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连环画,开启宝鸡画家记忆之门 王鸿续再见其41年前作品《鸡蛋的故事》

标签:
宝鸡画家王鸿续连友鸡蛋的故事贺友直 |
分类: 收藏世界 |
巨侃

王鸿续(左)接过自己画的连环画

王鸿续部分作品

回忆

题词
本博讯
当41年前绘制的连环画作品出现在创作者的眼前时,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真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能看到这本连环画!”
78岁的宝鸡著名画家王鸿续先生手捧一本书名《鸡蛋的故事》老版连环画,连声感叹。
7月27日上午,一场连友和作者的小型见面会在我市画家王鸿续的工作室里进行。原来,宝鸡连友李周顺珍藏有两本王老分别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绘制的老版连环画,得知王老健在,他特别想和王老见面了解一下创作过程。经本报记者牵线搭桥,宝鸡连友和宝鸡本土连环画创作者终于首度牵手。
绘画者再见41年前的连环画作品
当李周顺把《鸡蛋的故事》和《爱国词人辛弃疾》两本连环画双手捧给王老时,王老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戴上老花镜,认真地翻看了一会画册后说:“让我想起过去走过的路!”他回忆,《鸡蛋的故事》是根据兴平县文化馆同名故事改编的一本大开本连环画。当时处于“文革”末期,他在宝鸡市文化馆工作,馆里安排他根据脚本故事绘制图画。当年三十多岁的王老擅长国画、线描、水彩和油画等多种绘画技法,看完脚本后,他决定采用国画来画,用叶茎笔在一张张约巴掌大的印有文字的稿纸上绘制,这样子工作数月后,将画好的稿纸交工。1975年5月,经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印数为90000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又给陕西人民出版社绘制了连环画《爱国词人辛弃疾》,这次采用线描绘图,由于页数多,工作量较大,他连画了至少7个月以上。他记得,该书于1981年10月出版后,出版社还给他汇来800元作为稿酬,这笔钱在当年不算小数目了。
“这么多年我自己都没收藏它,真没想到还能再见到这本《鸡蛋的故事》!”抚摸着连环画的封面,王老感叹道。
画了七八本,出版了三四本
“还有一些连环画稿交上去后,后来因种种原因都没出版,比如‘文革’期间画的《小牛的心愿》、另一本根据陈忠实小说改编的连环画稿;后来画的《荆轲刺秦》和《细菌的最早发现者》。那时候,连环画的创作内容是跟着形势走的,而画画需要一段时间,等你画出来后,环境变了……”王老说。
据细心的连友提供,王老还画过一本反映柬埔寨抗美题材的连环画《不朽的战士捷恩》,陕西省新华书店发行,1977年5月出版。此事得到了王老的认可:“那是用水彩画的。”
这样算来,王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人书繁盛阶段,至少创作绘制了七八本连环画稿。但颇为遗憾的是,王老并没有留下一本连环画底稿。“画前脑子构思好,直接就画,画完后全都上交了,没留下底稿。”王老解释说。
连环画不是按图说明
回顾宝鸡的连环画作者,王老说宝鸡画家那时画连环画的比较少,其中有几个他听说都去世了。谈到“文革”时期创建的宝鸡市连环画创作学习班,他说学习班并非一个实体机构,只是一个当时流行的叫法,画家或业余作者都在各自单位,接到任务后就工作,而不是集中在一起创作。宝鸡市连环画创作学习班曾画过《鸭场风波》《一个秘密的地方》等作品。
谈到连环画创作心得,王老说:“连环画不是按图说明,连环画大家贺友直的画能把人心刻画出来。你看他的《朝阳沟》《山乡巨变》,画前他跑到江西蹲点几个月,看人家村里开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会场。艺术是内心的反映,你看到这个故事,然后深入这个故事的场景中,这就是艺术创作。画法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把人心透视出来,这才是成熟的连环画作品……