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道德经说命运
(2010-06-26 11:46: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老子之用 |
用道德经说命运
命运,运就是变化,命是指生命、性命,说生命就有死命,这是生死有命,人一出生就意味着要死亡,这是相对变化的过程,这个生与死就是同出而异名的东西,任何事物一旦有生就必然有死的,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谁都不能逃脱,这就是宿命论的根源。
我们如果讲命运,这个命能理解为性命,我们的认识就完整得多了,老子说:“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性与命此两者就是楷式,此两者的变化万千,以其深远之不可测,不是那些摆摊子糊口的算命先生所能参透的。
我们来看看世俗人所关心的命运,他们为什么如此地想知道自己的命运,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们得要认真作个思考,以此我们可以认清事情的本质与真相。
人们总关心自己的命运,其实质是趋利避凶的,以俗话说就是要有钱,不要贫穷,要幸福不要祸害,要快乐不要痛苦等等,我看这就是人们所关心命运的本质所在,就是真相。造成这个现象的发生就是现实生活里他们不富有,不幸福,不快乐,是他们对比那些生活幸福、愉快而且又富有的人所产生出这样的念头的,他们也想拥有这些,而现实里不能达到,所以才有求知者指点迷津的现象。
人们的关心、念头和想就是我们的心性,简称为性,而命则就是我们的身体这个有生有死的本体,对性而言,这个性就是本性,自性。
有了本体与本性的分别,这就是二,这两者就会产生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命运,二又生三,三又可生万物,这个命运就千变万化了。
我对《易经》没有作过认真的研究,但从《道德经》的理解来看,我看《易经》就是《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绎,我们看到的无极,就是一,太极的阴阳两爻就是二,就是这阴阳两卦可以推演出很多卦来,实质上就是阴阳的相互变化,千变万化,这也是“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另一种表述,所以《易经》是用来演绎事物的变化的,人是事物,自然也可以作出演绎,我想《易经》被用来作为算命的书,应与此相关。
人的命运就是这么一回事,从一出生就得与外缘发生变化,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无数的因素影响着改变着人的性命,你所接触的,你所想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个念头都对你的性命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你的性命不断在变化当中,所以做好你的当下就是在改变你的性命。
站在外缘的角度,影响你的外缘数不胜数,这里面带有很多的不稳定性,有很多的未知数,但也有比较稳定的,也有已知的,前者你看不清,控不住,后者相对可能会好些,但究其实还是在你可控之外的,所以未来影响你性命的外缘很难猜测,聪明者会根据你的出身、习惯、爱好等等,判断你的选择,你的方向,以阴阳之理去推演你的性命变化,如果前提是明确的,判断是正确的,推理是合理的,那么他的推演会有一些准确性在。
但这样的方法是死法,并不是活法,为什么呢?因为变化是两者的变化,而不是单单是外缘影响你,你也可以影响外缘的,而你所能影响外缘的,就是改变你的心态,改变你的习惯,你的爱好,死法是被动法,活法是主动法,所以你作主动,就可以影响了你的性命变化,这一样的可以改变你的性命,你的命运也就会有所不同了。
我们从人的习气出发讲,就是命的部份,佛家说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这是人的习气所在,也就是说我们的变化总因外缘而改变,执着于此,我们都没有从自己身上找,而我们自己也是造成变化的主要因素,这是很多人的变化模式,就是要求得外缘的变化,而没有想到自己也可以改变外缘。这样的人不求自己能变,那么自然就外求了,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去求神拜佛就是这样的现象。
而从自身处求变,那就另一番光景了。道家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是讲这样的变化道理,这是“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上述的是向外求,对于常人是顺,而从自身处求变,则是向内求,是逆向的,所以与物反,这也是“反者道之动”的道理。外面是阳,那么相对内面就是阴,别人从阳求不得,我从阴求则有得,这不就是不争而争的体现吗?
从自身处求,会体现到思考智慧的力量,想到别人的不成功,想到别人何以成功,从成功者取法,再行之实践,而有人得以成功,这就是向内求改变了你的命运写照,持枪打猎总比守株待兔收获多,这就是知一体两面的应用,这也是“弱者道之用”的体现,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相对社会的实有,你从自身处去求,就是从虚处去求的。
我们再回到自身处找,心与身又是一体两面,如是你能活用老子之妙理,懂得阴阳变化之理,活用“弱者道之用”,你就可以以身为阳,以心为阴,以身为实,以心为虚,以身为强,以心为弱,这就回到你的本心处找命运的变化了,再往下找,你就会找到,取心是强,舍心是弱,自傲是强,自谦是弱,恶心是强。善心是弱,当你向内求,找到了与常人相反而又相对的别一面,这就会产生出变化,这样的变化就会改变你的性命,改变你的命运。
知道一体两面,你能站到对面看,你就是一个旁观者,俗语不是说旁观者清吗?你看到了变化,也就看到了势,这个势就是变化的趋势,你知势了也可以得势,你就能顺势而为,古人总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你能顺势而为,那有不得财的呢?兔子撞死在树下,你顺手取了,这就是得势啊!你知道经济大势强劲发展,你做生意就能如鱼得水,这不也是得势吗?你看到别人做生意不顾老婆,夫妻感情就变坏,最后离婚收场,你看到了这些,你改变了做法,两者能兼顾,这不就能看到你夫妻俩的感情日深吗?这不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道理吗?
