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官员是咋扶贫的?

(2017-07-03 09:15:04)
标签:

扶贫

古代官吏

修路

修渠

减负

分类: 发现宝鸡
 巨侃

贫、减负工作古已有之。据考,从周代开始,中央政府就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以便及时“赈济百姓”,《周礼》提出“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的“养万民”政策和十二荒政,汉朝扶贫包括革税减负、收养孤儿、赈恤鳏寡、尊老养老、救疾医病、放赈救灾、丧葬抚恤、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财政都承担起了相应的扶贫职责。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通过“为民治产”实现生产自救,从根本上解决扶贫问题。宝鸡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扶贫治贫故事。

赵时吉:要想富,先修路

明朝官员赵时吉,凤翔人,27岁考中举人后,先后在河南、河北、山西和江西等多地任地方官,为官期间,他整饬吏治精明能干,勤谨不怠严于律己,执法奉公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口碑不错。
在邯郸任知县时,他深入民间,对“穷民尤恳恻焉”,对于“建社仓、凿田井、修公事”等民生工作都抓得具体周到;到了山西宁乡县任上,他发现该县原定赋税特别沉重,老百姓不堪忍受,全县有一半人外逃,到了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地步。赵时吉决心为民减负,他向朝廷反映百姓痛苦生活的真实情况,提出核减赋税。经过他的竭力争取,朝廷终于减免掉宁乡县百姓一半的赋税。
但赵时吉最为闪光的扶贫政绩,还是在金沙江岸边主持艰巨的开山筑路工程。1547 年,赵时吉担任四川马湖府知府。马湖府位于水流湍急的金沙江畔,两岸崇山峻岭,荆棘丛生,虎蛇出没,交通极为不便,可谓闭塞蛮荒之地。赵知府显然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他发动民工1000余人,披荆斩棘,用石工火焚等办法进行大规模的筑路工程,相继开通了水陆两路,有效地解决了当地人在交通运输上的困难,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知县民之父母,国以民为本,爱民所以敬君也!”赵时吉常常以此话自勉。因扶贫政绩卓著,后来他官至辽东太仆寺少卿。

袁应泰:要治旱,先修渠

袁应泰也是凤翔人,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他的后半生,在他辽东经略的任上抗清阵亡;我们还应该铭记,他的前半生是一位善用水利造福百姓的治水专家。
最初当河北临漳县知县时,他动员民工筑长堤四十余里,以防漳水泛滥。调任河南后,组织群众穿凿太行山,引入沁水,修筑25条堰,灌溉田亩数万顷,不仅使本县受益,邻县也沾了光。
后来袁应泰升工部主事。他认真办事,将领空饷的数百名公职人员全部淘汰。当时山东遭灾,他设粥厂救济灾民,动员他们修城墙,疏浚城河,使灾民都有饭吃有活干。又将额外税收银数万两全部用来赈济灾民。为此,户部还弹劾他擅自动用官库银、粮。
1600年,河内大旱,百姓流离失所。爱民如子的袁应泰下决心将广济渠的引水口往上游移,在沁水出山口的南侧凿山开洞,通过隔山取水的方法直接引沁河水入广济渠。
为把这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好,袁应泰呕心沥血,督促施工。开凿山洞的山石坚硬,开凿十分困难,为激励工匠们施工,袁应泰捐出了自己3年的所有官俸用于施工,而自己却“6年之内布衣素食,未闻有崇肉累帛之奉”。在他的带动下,河内各地乡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力支援修渠建设,历时3年才打通建成了长40余丈、宽8丈的引水石洞。随后袁应泰又带领民众用两年时间砌桥闸,安装铁索滑车,疏通渠系,开排洪道,建成了可灌济源、河内、河阳、温县、武陟“民田数千顷”的灌区。
广济渠修好后,为解决渠道维修的资金问题,袁应泰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买了40余亩土地,雇佃户耕种,每年收的租谷用于河渠维护所需。值得赞许的是,河渠渠首需要有专人看护水闸,为解决4名闸夫的工资问题,袁应泰一没给老百姓摊派,二没求告上峰增加吃皇粮的编制,而是裁减了县衙中的5个编制,把裁减5人的俸禄“改给闸夫工食”,这样既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又解决了渠首的看护难题。
可以看出,袁知县真是一位具有远略的实干家,他的赈灾工程至今还惠泽四方百姓。

