著名,我们反过来可以推论出老子自小得到很好的教育,打下深厚的礼学基础,这与他出身于贵族是有很大的关系。

从宋国到周,只有通过贡士选拔,而且成绩优异,才可能上贡于周天子的,而恰恰就是因为这一点,可以证明出老子在家族里,没有继承权,他或者不是嫡长子(因为宋国有兄终弟及的传统,所以只能说或者。),没有留在家族里,反而去了周室。

在老子二十岁之前的这段时间,我们看到了宋国正是处于晋楚争霸的中间地带,而且宋国是晋国的铁杆跟从者,经常地跟着晋国去打仗,但也得到晋国的帮衬。从整体来说宋国还是比较稳定的,在相县这个地方,还曾成为过宋国的国都所在,学习的环境还是得到保证的。

老子从学于商容,商容应是一个很有名望的人,从商氏做周作册史的渊源来看,商容应是周做史官,后致仕返宋的,老子能得到商容的用心教导,这也说明了老子具有传承的质素。

商容有疾。老子曰:“先生无遗教以告弟子乎!

这样的问,老子象是商容的衣钵传人。

容曰:“将语子:过故乡而下车,知之乎?”老子曰:“非谓不忘故耶?

不忘故,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是叫老子不忘什么故?是故国吗?是故人吗?是故事吗?

容曰:“过乔木而趋,知之乎?”老子曰:“非谓其敬老耶?

这一段使我想到了老子何以姓李的猜测,木下有子,非敬老乎?是老子为了不忘故,为了敬老,为了感恩商容的这一段师生之情,而到了五代后再改为姓李的吗?

如果这样,商容与老子的师生之情并不仅仅是这样的,就算是到周室,应还有商容的影响,而且老子对于祭祀学问应是得到了商容的传承。

容张口曰:“吾舌存乎?”曰:“存。”“吾齿存乎?”曰:“亡。”“知之乎?”老子曰:“非谓其刚亡而弱存乎?”容曰:“嘻!天下事尽矣。

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可以说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除了不忘故,敬老外,还将这一段与之相提并论,由此可见,商容可是影响老子一生的人物啊!

《文子?上德》云:老子曰学于常枞:“见古而守柔;仰视屋树,退而目川,观影而知持后。”

“见古而守柔”的道理与上面“舌存齿亡”是一样的,但这里多了个“见古”,何以“见古”,是说殷商的灭亡吗?是说世间的变迁吗?

“仰视屋树,退而目川,观影而知持后”,屋树需要仰视,那是因为它们高,为何是高?是在高山上,远离人间的躁动,安静休止吗?退回再看人间百态,是不是如若川流不息一般,赴汤蹈火、争先恐后地陷入人生困境的场面。这些影像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啊!那是要我们守柔,安静,不躁动,不为先,知持后。自然景观的对比,高处的屋树是处于山上,那里是水的源头,是静的居所,退回人间,那却是躁动的场面,是水奔流不息的地方,人们都不甘为后,他们掉失了本来的东西,所以《道德经》里,老子这样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七章)

“舍后且先,死矣﹗”这就是“知持后”的意蕴,否则死矣,可以见到商容的教导深刻地影响了老子的一生,“不敢为天下先”为其人生一宝。

民间传说,有关于商容与老子的对话,故不论其真实与否,我们且来看看其中的玄机: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尽。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

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

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