于此可见道家之殊胜,佛家有所不及也。但佛家之理也是此理的,各擅所长而已。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叫你行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教你知足去欲,“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说要常处谦卑,不可持强,“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教人要慈爱,要俭朴,要不为天下先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改变你命运的最好方法。
所以你的命运就是掌握在你手里的,别再向外求了。
命运,运就是变化,命是指生命、性命,说生命就有死命,这是生死有命,人一出生就意味着要死亡,这是相对变化的过程,这个生与死就是同出而异名的东西,任何事物一旦有生就必然有死的,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谁都不能逃脱,这就是宿命论的根源。
我们如果讲命运,这个命能理解为性命,我们的认识就完整得多了,老子说:“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性与命此两者就是楷式,此两者的变化万千,以其深远之不可测,不是那些摆摊子糊口的算命先生所能参透的。
我们来看看世俗人所关心的命运,他们为什么如此地想知道自己的命运,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们得要认真作个思考,以此我们可以认清事情的本质与真相。
人们总关心自己的命运,其实质是趋利避凶的,以俗话说就是要有钱,不要贫穷,要幸福不要祸害,要快乐不要痛苦等等,我看这就是人们所关心命运的本质所在,就是真相。造成这个现象的发生就是现实生活里他们不富有,不幸福,不快乐,是他们对比那些生活幸福、愉快而且又富有的人所产生出这样的念头的,他们也想拥有这些,而现实里不能达到,所以才有求知者指点迷津的现象。
人们的关心、念头和想就是我们的心性,简称为性,而命则就是我们的身体这个有生有死的本体,对性而言,这个性就是本性,自性。
有了本体与本性的分别,这就是二,这两者就会产生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命运,二又生三,三又可生万物,这个命运就千变万化了。
我对《易经》没有作过认真的研究,但从《道德经》的理解来看,我看《易经》就是《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绎,我们看到的无极,就是一,太极的阴阳两爻就是二,就是这阴阳两卦可以推演出很多卦来,实质上就是阴阳的相互变化,千变万化,这也是“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另一种表述,所以《易经》是用来演绎事物的变化的,人是事物,自然也可以作出演绎,我想《易经》被用来作为算命的书,应与此相关。
人的命运就是这么一回事,从一出生就得与外缘发生变化,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无数的因素影响着改变着人的性命,你所接触的,你所想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个念头都对你的性命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你的性命不断在变化当中,所以做好你的当下就是在改变你的性命。
站在外缘的角度,影响你的外缘数不胜数,这里面带有很多的不稳定性,有很多的未知数,但也有比较稳定的,也有已知的,前者你看不清,控不住,后者相对可能会好些,但究其实还是在你可控之外的,所以未来影响你性命的外缘很难猜测,聪明者会根据你的出身、习惯、爱好等等,判断你的选择,你的方向,以阴阳之理去推演你的性命变化,如果前提是明确的,判断是正确的,推理是合理的,那么他的推演会有一些准确性在。
但这样的方法是死法,并不是活法,为什么呢?因为变化是两者的变化,而不是单单是外缘影响你,你也可以影响外缘的,而你所能影响外缘的,就是改变你的心态,改变你的习惯,你的爱好,死法是被动法,活法是主动法,所以你作主动,就可以影响了你的性命变化,这一样的可以改变你的性命,你的命运也就会有所不同了。
我们从人的习气出发讲,就是命的部份,佛家说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这是人的习气所在,也就是说我们的变化总因外缘而改变,执着于此,我们都没有从自己身上找,而我们自己也是造成变化的主要因素,这是很多人的变化模式,就是要求得外缘的变化,而没有想到自己也可以改变外缘。这样的人不求自己能变,那么自然就外求了,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去求神拜佛就是这样的现象。
而从自身处求变,那就另一番光景了。道家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是讲这样的变化道理,这是“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上述的是向外求,对于常人是顺,而从自身处求变,则是向内求,是逆向的,所以与物反,这也是“反者道之动”的道理。外面是阳,那么相对内面就是阴,别人从阳求不得,我从阴求则有得,这不就是不争而争的体现吗?
从自身处求,会体现到思考智慧的力量,想到别人的不成功,想到别人何以成功,从成功者取法,再行之实践,而有人得以成功,这就是向内求改变了你的命运写照,持枪打猎总比守株待兔收获多,这就是知一体两面的应用,这也是“弱者道之用”的体现,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相对社会的实有,你从自身处去求,就是从虚处去求的。
我们再回到自身处找,心与身又是一体两面,如是你能活用老子之妙理,懂得阴阳变化之理,活用“弱者道之用”,你就可以以身为阳,以心为阴,以身为实,以心为虚,以身为强,以心为弱,这就回到你的本心处找命运的变化了,再往下找,你就会找到,取心是强,舍心是弱,自傲是强,自谦是弱,恶心是强。善心是弱,当你向内求,找到了与常人相反而又相对的别一面,这就会产生出变化,这样的变化就会改变你的性命,改变你的命运。
知道一体两面,你能站到对面看,你就是一个旁观者,俗语不是说旁观者清吗?你看到了变化,也就看到了势,这个势就是变化的趋势,你知势了也可以得势,你就能顺势而为,古人总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你能顺势而为,那有不得财的呢?兔子撞死在树下,你顺手取了,这就是得势啊!你知道经济大势强劲发展,你做生意就能如鱼得水,这不也是得势吗?你看到别人做生意不顾老婆,夫妻感情就变坏,最后离婚收场,你看到了这些,你改变了做法,两者能兼顾,这不就能看到你夫妻俩的感情日深吗?这不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道理吗?
于此可见道家之殊胜,佛家有所不及也。但佛家之理也是此理的,各擅所长而已。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叫你行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教你知足去欲,“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说要常处谦卑,不可持强,“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教人要慈爱,要俭朴,要不为天下先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改变你命运的最好方法。
所以你的命运就是掌握在你手里的,别再向外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