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8年(汉灵帝中平五年)十一月,一支由氐人、羌胡、汉人组成的多族部队一路东略,进逼关中西部小城陈仓城,领导这十几万大军的首领是号称“合众将军”的凉州人王国。
陈仓城虽险,但守军只有几万人,告急的快马一路飞驰进了洛阳城,汉灵帝坐不住了。
“陈仓一旦有失,叛军东进,长安、洛阳就危险了。速唤左将军皇甫嵩督领前将军董卓到陈仓平叛。”灵帝下诏。
灵帝为啥要派这两位去?因为皇甫嵩刚刚剿灭了黄巾大起义,富有平叛经验。他最经典的两次战役,一次是长社守城战,另一次是广宗攻城战。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守城,面对黄巾军波才部大军包围,他利用敌方依草结营容易起火的弱点,在一个月黑风高夜放火烧营,然后乘势发起攻击,一战消灭了黄巾军好几万人;张角的老弟张梁退守广宗(今河北威县东),皇甫嵩初攻不利,就偃旗闭营,迷惑对方,一面乘夜调兵,在鸡鸣时分发动突袭,黄巾军仓促应战,张梁战死,又消灭了黄巾军八、九万人。
派董卓为副将,是因为董卓属于西凉地方实力派人物,熟悉那边的情况。
东汉朝廷比较吝啬,只给他们派了4万人马救陈仓。围绕陈仓城救援问题,皇甫嵩和董卓之间发生了一段辩论,这段辩论被记载在史书上。
董卓嫌皇甫嵩行动迟缓,提出应迅速进赴陈仓,他说:“聪明人不失时机,勇敢的人不迟疑。现在救,城就可以保全;不救,城就会破灭。保全或破灭的形势就在此时,我们应该赶快行动!”
皇甫嵩却说:“不对。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先要作出不可获胜的样子,用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候。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人。敌人防不胜防,而我军进攻则非常主动,想打哪里就打哪里。有余的,好像动于九天之上,不足的,好像陷入九地之下。现在陈仓虽然小,但守城的工事坚固完备,不是九地之坑陷,王国军队虽然强,但进攻我所不救的,不是九天之上的形势。没有九天之上的形势,进攻的就要受害。陷入九地之下,防守的就不会被攻破。王国现在已经陷入受害之地,陈仓可保不被攻破。我可以兴兵动众,收到全胜的功,为什么要救呢!”
皇甫嵩说的这段话比较“绕”,里面涉及《孙子兵法》的一些东西,比如“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人”,意思是说:先修炼自己的筋骨,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让自己没漏洞,然后等敌人出漏洞。如果敌人不比我们弱小,或者和我们强弱差不多,而且他又没失误,没漏洞,就不能打。“可胜在敌”,就在于他什么时候失误,敌人如果不失误,我们就没法赢。所以胜负可以预知,可以判断,但不能强求。胜机一现,抓住机会就打。不能反过来,冲上去就打,在打的过程中找胜机,那就危险了。
至于“有余”、“不足”、“九天”、“九地”这些概念来自《孙子·形篇》:“守则有余,攻则不足。昔善守者,臧九地之下,动九天之上。”它是从防守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意思是说:采取防守,自己的力量就会绰绰有余,采取进攻的话,自己的力量就会不够充足,捉襟见肘。所以善于防守的一方,一旦行动起来就像从九重云霄冲下来,令敌人不可阻挡。孙子推崇防守,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也是这样看的,认为防御是比进攻更有效的战争形式,比进攻更有优势。
那么,我们在这里就要问皇甫嵩了:你凭什么认为王国的大军已经陷入受害之地,陈仓城不被攻破呢?