梅遇:浚渠道 办学校
  
眉县人民遇见他是福气!一个江西人,来到陕西眉县,在任眉县知县的十年中,以农业和教育为两个抓手,长期致力于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脱贫攻坚战,锲而不舍,有始有终,从根本上改变了眉坞水利灌溉设施落后和知识型人才匮乏的局面,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春风化雨润万物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种精卫填海造桑田的愚公精神,所以,宝鸡方志上必然会留下他的名字——梅遇!
1667春,眉县大旱,梅遇偕13名生员士民、耆老,顶着炎夏烈日,多次深入斜谷关内,勘查水源、水情、地形、地貌,组织山外36村的百姓,战酷暑,修水利,筑新坝,拦河引水,流程百余里,灌地千余顷,受到陕督、抚二司褒扬,并面谕他“再宜引滩诸河,以利生民”。
一场暴雨冲下的沙石淤塞了“宁相渠”,梅遇带头捐出俸银,雇工凿石,拓宽渠道。此渠扩修后,使金宁平原的农业连年丰收,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因移居这一线的人愈来愈多,货物就地交换,逐渐形成了新兴的金渠集……
1669年3月,梅遇又一次“捐俸买山木,募工造桥渡水”,开始横渠镇“井田渠”的复修扩修工程……时任永寿知县的张载后裔张琨闻讯特地回乡参观,赞赏不已,回到任上,以崇敬的心情撰写了《梅公新修井田渠碑文》。
此时,梅遇已治理了八河,他认为“潭谷治而九河之利始全”,恰值李柏、赵秀、薛胤等五位生员上书给他,请求复修潭谷水利,早有夙愿的梅遇立即组织实施。他明令采取火烧淬石的办法,因为“石性顽冷,若炼以巨火,沃以寒水”,石块必然断裂;他注重细节,对挖土运沙的工具和填沟平坡的打夯木桩如何使用,都对施工人员作了细致的交代,并亲自督办工程所需物资、民夫生活食粮,使浩大的潭谷河上堰,五个月便胜利竣工。渠阔四尺,北流五里,灌溉今汤峪镇西部和小法仪长坳村的广大农田。渠成后,梅遇亲自撰写了《潭谷河上堰水利碑记》,由眉县名流李柏书成,此碑现存于汤峪镇下冯家堡渠首。
教育是百年大计,扶贫更要扶教。眉县地方学校破败,梅遇上任前30余年没出过一个举人,在明末至清顺治一朝,无一贡生。梅遇说:“要办学,要让更多的学校在眉坞大地盛开!”他带头捐俸办学,在他任眉的10年里,眉县教育搞得风生水起,张载故里重现崇经论道之风,省上四次会试,竟有五人考中举人。
1674年,梅遇因治郿有功,擢升四川同知,他向新任知县交卸完毕,尚未起程赴任,便被叛清的吴三桂余部攻破县城,劫持入营,逼其入伙。梅遇坚贞不屈,叛军慑于梅遇的威望而未敢加害,遂被释放。梅遇未去四川上任,便改道回江西南城家中,后不知所终。《郿县志》政略卷评价,梅知县有创义仓、开陂坝、教种植、垦荒田、广赈助、勤劝讲等十政。

吴汝为:要扶贫,先减负

清朝麟游知县吴汝为是山东人,进士出身,在顺治八年至十四年当了7年麟游知县,扶贫政绩主要是为民减负。
清初继承了明末的田赋册籍,麟游全县耕种熟地 15.1645万亩,折征粮 1883.3石。实际上,因战乱大半人去地荒,政府仍按原册籍地亩征粮,人民负担极重,呻吟颠沛于饥饿之中。麟游县绅民曾再三呈报豁免荒地之粮,后来,凤翔府派了个姓李的推官来调查。按理说,你调查应该下到地头去看看,访问一下民情吧?李推官往麟游县衙里一坐,只看办公室呈递的旧报表,然后回去复命,说刁民想少交粮,按册征赋没问题。此事就成为定案。
吴汝为接替旧官上任后,经实地查访,命令将见种熟地普遍丈量,共为 6.9648万亩,其余全是荒地。当即具册详报,请求除荒免粮,怕上司积压搁置,无人催理,又迭次上文,反复恳催,终于换来“户部议奏”的御批。户部上报:“粮是征多了,荒地粮应照数豁免。”皇帝准了,至此,征粮由原1883石减为858.79石,麟民重负去其大半。
吴汝为在请免荒粮之时,又上文请减盐课。盐课即政府征的盐税,是中国历代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吴汝为上文说:“麟游百姓为避盐税,搞得很久都不吃盐了。前面百姓欠交的盐税窟窿,我来补,我把我从山东老家骑来的马卖了,我还借了高利贷,无奈这个窟窿太大,我准备卖掉庙里的树和破钟,换点钱补齐……”减粮免盐课后,外逃百姓渐归,数年之间,人口大增,荒地都被种上了庄稼。
百姓虽吃饱了,但财源未开,穿衣日用都没着落,吴知县就因地制宜,在山坡沟渠大种核桃树,设想以核桃换买棉花,教民纺织,解决穿衣之困;并在澄铭窑、北马坊两地开设陶瓷窑,增加经济收入,改变民生凋蔽的状况。
1657年,吴汝为丁母忧去职,百姓含泪远道相送,依依惜别,人感其德呼称其为“吴爷”,在县城兴国寺建祠立碑,怀念这名好县令。可惜祠碑毁于战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