其依据还是孙子的“九地说”。孙子认为,按用兵的规律,战地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类。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与敌作战,这样的地区叫做散地;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叫做轻地;我先占领对我有利,敌先占领对敌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去,敌军可以来的地区,叫做交地;敌我和其他诸侯国接壤的地区,先到就可以结交诸侯国并取得多数支援的,叫做衢地;深入敌境,越过许多敌人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道路难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进入的道路狭隘,退出的道路迂远的地区叫围地;无处可走的地区叫死地。
“九地之形,陈仓居五,乃争地、衢地、重地、圮地和围地是也!有此五地,王国必为所陷。今我方据守,已占争地先机,陈仓虽小,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守军知道有援,必会众志成城,拼死战斗。现在王国包围陈仓,我预计他很难在短时间攻打下陈仓。只要时间一久,王国的士气必然下降,等到他们军队疲惫的时候,率军突击必然可以大获全胜。”皇甫嵩没有采纳董卓的速战建议,董卓不悦。
果然,王国进攻陈仓八十多天也没有拿下,粮草不继,准备撤军。“可以进攻了!”皇甫嵩下令突击,准备和陈仓守军里应外合,内外夹击。
“万万不行!”此时董卓又上前阻止。
“为啥?”皇甫嵩问他。
董卓说:“兵法云:穷寇勿追,归众勿追。现在,我们追击王国,是逼迫撤回的部队,是追击被打败的敌人。被围困的野兽,还要挣扎,蜂虿有毒,何况这么多人呢!”
说完这番话,董卓很得意,心想:难道只有你皇甫嵩懂兵法呀!
皇甫嵩丝毫不给董卓面子,果断地说:“不对。以前我不进击,是躲避他的锐气,现在进击,是等到敌人衰弱的时候。我们进击的是疲敝的敌人,不是撤回去的部队。王国的部队,准备逃走,没有斗志。用堂堂之阵,进击溃乱之师,这不是叫做追穷寇。”
董卓这次杠上了,坚持说还是不出兵好,要出你出。皇甫嵩说那你就殿后吧。于是皇甫嵩独自率领自己手下的军队进攻,大破王国的部众,斩杀一万多人,陈仓之围解除了。董卓又惭愧又遗憾,从此嫉恨皇甫嵩。
王国大败之后,被合伙人韩遂干掉,不久韩遂和其他首领起了内讧,互相攻杀,凉州兵乱也就渐渐平息下去。
皇甫嵩虽然是一位出色的将军,对于军事很在行,可是对于政治,反应却很迟钝,以至于错失机会,让董卓日渐坐大,最终祸国殃民,自己也深受其害。当然这是后话了。
皇甫嵩解陈仓之围运用的是“以逸待劳”的兵法策略。《三十六计·胜战计·以逸待劳》云: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意思是说:要挫伤敌人的锐气,不一定采取打的办法,应该使强敌因疲惫而削弱,而自己则在敌人的削弱中得到加强。
《三十六计·按语》指出:“以逸待劳”并非“好逸恶劳”,而是养精蓄锐,等敌人劳师动众、疲于奔命、彼竭我盈之后待机而动。使用以逸待劳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要沉着冷静,把自己和对方的环境、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注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时要稳如泰山,机会一来就要翻江倒海。
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出,《孙子兵法》对军事战争的理解首先是修炼自己,而不是惦记打败别人。认为凡是先在阵地上等待敌人来的,他就安逸而充满主动性,而后来到作战阵地的,必定是被动者和疲惫者,双方交战,先行者就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双方作战力量均衡的条件下,“逸者”取胜“劳者”的胜率较大;而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力量寡者,如果“以逸”,就可以战胜力量强势的“劳者”。但是,如果双方军事力量过于悬殊,“逸”者就不一定能战胜“劳”者。因此,以逸待劳计,并非万能,尤其是现代战争,信息化作战成为战争的主导,“逸”、“劳”之间,相辅相成,而关键在于谁更拥有对战争的主导、主创和人文优势。
皇甫嵩使用的“以逸待劳”计,40年后在同样的地方又上演了两次。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守将郝昭凭借重新修建的陈仓城据守,以逸待劳,见招拆招,上演了20多天的攻防大战,最后以蜀军粮尽撤围告终;但诸葛亮毕竟不是王国,他在撤退路上利用地形设下埋伏,斩杀了前来追赶的魏将王双,给郝昭还以颜色。这也是典型的“以逸待劳”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